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2022-12-07蒋慧贤赵加环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证书物流

□ 蒋慧贤,赵加环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2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社会需要更多物流人才对物流行业进行革新。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为了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制,真正从根源上提高物流管理人才质量。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证书制度模式开展如何落实到位,高校应该如何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怎样从教师、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改革。

1 “1+X”制度的内容

“1+X”证书制度就是学历证书加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现在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试点,是为了解决国家需求和物流管理人才之间的矛盾。它要求学生必须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得到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个独立的证书体系必须相互融合,进行衔接工作才能够保证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通过核心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单技能培训模式,培养多元化的物流人才。

“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培养职业技能,成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证书制度的精髓。但目前已经实施近两年的物流管理专业仍然存在二者分离的现象,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内容矛盾导致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在试点院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校内教学活动相互融通。

2 “1+X”证书制度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

2.1 高职院校应该担负起职业教育使命

高职教学要以学生诉求为主,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学校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技术培训,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就业本领,才能在走入社会后适应就业岗位。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职业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需求和市场导向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在培养职业素养的同时保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在今后顺利走向市场,面对岗位问题能够展现出职业素养。很多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实习中培训适应,这时高职院校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推动教育体系改革,面对“1+X”证书制度的实行,要把各种措施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 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院校培养人才需立足于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技能突出、适应就业的人才,“1+X”证书制度正是对物流管理专业最好的诠释。物流行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在劳动市场上充分就业的人才,因此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X”证书制度明确点名物流专业教育需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在教学中夸夸而谈,而应为复合型人才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教育模式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这对职业教育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校为专业学生设置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向,通过改变高职院校的构建模式和相应制度,鼓励学生拥有更多职业技能,掌握更多职业知识。

2.3 保证物流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只有不断拓宽知识渠道,获取新的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育仍是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部分,每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占我国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很大。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速国家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应用“1+X”证书制度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现在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现实难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没有物流管理经验就被投入到岗位中,满足不了现在物流管理专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通过溢价取整数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可以保证其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拓宽技能方向,拥有X个技能。精准解决教学脱离实际,学生脱离岗位这样的难题,缓解就业矛盾和社会结构矛盾,提升学生的就业本领。

2.4 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就业相关联

“1+X”证书制度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金融技术人才培养和评价方案进行改革,将学校标准与行业标准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在办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更多专业技能,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因为“1+X”证书制度要求课程内容与实际相关联,这样就可以将多方面教育资源整合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解决思路。学生们可以有不同的职业规划,考取不同的专业证书,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优化解决人才矛盾。第三方评价机构可以在客观上监督学校,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上与物流专业密切关联,可以保证用人单位能够对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进行指导,在课程内容和对接岗位上进行细分从而实现产教融合,提高社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接纳程度。

2.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变

“1+X”证书制度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高职院校对这一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没有配套的政策进行扶持,所以说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将上一级课程内容进行引进以拓宽教学面,舍弃一部分基础教学内容,增加专业课程内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满足教学和国家政策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必须把试点工作落实到位,要为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握住国家发展中的机遇,形成一系列配套操作体系。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直接与社会对接,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准确的定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市场调查,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区域和当地需求进行办学以及专业调整,制度试点的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课程与培训内容吻合度较低,相互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学习,通过拓展学习课程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开展的一些知识课程与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比如说一些院校开展的毛概马克思理论、计算机专业等,这些专业作为基础应用应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较低比例,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提高专业课程占比才是正确的做法,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一视同仁,没有设定一定的区别,教学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相互脱节。

3.2 教育体系单一

大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案比较单一,缺乏对现状的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对管理课程进行及时改变,发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的价值才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市场后处于主动地位。物流环节控制与管理控制、仓储控制这些课程大多都是物流功能类课程,没有体现物流教育的全面性,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物流知识。高职院校对课程上的设置一般大同小异,通过对“1+X”证书试点院校的研究发现,能够有效将证书培训内容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并不多,即使进行融合也没有保证融合的全面性。“1+X”证书试点工作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和专业的创新改革,但是教育模式的单一和对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造成了严重的知识内容重复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

