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融合教学:指向由积累至表达的学习路径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12-07李芹
李 芹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
单元统整教学是指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教学。执教者可以基于顺利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宗旨,打破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依据单元实际,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秩序。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人文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略读课文《藏戏》,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里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美食、艺术等,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现了传统习俗的文化风貌。单元习作为《家乡的风俗》,鼓励学生介绍一种家乡风俗或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并在习作提示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和询问长辈等方式,深入了解习俗,明确习俗的主要特点,在正式介绍时要凸显重点,详细描写展现这一习俗特点的主要方面或活动现场的具体情况和自身感受。“习作时注意抓重点,写出特点”是本单元要落实的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与之相应的阅读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材于每课编排了相应的思考题,以便学习者掌握合理安排主次内容并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同时,教材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编排了“交流平台”的学习内容,了解课文详略分布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由此可知,本单元以描写传统习俗的名家散文或古诗为载体,旨在辅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主次内容的方法,在迁移运用中落实单元学习目标。此外,应以课文中介绍的传统习俗为基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其在课后通过资料收集、询问长辈等方式,增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扩大知识面,积累图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为后续的综合表达做铺垫。
一、循人文主线:积淀单元学习之人文基调
(一)纵向梳理:明人文情怀之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 传统方面一下 四课文:《静夜思》《端午粽》节日 习俗二下 三识字:《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传统美食》节日 汉字美食三下 三课文:《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节日 科技建筑 艺术五下 三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汉字六上 七课文:《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音乐书画戏剧六下 一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习作:家乡的风俗节日 美食习俗 戏剧……
由上表可知,传统文化这一人文主线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教材便选编了与之相关的古诗或趣味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至三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材首次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中实践,在课文的导向下,对中华传统节日、科技、建筑和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并逐一渗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法,如针对探究的目的提前制订计划,在相应图表的辅助下将零散的资料具体化,最后在故事讲述、诗歌朗诵、作品呈现、美食品尝等众多趣味化的形式中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效。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不能局限于引导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以及探究技能,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探究的成效。
(二)横向比照:知与时代发展要求之差距
中华文化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于数千年历史中所积攒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崭新高度,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然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以及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正式教学本单元前,为深入了解学生对春节的了解,笔者对本校六年级组2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春节期间,大部分学生的娱乐方式局限于“阅读”“看电视”等室内活动;78%左右的学生没有或没有明显感受到年味淡化。
特定的生活经历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为尽可能缩小学生个人与时代发展要求之差距,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情境复现中形成真实的体验,并将学习平台由课堂延伸至课后,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落地开花。
二、沿要素主线:明晰学习之起点与提升点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势必要联系整套教材关于相应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以精准的教材解读助力学生能力的提升。
年级单元 阅读要素 教学要点三下 八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了解四上 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四下 六学习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五上 八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把握六上 八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六下 一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体会方法
(一)纵向比照:贯通册次,解析要素
在此之前,教材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且主要以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检验。从主要内容的把握跳转至对内容主次的区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授学生判断主次内容的方法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在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学生才能针对主要内容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年级单元 习作要素 习作对象三下 六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人四上 二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人四上 六记一次游戏,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 事四下 四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物(动物)四下 七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人五上 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人五上 八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物(书)五下 一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五下 五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人六上 一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事六上 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六下 一习作时注意抓重点,写出特点事(风俗)
