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07门玉琢冀秉魁李明达徐学东于海波
门玉琢,冀秉魁,李明达,徐学东,于海波
(长春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目前,建立产业学院已成为我国应用型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模式众多但同质化明显,产业学院优势明显,它是由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的具有独立特征的教学机构,能够更直接地开展、深化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岗位需求和专业知识的精准匹配。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围绕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及建设模式等方面开展建设,促使政校行企等多主体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背景
(一)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前全球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已成为各国争抢的战略制高点。《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里指出要“大力培养支持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构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打造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指南》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特色专业,形成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协同培养创新型中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工和管理人才。智能汽车作为国家和产业界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型学科,已成为国内各大院校争相开设的学科和专业。
(二)智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概况
智能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集成,其产业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显示,预计2025年与智能汽车相关的17个本科专业毕业生总数约为89.2万人,高校毕业生供给以年复合增长率4.45%的速度增长。根据纳人科技提供的数据,智能汽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智能汽车就业的比例约为0.82%(1990—2017届毕业生流入比)。据此推算,2025年进入智能汽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仅有7 300人。预计到2025年,智能汽车技术人才净缺口为11.3万人。
二、智能汽车教育发展背景
(一)智能汽车高校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内高校的相关专业,针对智能汽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培养机制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偏离、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高校知识更新迭代慢、关键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智能汽车研发人才培养的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是2020年教育部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目前国内布点院校仅有6所。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已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智能汽车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智能汽车相关专业设置及布点情况,依据高校专业分布和大数据专业分布结果,目前19个与智能汽车技术相关的本科专业,分属11个专业类别。
表1 智能汽车技术相关本科专业
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课程设置现状比较显示,机械类(除车辆工程外)和车辆工程的核心课程设置已较大偏离智能汽车研发人员的实际需求,匹配度仅为33%和53%。
表2 高校智能汽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三)智能汽车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汽车类的专业建设仍然跟不上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新技术领域、交叉学科、跨界跨领域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突出,高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业学院依托百度Apollo“国家级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平台”,根据产业及企业用人标准,从岗位技能标准、实训产品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运营服务体系四大方面,构建智能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智能驾驶相关学科的教学需求及特点,重点面向智能汽车生产、制造、售后服务领域,培养智能汽车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装调与标定、底盘线控系统、智能汽车集成、测试、运维及售后技术支持等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依据智能汽车行业人才职业面向、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于百度及其生态合作伙伴,以岗位技能为标准,按照职业能力递进方法设置智能驾驶相关课程,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将全面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建设,赋能学生,培养符合智能汽车产业需求的多种复合型人才。以智能汽车产业的技术为核心,通过智能车辆平台来搭建教学实践和科研环境,帮助学生积累工程试验经验并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需求报告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与岗位需求的分析,并结合智能汽车方向技能型特点,梳理出智能汽车行业人才职业面向、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表3 智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依据智能汽车行业人才职业面向,产业学院开展以实际生产项目为主线,针对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3+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1”为1年:2个月的企业项目式教学+4个月企业实习+6个月的企业课题毕业设计。
四、智能汽车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产业学院针对智能汽车产业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偏离、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高校知识更新迭代慢等关键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全面向智能网联转型,课程内容除车辆、机械外,增加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材料、能源动力等相关学科知识,在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呈现复合型、交叉型特征。
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岗位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制、任务驱动型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并为每门课程配套教学课件、课后习题、任务评价、教学微课等丰富的融媒体教学资源。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从教学、科研、实训实际需求出发,紧贴智能驾驶行业技术发展,结合企业认证考核内容及《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应用等级标准》提供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践的智能驾驶体系化课程,包含教材、配套课件以及多门视频课程,围绕智能汽车教学主线,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主线,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梳理、落地授课内容及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自动驾驶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五、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产业学院在百度智能汽车生态圈进行深入调研与逐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理念:围绕一条主线,以教学为主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调推进;建立一个体制,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真正融合、良性互动的办学体制;搭建一个平台,一个真正实现智能汽车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坚实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受教育者置于其上,传授知识,培养和训练能力;构建一个教学体系,一个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
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在机电工程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做好本部门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及日常行政管理等工作。同时,参照校企合作办学及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企业、学校合作共建非法人二级学院,各方按协议划分责、权、利,共建、共营、共享。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学校为主、社会聘任为辅,均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权利。为调动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建立面向市场灵活的薪酬分配机制。
(二)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培养模式
以项目为主线,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校企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主讲,专业核心课由百度委派教师进行教学;第四年百度负责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实训,并对完成学业且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推荐对口高端企业就业。
学校负责制定产业学院的招生计划,按照产业学院建设要求逐步增加招生规模,百度提供冠名、技术、教师培训和就业等支持,共同实施智能汽车方向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培养智能汽车专业方向双高型技能人才。
(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教科研项目申报
学校—百度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按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建立教研中心,聘任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兼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为人才培养服务,同时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培养教学团队。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攻关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进行深度合作,完善智能汽车专业方向教育体系,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百度利用企业化资源和企业化培养优势,积极配合产业学院申报和承担教育部、吉林省以及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四)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建立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发放相关证书,进行社会服务,满足产业一线需求。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平台,聘任学院专家,承接行业企业研发任务,围绕生产服务一线需求开展校企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