APP下载

乡村聚落景观传承地域文脉的设计研究

2022-12-07胡欣萌

设计 2022年21期
关键词:河村文脉景观

胡欣萌

摘要:探索乡村聚落景观中传承地域文脉的设计策略,更合理地加强地域文脉传承和发展来保证乡村地域特色,增加景观的可识别性。通过梳理地域文脉理论和乡村聚落两者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乡村聚落景观具体改造策略,以易县五道河村为设计实践,追根溯源,对其地域文脉进行挖掘与提炼,塑造出集现代生活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景观环境。以此来论证乡村聚落景观中传承地域文脉的必要性,为未来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脉 美丽乡村 乡村聚落景观 景观设计 五道河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2)11-0044-04

Abstract: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nheriting the regional context in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and more reasonably strengthe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ontext to ensure the rur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 the recognizability of the landscape. By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context and rural settlements,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were summarized. Taking Wudaohe Village in Yixian County as the design practice,tracing the roots,excavating and refining its regional context,and shaping it A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modern life culture and ecological leisure tourism functions. In this way,it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inheriting the regional context in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Regional context Beautiful countrysid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Wudaohe Village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乡村建设也在蓬勃开展中。但在此进程中,我国乡村聚落的保护和更新面临着许多尴尬的处境。比如在现代化进程中,快节奏的发展使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意象受到破坏,当地千篇一律、无序搭建的房屋设计改造仅仅停留在空间和形式上,忽视了原有的人文环境,丧失了历史的真实和文脉的内核,这种历史文化割裂断层、文化脉络难以传承的现象使当地居民对于“老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模糊起来。在此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引入,不仅可以对延续与传承乡村特色的地域文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不断激活乡村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让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和谐共存,融合发展。

一、乡村聚落景观传承地域文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地域文脉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乡愁文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总体上讲,乡愁文脉体现在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上、乡土文化的生活方式上和院落文化的住宅方式上。因此,本文中的地域文脉是指以地域自然环境为基础,强调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相互影响下形成并以整体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历史文化的脉络,具有特定地域的独特性、人文性、多样性、时空性和系统性特点,其核心内容要深刻体现出当地人民的凝聚力和精神文化底蕴,从而构成了当代地域和未来精神文明的源泉。

(二)乡村聚落景观地域文脉的构成要素

地域文脉保护传承的前提,是对构成地域文脉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梳理,根据要素特征,进而确定特色风貌塑造中对地域文脉保护传承的表达策略。在乡村聚落景观空间中,其地域文脉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其中显性构成要素是指自然生态环境、已建成环境中各类可被感知的实物遺存、物质空间环境和物质生活,隐性构成要素是指可以反映深层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和居民主体的行为心理。在村落的建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既按各自的规律和方式演变,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乡村聚落景观传承地域文脉的发展策略

(一)尊重场地,优先保护乡村原有景观风貌

与城市相比,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赋予了乡村公共空间独特的优势。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场地,优先保护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充分运用当地的自然景观风貌和人文景观风貌,最大程度地抢救、保留与修复传统建筑的历史遗迹、现有街巷、街区肌理,并以创新再利用的方式,与现代的景观要素相融合,从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适宜、文化契合的新景观。

(二)因地制宜,挖掘传承“和而不同”的地域文脉

乡村聚落都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不断发展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其历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地域文脉的传承不仅要延续旧式建筑与传统风貌,还要在全面地寻找、挖掘、提炼和梳理原有历史语言和地方特质的同时,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人的尺度和视角,寻找院落、街巷、田园等元素的围合、转折、对景、通视关系,构建开合有序、节奏明晰、景观丰富和序列完整的空间体系,使人们置身景观环境中,既能读出历史,切实的感知到历史场景,又能咀嚼出历史空间的演化,使人产生联想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村庄的演变发展。

(三)景观先行,注重乡村景观与产业联动发展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更是乡村产业起航的重要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设计以乡村振兴为主体思路,在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上、乡土文化的生活方式上和院落文化的住宅方式上综合考虑,尊重当地居民的价值取向和现代生活接受程度,瞄准潜在客户,找准优势特点,对乡村品牌进行宣传。与此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乡村景观规划和管理,以传统文化展示与现代互动体验相结合,设置符合乡村自然风貌和地域风情的主题景观节点,整合形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景观游览路线,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乐、宜游的综合性参与式乡村生态景观,来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激发村落的发展动力,带动产业经济联动发展,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

三、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的文化脉络及现状分析

五道河村,原名为兴隆庄,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处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永宁山脚下,其形成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雍正元年(1730年)清西陵始建到乾隆二年(1737年)陵区建成,距今已有291年的历史。在雍正帝建西陵后,为保护和管理陵寝,在陵区周围分别设立了三支专门管理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礼部和八旗。在这些机构中,提供相关管理人员和随行人员居住、生活的场所最初被称为营房。在乾隆元年(1736年),当时迁走了兴隆庄村和兴隆寺,在其旧址建设泰陵内务府营房,也就是现在的五道河村。随着时代变革,自辛亥革命之后,使其陵墓制改为村制,清政府及其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以拿朝廷俸禄为生的守陵人的生活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后代们为了顺应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转换着角色。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对村落进行了规划,如今的护陵村共14座,其中五道河村为其中之一。