3.3 缺乏实际训练

缺乏物流实训资源,校企融合并不是每一个高校都能做到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大多学校校内实训工作都是在实验室完成,校外实训工作是在相应的物流企业中进行对口教学,因为缺乏实践效果而导致“1+X”证书制度实行效果并不明显。很少有学校能够将学生定岗实习工作落实到位,受到资金、场地这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高校在职业设置上的毕业考试是通过理论评估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课程评价与“1+X”证书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对接明显不严密,“1+X”证书制度中要求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实践作业、知识水平、各种书面作业以及技能考试的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这些有很多学校并未设置单独的考核项。高职院校更应该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对其专业课程和教学目标进行定位,保证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4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的途径

4.1 树立正确的专业建设理念

专业课程建设首先应该明确整个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与教学理念。“1+X”证书教学制度下的整个专业课程建设需以最新的《国家青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新实施方案》理念作为建设指导思想,以最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指导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发展导向,坚持继续走专业产研与教学研融合之路,将“1+X”证书教学制度下的全方位深入研究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推进专业课教学的融通。物流运输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专业性的就业人才岗位需求针对性强,尤其是目前正在进入打造智慧现代物流的新时代,因此,只有与物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培养人才。

4.2 制定“1+X”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国家专业人才建设培养制度的编制和修订,制订实施方案这项工作是深入推进国家专业人才机构建设,培养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深入推进国家专业人才机构建设,培养制度管理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是重点融合“1+X”证书的推进专业人才建设培养方案。应以更好服务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教学导向,试点职业院校与相关地方人民政府联通,共同明确试点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共同研究制定一套融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培养标准的试点专业技术教学课程标准,将新职业技术、新生产工艺、新职业规范全部纳入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研究制定“1”和“X”两种深度教学融合的试点人才与培养教学方案,实现试点专业与相关产业、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4.3 修订“1+X”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将“1+X”专业证书初级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课程标准管理融入证书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具体重点体现在证书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与证书课程标准的综合制定上。首先,根据证书行业目标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及证书专业业务发展方向定位实际需求,优先确定有效对接的标准X专业证书课程内容知识模块,实现证书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与证书职业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学历证书与初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有效对接。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将传统的课程方案进行适当改进,完全推倒传统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把核心技能融入到课程重建中,并将其比例相应提高,把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学校课程设置融合,在课堂上掌握更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再者,物流企业流程质量管理“1+X”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所涉及和涵盖的专业课程内容非常广,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需将中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职业等中所需要涵盖的专业课程内容一一进行整理并相对应归纳到每个专业相应专业课程中,并根据职业等级证书资格认证中的课程等级要求统一安排制定相应专业课程标准。

4.4 建立培训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与专业培训资格评价机构组织的业务沟通与交流合作,通过“1+X”等级证书资格培训师的专业培训活动使校内兼职教师深入系统地了解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评定标准,掌握国家职业技能评定等级证书资格考核工作要求与专业培训评价方法。一是组织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包括各类专业教学技术标准制定培训、课程技术开发管理培训、教学方法应用培训、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管理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与技术培训整合能力。二是加强招聘兼职教师的专业聘任与培训管理,制定明确的各类企业招聘兼职教师专业聘任与培训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各类企业招聘兼职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教学艺术技能开发培训,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研究制定、课程技术开发与培训课程管理教学。三是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招聘工作,在教学标准、课程开发、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培训能力。引进各种对教师的评价和培训标准,对在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要有足够的培训,完善课上课下资源共享平台,便于学生学习,在学习跨度为数年的专业培训中能够及时了解课程内容,缩短不同学生学习进度之间的差异。

5 结束语

“1+X”证书制度应该在试点工作中全面考虑影响因素,从校园课程设置、操作系统标准出发,高职院校作为主要负责单位应该以学生和物流企业为出发点进行探究,提出适当可行的管理政策,希望能够解决当下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进程。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证书物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本刊核心证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收录证书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