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估髂胫束及其病变研究进展
2022-12-07杨羽佳
向 茜,杨羽佳,邱 逦*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伦敦 SW7 2AZ)
髂胫束是走行于大腿外侧的深筋膜结构,其主要功能为稳定膝关节、限制胫骨外翻与膝内旋[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髂胫束相关疾病检出率增加。目前临床主要以MRI结合查体、病史资料等诊断髂胫束病变[2],但MRI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且不适用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超声已广泛用于检查浅表软组织结构,高频超声显示肌肉、肌腱和软组织等结构的效果较好[3]。本文对超声评估髂胫束及其病变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髂胫束的位置及解剖结构
髂胫束是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 TFL)的远端伸展部分,起自髂嵴前外份,远端跨过股骨外侧髁,终止于胫骨Gerdy结节、腓骨及膝关节囊。髂胫束包括3层筋膜结构,其中,浅筋膜层附着于髂骨结节并向上延伸至TFL,中筋膜层沿TFL下缘与浅筋膜层融合,继续向下与远端深筋膜层融合,其间有细小纤维与深层肌肉相互交织,故髂胫束的拉伸作用与TFL的张力紧密相关[4]。髂胫束下端纤维呈鸡爪样广泛附着于胫骨前外侧结节等结构,且各束止点均与骨膜附着紧密,使其具有强大的固定与抗拉力能力。髂胫束将力从髋关节传导至膝关节,发挥外展髋关节、伸直膝关节、防止胫骨过度内旋及横向稳定膝关节的作用[1,4]。
2 超声评估髂胫束
超声主要采用灰阶及多普勒成像技术扫查髂胫束,可静态、动态结合观察髂胫束的回声、形态、厚度、内部血流信号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临床常以5~13 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扫查髂胫束[5],所获结果具有较高的操作者依赖性。温建文等[6]以高频超声扫查120名不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股骨大转子区域的髂胫束,发现该处髂胫束呈细薄低回声带状结构,边界清楚,周边为高回声线状肌膜回声,且随年龄增长,髂胫束回声逐渐增强。超声能客观、准确地评估髂胫束厚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7]。简丽君等[8]对100名健康青年人的股骨外侧髁与胫骨结节区域的髂胫束进行高频超声扫查,认为髂胫束为细薄高回声带状乏血供结构,周边呈线状肌膜强回声。
近年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包括应力式弹性成像、瞬时弹性成像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 SWE)等,亦已用于肌骨系统检查。SWE是利用剪切波在介质中不同的传播速度反映组织硬度的弹性成像技术,剪切波在软组织中传播速度较慢,在硬组织中传播速度较快[9],通过传播速度可评估局部病变组织,且不需要操作者主动施压,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10],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组织弹性。TATEUCHI等[11]利用SWE测量14名健康志愿者在7种不同体位下髂胫束的杨氏模量值,发现SWE可快速、准确地评估髂胫束弹性;髂胫束硬度在骨盆后倾位、对侧骨盆下降位、对侧骨盆后旋位下明显增加,证实了体位对髂胫束硬度存在影响。BESOMI等[12]以SWE针对15名业余跑步者测量髂胫束近、远端及中段在静息、收缩、奥伯试验、站立及骨盆下降等状态下的硬度,发现在站立和骨盆下降条件下,髂胫束中段硬度测值信度良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79~0.89;而其他因素如探头方向、体位条件等均影响测量结果的信度,提示对于髂胫束杨氏模量值应进行多次测量。
3 超声诊断髂胫束病变
3.1 髂胫束综合征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又称髂胫束摩擦综合征,是各种因素引起的髂胫束肌腱损伤,在运动员中发病率高达64%[13]。ITB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远端髂胫束增厚、肿胀,引起膝关节外侧伸屈疼痛,偶可放射到臀部TFL区域,且疼痛常与体育活动有关[14];体格检查常可发现胫骨结节与股骨外侧区域明显压痛和湿捻感。TATEUCHI等[11]认为髂胫束和股骨外上髁之间的过度压迫是引起ITBS的原因之一,髂胫束硬度增加可致其对股骨外上髁施加的压力增大,故分析髂胫束硬度的影响因素可提高对ITBS的认识。
傅先水等[15]比较观察ITBS患者两侧髂胫束在股骨外侧髁与Grady结节上缘0.5 cm处的厚度,发现患侧髂胫束较健侧明显增厚,其正常形态消失、回声减低,且无性别差异。JIMENEZ等[16]等指出,ITBS的超声特征主要包括软组织肿胀、髂胫束和股骨外上髁之间的外膜滑囊炎,但未明确描述髂胫束增厚。FLATO等[17]发现,超声对于早期、急性期ITBS仅能发现髂胫束周围软组织炎症性改变,病变晚期方可见髂胫束厚度发生明显变化。FRIEDE等[18]采用SWE测量股骨大转子区域TFL、臀大肌与股骨外侧髁区域髂胫束的剪切波传导速度,比较IT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间TFL和髂胫束的硬度,分析髂胫束过度紧张是否为导致ITBS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IT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间髂胫束硬度无明显差异,且少数健康人股骨大转子区域TFL的硬度更大。
3.2 髂胫束挛缩症 髂胫束挛缩症(iliotibial tract contracture, ITTC)是臀肌挛缩中症状较轻的一种,目前认为该病主要与反复多次于臀肌注射药物有关[19];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数患者仅表现为髋关节屈曲状态下双下肢弹响,有时可扪及下肢条索状物滑动。有报道[20]称臀肌挛缩引起的臀肌筋膜纤维化坏死增加髂胫束张力,导致其持续性损伤,故ITTC常继发于臀肌挛缩。此外,机械性损伤(如创伤)亦为引起ITTC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髂胫束与股骨大转子反复摩擦或该部位发生挫伤。
温建文[21]对ITTC患者及不典型臀肌挛缩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大转子区域髂胫束厚度,并动态观察下肢内收、外展动作时髂胫束的表现,发现患侧股骨大转子区域髂胫束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呈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的粗条带状结构;下肢内收、外展过程中,髂胫束与臀肌结合部在滑过股骨大转子的瞬间明显增厚,呈挛缩状,同时多数患者出现弹响。
4 超声用于治疗髂胫束病变
治疗ITBS主要以保守疗法为主,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如给予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22-23],其中超声引导下注射药物为常用干预方法[24]。薛炜翔等[25]指出,相比既往于体表压痛点注射药物,通过超声确定病变位置并在进针过程中持续监控进针位置及深度辅助注射药物治疗ITBS的效果更好,可显著提高治疗精准度及安全性。超声可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神经阻滞手术中辅助引导、准确定位神经,以减少对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预后[26]。
除直接引导监控、辅助治疗外,超声还可用于评估治疗对髂胫束硬度的影响及疗效。MIRIAM等[19]以SWE比较6周物理治疗前、后ITBS患者股骨大转子区域TFL、臀大肌和股骨外侧髁区域髂胫束的杨氏模量值,发现物理治疗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且治疗后髂胫束硬度增加约14%,髋关节肌肉无力未获明显改善。
5 小结与展望
目前对于髂胫束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和MRI,但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超声对于髂胫束异常结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适合于筛查及早期诊断疾病,还可用于治疗髂胫束相关疾病及评估疗效。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肌骨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超声诊断髂胫束异常还在不断探索中,三维超声、图像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超声对于髂胫束病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