(一)五道河村可挖掘的文脉符号

1.建筑特色

五道河村的传统建筑以泰陵古建筑群和传统民居为主。其中位于五道河村的泰陵古建筑群,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泰陵的神道是由三排巨大的石砖铺成,全长5华里,宽10多米。由南向北,依次贯穿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不同造型的石雕。另外,清西陵地区对古建木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其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工艺制作、审美习俗演变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受山势围合、曲水环流、如封似闭的自然环境影响,五道河村民居建筑群,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古代择基理念,遵循整体陵寝、传统礼制建筑等文明要素,在选址上采用依山傍水、坐东朝西的空间结构布局,院落房屋的建造取材源流,以当地毛石、青砖、灰瓦、木材等天然原料为主。早年间五道河村作为守陵内务府的营房,其戒备非常严格,村里只有两个可以出入的大门,分别为西门和南门。其中西门是红门,南门是白门,整体面向西面的皇陵,以示崇敬。后来,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守陵村很快突破了原有的建筑布局,向营墙外发展。目前大部分原有的营墙与兵营建筑已被拆除改建,五道河村只保留了内务府衙门大门,但没有合理维护,不仔细观察无法发现。

2.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

易县共有县级以上的非遗项目41项,其中五道河村位于其中,积极吸收外来传统文化,并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从宗教信仰到特色美食,从传统工艺到风俗习惯,五道河村特有的宫廷特色和村民的淳朴热情凝聚为独具特色的满族风情,其独特的文脉符号成为当地闪耀的乡村文化名片,如表1。

3.产业经济

五道河村的总面积有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有1600亩、山场面积2000亩。当地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五道河村目前也有一定旅游资源,如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风景区、满族特色村寨、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园等。该区域绿色植被覆盖程度较高,自然植物被保护良好,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目前古松有1.5万株,青松幼柏有20余万株。

(二)五道河村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五道河村整体缺乏系统的管理与规划,在景观造型、色彩、材料以及与场所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缺少对地域文脉梳理和提炼,村民社会活动单一,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乡村发展单纯依靠清西陵景区,以古村落的静态展示和听松书院社区的开办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地域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和旅游产品。

四、五道河村景观设计定位

根據五道河村的前期了解和分析,笔者将整合其原有景观和文化资源,总体设计以清西陵旅游为核心,以文脉符号修复为背景,以“松山行旅”为主题,以“休闲旅游”为着力点,通过科学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梳理和提炼出值得保留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印记,同时通过展览、游园采摘观光体验、开办教学、设计特色商品、举行庆典活动等方式融入景观,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游览路线,在此基础上把清西陵景区、周边村落与五道河村串联在一起,来确保景观秩序的合理性和一致性。以此来展示一个具有现代生活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既能重唤村民美好记忆,又能让游客深入体会当地文化的乡村聚落景观。

五、五道河村景观设计方案实践

(一)乡村整体风貌设计

基于对五道河村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度理解,设计通过合理调整与规划五道河村的空间功能和结构,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乡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让古老的村落重现活力,如图1。因此,本设计方案的整体布局主要是以精品农业区、花艺展示区、文化展示区、中心活动区、农产品集散区、滨水活动区、池塘娱乐区和民宿居住区进行功能划分,打造集生产销售、生态保护、观光游览与体验于一体的设计项目,希望新功能的引入为场所带来更多活力,成为乡村新生命的起点,如图2。

(二)特色景观节点设计

1.保护优先,与水共生,合理调整

在五道河村的地域文脉发展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和特征。悠然山居滨水民宿设计结合地形,依水而建,采用“新旧结合”的理念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如图3。为了赋予老旧建筑更完备的新功能,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如图4。在建筑材料运用上,利用村落中回收的原石原木、传统瓦片、印有砖窑戳记的青砖、老石板、老木板等当地的传统材料和结构与玻璃、钢构等现代材料相结合组成的现代空间,通过沿用当地传统工匠技艺使其疏密有致的组合排布,在回应场地风貌的同时来彰显出村庄的文化传统,形成新老材料的对话,如图5。与此同时,设计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中变成一个重要元素,民宿所有的客房大开窗面对古松和山景,最大限度地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人们在场地中行走,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古松和环山,通过玻璃幕墙、外广场和水系的组合,形成一种山水围合下灵活随意的“模糊空间”,在平衡中使历史岁月感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表达返璞归真却错落有序的淳朴景观,如图6。

滨水栈道设计以“人水和谐、水陆共生”为理念,通过理水以睦邻的策略,对空间和水文要素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栈道的曲折变化,并沿用传统造园的借景手法,力求狭长场地中的“小中见大”,构建舒适自然的亲水邻里公共空间。设计将四周的景色纳入其中,不同视点给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景观场景,如图7。另外,架空挑台则利用场地高差形成远眺的观景点,便于人们更接近水体。林间步行系统也与村民广场形成了公共生活核心区的小闭环交通,增加了复合性功能的亲水公共活动场地,改善了周边村民的可达性与居住环境,提升村庄的邻里空间亲水舒适性,如图8。

