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07贾铁刚
□ 贾铁刚
(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晋江 362251)
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被提升到了新高度。这是在产教融合下的新创新、新突破,也是对中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它为如何融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逐步构建深度产教融合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双向融合提供了办法和指导。物流管理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只有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标准,符合目前我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发展,才能让试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事半功倍。
1 “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建设背景
1.1 物流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大
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行业的兴起,如雨后春笋般的电商行业在历史洪流中大放异彩,随之也催生着物流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受全球疫情的影响,物流行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多变的经济环境让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伴随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同时,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也在逐渐趋于良好,而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匹配专业的物流人才。
随着“丝路海运”被逐步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福建省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福建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深入推进“数字丝路”“丝路飞翔”等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标志性工程建设。这对职业学校开展“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应用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中明确指出我国各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等级证书教学工作,为加快我国各类技术人才培养和输送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简言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与推进,与我国当前的利好政策是无法分开的,而证书的培训教学与发放也是对我国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一种肯定和支持。可以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是同等重要的,在个人学习和求职过程中需并驾齐驱。职业院校要紧扣政策,务实创新,确保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教”改革顺利进行。证书等级标准的制定在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日常实施以及职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
2 “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2.1 “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1+X”书证模式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研讨。这一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基准,是对我国物流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是物流行业中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标准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将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业能力水平的培训相结合,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新的指导,会更加促进专业“三教”改革的顺利完成。
2.2 “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一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的配套保障工作,如注重专业与产业需求相契合,注重专业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和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落实,探索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目前新形势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需要加以改进。
2.3 国内专家学者对“1+X证书”制度的研究
王扬南等认为,“1+X”培养模式的核心关键在于对人才适应性方面的培养。唐以志等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并且他们认为,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改革,是对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因此“1+X”证书制度在我国目前院校的实践,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要将培养方案应用于现有的改革模式中,实现“书证融通”[2]。
3 “1+X”证书制度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课程导向性
2013年,我国教育改革中对部分职业认证方式进行改革,历时7年,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缩减50%,这也就导致了目前我国很多物流专业院校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出现短板。对于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以学分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日常考核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对于获得物流师、仓管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无强制要求。大多数物流专业学生基于学习或就业目标,有考取物流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的需求,如果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标准的严格把控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就容易将教育工作引向歧途[3]。
3.2 缺乏书证融通机制
目前,90%以上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但是因为学生参加培训无法作为日常专业课程学分的积累,所以在学分考核时会造成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的学分矛盾,这种日常教学与职业证书取得间的无法融通,势必会造成书证分离的尴尬局面。
3.3 缺乏实务性课程资源
现阶段,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和商贸物流专业群共享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为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由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务性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学习与实操距离偏大,这些实际问题必然导致课程资源与企业需求不一致。[4]
3.4 缺乏与职业标准的贯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以日常教学理论考核为主,而专业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目前,90%的专业课程进行了项目式教学,大多数专业知识能够以项目任务方式进行考核,但85%的职业院校由于受到设施设备的限制,导致课程的实操部分被压缩或被弱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而日常实操课程又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达到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3.5 缺乏跨专业的课程设置
物流商贸专业群是围绕福建省特别是泉州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建设的。依托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要大力发展物流专业化人才,实现以物流行业为依托,以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为基础的商贸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多为运输、仓储、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课程,缺乏市场营销、国际货代等跨专业的一些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5]。
4 构建“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4.1 促进“1+X”证书制度落地与提升物流人才培养效率
深度产教融合下,“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实施落地的一个重要阻碍在于“书证融通”教材的缺位、“物流管理1+X”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开发“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1+X”证书制度落地,也可以大大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4.2 提升“物流管理1+X”证书的竞争力与含金量
实践过程中开发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可以将“物流管理1+X”证书的精华部分与现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我国物流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也是“物流管理1+X”证书在含金量方面的主要体现[6]。
4.3 整合和盘活职业院校优质教育与培训资源
通过在深度产教融合下“1+X”证书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构建基于物流管理“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可以较好地整合和盘活现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与培训资源。
5 “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5.1 以“1+X”证书制度政策为引导
“1+X”证书制度是我国中职教育的一次生动诠释,是教育改革新的突破、新的创新、新的发展。无论是对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是一次有力尝试,“1+X”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实现职业教育行业标准的相互融合,还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满足市场需要,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作为首批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正积极探索“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5.2 以职业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
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标准阐述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及课程设置要求,对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以及“1+X”书证融通课程等方面提出要求。因此,“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要以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指导。
5.3 以行业标准、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完全遵照“三标”的教学标准,让职业教育和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匹配。而且“三标”标准也是未来实现物流专业课程研发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度产教融合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融合“三标”内容,重点衔接物流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大专业的功能性和实践性三个标准相互融合,做到“教、学、做、考”四位一体,拓展功能与效用。
6 “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6.1 依托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中,要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教学工作。在证书等级的制定中,主要包含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证书。这些证书等级的设定是基于“三标”体系下的有机诠释。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托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对接初级、中级和高级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每一级别都应包含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实现学历与物流职业资格的融通。
6.2 明确“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定位
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融入物流管理职业标准化体系,形成职业院校“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服务新区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链、人才链与新区产业链、创新链的全面对接,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全国物流行指委委员单位,被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确定为全国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核心校,积极参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建设[7]。
6.3 校企共建立体化教材和课程标准
物流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实时性,也体现在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方面。在日常课程的安排方面,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学习,以及对证书等级的认证课程的学习。目前,物流课程教学内容迭代问题突出,对“三标”体系的课程创新和标准制定工作、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特色势在必行。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作为全国物流管理首批“1+X”试点院校,具备开展“1+X”证书制度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与条件。此外,该校围绕“1+X”项目,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发了“物流管理1+X”系列丛书9本,服务“1+X”。证书制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遵循“PTCA”(即项目驱动、岗前培训、技能比武、任务巩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操作、可执行、可评测。
6.4 基于能力本位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能力本位,动态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标的,重构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思政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和“1+X课程模块”的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体系,物流专业的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教学工作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并驾齐驱,以就业为抓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让物流专业学生既要用理论丰富头脑,还要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8]。
6.5 校企联合开发1+X书证融通课程资源
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加强与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研发和精品课程的教研。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作为物流管理“1+X”核心校,深度参与全国1+X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课程的建设工作,协助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开发了《物流管理1+X(初级)教材知识体系》《物流管理1+X认证(初级)配套培训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基于“书证融通”这根主线,依托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大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职业院校构建“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既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开展“物流管理1+X”证书建设的成效,又可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从而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构建有效的“物流管理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毕业证书,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后成为能胜任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