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评《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
2022-12-07窦红彦
窦红彦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评《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
窦红彦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我国社会层面的文化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基于此,坚持做好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并“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而生成的文化类型,其载体形式多样且精神内涵丰富,在当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充足的精神引领价值。而语文教育作为贯穿我国小中高教育阶段的母语课,融入中华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是其应有之义。文章结合由郑晓云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一书,以当代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水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意义,并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水文化融入所面临的阻碍,最终根据水文化特征提出具体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一书是作者郑晓云针对水文化探究的理论文集。该书主要包括水历史的探索以及水文化发展历程的系统研究,对古代城市水治理问题、水环境治理问题、少数民族水文化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水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等进行研究,针对水的社会关系历史尤其是与水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展开了系统探究,基于整个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角度诠释了水的重要性,呈现出水与社会文化水乳交融的状态。书中文章视角新颖、资料详实、内容广博且富有学理性,在呈现水文化基本样貌的同时,构建出水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形象,并向读者解释不同的人水状态关系,这无疑可为当代水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创新视野。
书中指出,水文化作为一种伴随人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其本身具备鲜明的特征以内涵,对我国古今水文化历史的探索可以发现,水文化不仅饱含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更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取向,其所彰显出的民族风格使得水文化在古今文化体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时代语境下,推动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以下二方面意义。
其一,对于水文化来说,有助于促进水文化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孕育而来,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水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拓展,在古今水相关实践活动、思想哲学活动中持续丰富内容,可以说,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可以体现我国民族特色与文化样貌。面对如今世界文化交融入侵的现状,学校需要肩负起中华文化宣传责任,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因此,以语文教学为平台融入水文化,无疑可以将语文课作为水文化传播传承的有效途径,促使广大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知、了解并认同水文化。而且语文课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其本身具备较强的普遍性,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来说,其覆盖范围更广,因此传播水文化的范围也更广,并且语文课所涉及的人文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可以为学生创设接触水文化和接受水文化熏陶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攒到更多水文化知识,如此一来,便可充分满足水文化的现代传承发展需求。
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助于强化文化育人效果,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水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在水相关实践活动如水环境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包括水相关思想。此外,与水文化相关的素材体量也较为庞大,因此将水文化内容融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对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学的多元化。此外,中华水文化具有鲜明的精神引领价值,能够使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挥文化铸魂育人作用。以黄河文化为例,黄河文化是千百年来我国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以及黄河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其背后蕴藏着黄河精神的丰富内涵,包括团结、拼搏、开拓、奉献等精神,可见,黄河文化对中华儿女成长的推动作用。因此将水文化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发展意义突出。实际上,针对“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我国教育界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并且国家教育部门也针对文化传承问题实施了科学指导。因此,从理论视角来看,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并不存在壁垒。但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可以发现,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仍然存在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教学理念略显滞后,尚未意识到水文化的独特育人价值。将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发挥育人价值虽然已成为教育界共识,但具体到实际教学环节中,水文化的融入与传播明显存在理念阻碍。因为就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校教学和育人目标在于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率,并且由于我国院校种类较多,不同类型院校的育人思维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职业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可能更加关注专业指向性育人思路,注重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对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关注程度不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掘水文化价值并使其得到较好的应用。
其二,教师对水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不高,难以将水文化传承与教学完美融合起来。通常情况下,教师负责教学方案设计、活动组织以及课堂引导,因此,对于水文化传承来说,教师自身对水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文化传播效果,水文化的融入与传承尤其需要教师的推动。鉴于此,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学科知识教学活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水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将水文化素材运用到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并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水文化。但目前,大部分教师水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因此难以将水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学活动中。
其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不高。信息化使信息高速膨胀,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此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更加倾向于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现代潮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有所降低,因此水文化的传播传承并不容易被学生广泛接受。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水文化内容,但在方式上缺乏新颖性,如利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来讲解水文化内容,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如此一来,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发展效果必然会被削弱。
书中强调中华水文化伴随中华民族实践活动而持续传承与发展,需要针对水文化传承发展采取教学改进举措,营造出适合水文化传承发展的语文教学环境。结合书中水文化观点并联系语文教育教学需求,笔者就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以下3点建议。
其一,深化改革语文教学理念,针对水文化传承发展开展教研工作。从顶层设计出发开展专项教研项目,在明确水文化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做好语文教学规划与设计工作。具体措施如,在教学方案方面,语文教学组在梳理出水文化的课堂育人价值后,可以群策群力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来明确好水文化融入路径,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来探索水文化传承路径,最终确立可行的教学方案。在教材方面,教研组可以充分搜集与整理水文化相关素材,尤其可以收集当地水文化相关内容,并根据年级和专业特征编撰水文化教辅书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和运用水文化内容。
其二,扩充教师水文化知识储备,强化语文教师的水文化传承与传播能力。语文教师除了要善于应用水文化相关教辅书籍外,还应当自觉提升对水文化的科学认知水平,通过丰富自身水文化知识储备来加强对水文化内涵的理解,并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水文化素材中找到可应用于语文课堂中的内容。为此,除了教师要主动学习水文化相关内容之外,学校也应当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学校可以开设水文化相关的知识课程,或者定期举办水文化主题讲座,通过知识传递类的群体交流活动,让水文化在语文教师群体中传播,同时增进语文教师对水文化内涵与表现的理解。此外,学校可以根据语文课改制定专题激励项目,即以水文化传承发展为专题,利用激励政策来引导和鼓励语文教师响应课改号召,使其主动参与到水文化传承传播工作中。
其三,创新升级语文教学手段,增强水文化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知识深度与趣味相结合的金牌课堂是传承发展水文化的关键。从挖掘深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可以将水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水文化生成脉络”这一主题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脉络选择文学类知识,如水文化的形成脉络之一为“上古洪灾与民族恐慌”,那么语文教师可以列举《尚书·尧典》《山海经·海内篇》中有关洪灾的文章进行阐述,而在讲解“自然敬畏与尊水为神”这一脉络时,则可以用《西游记》中的海神家族体系来进行解释。从趣味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既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来实现水文化的可视听化呈现,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水务局、水利工程、水文化公园等相关地点开展实地教育,以此拉近学生与水文化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接触、认同并自觉传承水文化。
综上所述,中华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理应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持续传承与进步,因此推动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水文化真正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最终为我国文化兴盛提供助力。
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227008)
窦红彦(1975-),女,山东寿光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