除此之外,五道河村场地里最大的池塘被完整保留,完全尊重历史水系肌理,选址原有鱼塘的位置而设计,以此维持原生态特色。其中设计就地取材,选定中间一些水塘集中的区域设计出的中心水体,采用当时砌石工艺和现代木构技术来建造低技术、低成本的一处小型公共建筑和活动场所,经由空间、色彩和材质的变奏,成为承载整个景观的核心,再通过一个圆环,连接起不同的景观节点,如图9。

2.追根溯源,新旧交融,联动发展

守陵文化博物馆设计结合了数字生成技术来表达地域文化。建筑外墙采用摩尔纹动态记忆墙。基于摩尔纹和运动错觉的原理,通过“数字链”技术,并联动数控加工,完成设计和图像处理。该记忆墙图案再现了五道河村特有的古松林、摆字龙灯、满族婚礼、西陵守陵故事等为文化活动场景,配合人们的行走路线和建筑内外视线形成独特的活动景观,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乡村记忆。沿墙外观看时,观者透过特制的格栅孔洞在不同时刻看到图案不同的定点动作,进而在行走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图案,呈现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建筑室内整体功能分布为传统民居复原展示、泰陵文化讲堂、满族文化展厅、传统工艺手工坊、文创产品展卖、文化書屋等,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多维度的展现、延续村庄的文脉和过去的历史。室内设计材质采用砖面墙和原木清漆,并且用清水混凝土地面和水磨石地面相结合,以体现乡村的原始风貌。

民俗商业街设计从当地文化及建筑特色作为切入点,将乡村聚落、农耕田园、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元素注入到设计的细节当中。建筑部分的改造以功能梳理及结构加固为主,重建部分的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新建筑接近原本的结构类型及形式。地面铺装整体设计以五道河村村落肌理,简化为图底形式,形成印刻村庄记忆特色铺装,营造空间识别性、唤醒与延续原有的场所记忆。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又富有变化,营造出一个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充满乐趣的艺术和生活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激发村落的发展动力,带动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图10。

农业生态公园呈现的是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及水景观为一体的农业景观。设计根据当地土壤特性选择了匹配的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卷心菜、大葱、冬枣、山楂等。通过轮种这些适宜当地环境的作物以改良土壤酸碱性和密度,复育土地,使其达到有机认证的标准,还原最健康的田园状态。为了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还设计梳理了山丘、林地、沟谷的径流流线,用原来裸露的岩石顺势摆放形成导流,让雨水可以自由而有序地汇集。这些优化过的河床在雨季形成溪流,在旱季则是攀爬嬉戏的天然场地。同时,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类型之一的乡村景观,游客前来此处可以进行采摘、观光、购物于一体的娱乐活动,为这片无限潜力的观赏景观增加了更多可能性,不同的植被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观,同时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如图11。

(三)乡村徽标设计

五道河村徽标设计,如图12,是从当地传统清代建筑、满族文化、华美纹饰中提取文化符号,结合五道河村山水形胜的优越地理位置,采用平衡对称手法进行图形演变。用黑色、正红色组合来表达当地传统建筑空间传递出的地方满族特色和淳朴热情的、和谐友好的生活氛围。最后通过防水处理来凝练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徽标设计,分别运用到其中方向标识牌、导览图、景物介绍牌中,在方便为村民服务的同时,致敬历史传统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结论

文化是一个乡村聚落的本质特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积淀的重要性有时会被忽视和淡化。然而,传统的文化肌理和根脉不仅仅表现在显性构成要素里的地形地貌、街巷肌理、建筑形制等实物遗存中,还表现在民俗风情、手工记忆、宗教信仰等隐性构成要素。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不仅要体现可达性高、可容纳合作和参与性的集体活动以及多功能使用的空间理念,还要在村域背景下实现复杂多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追求。

因此,根植于乡村聚落地域传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在空间和选址上勾勒和梳理当地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更要结合实地衍生、因地制宜的建筑逻辑,提取当地本土化的设计要素,营造具有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的乡村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从而带动当地产业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使村民对家乡产生共情和归属感。同时吸引新乡村主义者入住,与原住民和谐共融,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形成新的社会文明生态,促进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秋元馨,周搏.现代建筑文脉主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司存喜.保定文化资源概览[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4]贾珺,罗德胤,李秋香.北方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邢宏伟.西陵故事[J].燕赵印迹,2014,(11):37-55.

[6]谭钦颖,李犁花,李焕.延续乡土印记——乡村入口景观设计初探[J].设计. 2020,33(11):71-73.

[7]李雯雯.乡村符号在PVESM场域环境中的载体设计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J].设计.2020,33(19):58-61.

[8]郑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郊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研究——以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为例[J].设计,2020,33(03):158-160 .

猜你喜欢

河村文脉景观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景观别墅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火山塑造景观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