自三年级正式开启习作之旅,教材一直引导学生写出写作对象的特点,从对人物外貌至品质的特点介绍,逐步过渡到对某一项活动经历的重点描述或对某一事物主要特点的详细介绍,学生已然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经验,为此次习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横向关联:整合单元,融合内容
本单元所编排的每一部分内容都紧密联系单元语文要素,体现了由认知理解到实践运用,再到梳理总结的学习过程。
教材 学习提示《北京的春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藏戏》 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习作:家乡的风俗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一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交流平台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交流详写和略写的内容,探讨这样安排的原因和表达效果
教材的编排符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规律,但基于由积累至表达的学习路径考虑,为使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有更精彩的发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上表中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判断主次内容的方法,并基于这样的表达特色进行效果的探讨,在学生畅谈认识后呈现“交流平台”的内容,提早让学生洞悉详略安排的创作缘由和表达功效,进而在学习《腊八粥》一课时,能源于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有根据地猜测、体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及至学生学习略读课文《藏戏》时,对知晓的写作规律进行验证。此外,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可以基于“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适时穿插文学作品,给予学生区分主次内容的训练平台,同时领略不同作家描写重点部分时的创作特点,为单元习作的表达做铺垫。
至此,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结合单元内容的构成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顺序适当进行调整,并合理补充课外内容,以辅助学生逐步实现由积累至表达的学习路径。
三、融教学主线:指向由积累至表达的学习路径
(一)以点绘面,积累表达素材
1. 积累阅读素材,拓展表达视野
若教学者平时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便会发现以传统习俗为题材的名家作品为数不少。将它们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进行比对,能对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单元教学的重点有更清晰的理解。当然,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截然不同的创作特色也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在教学本单元课文前,笔者搜集了和单元人文主题相近的且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未曾有机会接触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适时推荐给学生。
推荐时机推荐内容推荐形式 推荐成效《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中丰子恺《过年》课堂呈现对比赏读发现南北地域差距下,春节习俗的相似;感受丰子恺先生幽默轻松的语言风格《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中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课堂呈现对比赏读发现南北地域差距下,元宵习俗的不同;感受汪曾祺先生恬淡悠然的语言风格《北京的春节》教学结束后梁实秋《过年》,鲁迅《过年》课后呈现合作赏读发现个人的遭遇和处境是影响节日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发现传统节日的社会属性……
阅读素材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饱览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堂对比赏析、课后与学习伙伴合作赏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启发了学生语文思维,也为单元习作的正式表达积累了方法。
2.积累童年经历,铺垫表达思路
在单元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的和传统习俗相关的经历,挑选独特的记录下来,以批语的形式启发学生的表达思路。
时间经历简介(学生)表达思路启示(教师)腊八节妈妈因为出差不能回家,于是,我让奶奶陪着去超市选购了许多熬煮腊八粥的食材,给妈妈寄去外地在一碗邮寄给妈妈的特殊腊八粥里见证你的成长,即通过送“粥”表达了你对妈妈的关心。详细介绍部分可以是在超市精心挑选煮粥食材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
续表
对学生童年经历的整理既有助于学生在正式进行书面表达时快速调动素材储备,同时也根据单元习作的要点为其指明了创作的思路。
(二)活动推进,融合表达能力
为真正落实单元表达目标,在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多次安排课堂练习环节,为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提供训练的平台,并根据学生实际的表现及时记录表达成效,在发现不足中及时提醒并提供改进的措施。此外,自本单元学习开始后,鼓励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分队,在合作中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在实践中融合对语文能力的多方面训练。
1. 制作家乡风俗宣传册
各小分队的每位成员分头搜集与传统习俗相关的名家作品,根据搜集到的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类,最后按照类别整理成家乡风俗宣传册的第一部分,即名人笔下的家乡风俗。
其次,鼓励各小组成员调查了解自己家乡有名的风俗特色,各成员领取一个传统风俗进行深入探究,收集有关的图文、视频和音频资料。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进行初步介绍,根据组员在聆听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总结不足,并及时对介绍内容做调整,最后在书面表达中完成对该习俗的介绍。习作完成后先根据星级指标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学生依照评价结果进行修改,然后再由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审核,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单元习作要素,审核通过后,便可顺利入选家乡风俗宣传册的第二部分。最后,教师创造条件使各小组制作的风俗宣传册在班级和学校内进行展示,在相互欣赏中发现全新的创作灵感,同时以审查的眼光认真评判每一个小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2.编纂诗集:《读古诗,过中国节》
《古诗三首》教学结束后,各小组组成《读古诗,过中国节》的编纂小队,开启第二个以自学为主的项目化活动。各成员根据编纂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确定要介绍的传统节日;收集和节日相关的古诗,以及对古诗中习俗的介绍;通力合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替换不合适的,补充不完整的;根据实际收集、整理情况,对原先设定的传统节日做一定调整;商定对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介绍栏目;为编纂的集子绘制插图、封面等。
至此,教师在单元统整教学的思路之下,立足单元教材特色,借助自身教学经验和素养积累,精心规划人文主线和要素主线的螺旋走向,合理安排单元内各个板块的教学顺序,努力开发课外教学素材,梯度化安排各项表达训练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走向由积累至表达的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