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冷链物流要素 畅通冷链循环通道*
——加快推进南京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2022-12-07孔玉寒王雪松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冷链南京物流

□ 孔玉寒,王雪松,田 政

(1.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7;2.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 南京 2100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冷链物流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食品流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途径。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冷链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其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也逐步得到完善,但与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加快补齐南京冷链物流短板,打通流通堵点,完善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冷链流通发展水平,对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质化需求、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规模化需求、生物医药等专业化需求,助力构建南京新发展格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南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南京及南京都市圈的繁荣发展加速了冷链发展要素释放,使得冷链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冷链物流主体不断壮大,冷链物流监管日益完善,为南京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冷链物流需求持续释放

2020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55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居首,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超过3500万,人均GDP达到11.77万元。依照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经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美元,冷链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南京和南京都市圈的繁荣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1.2 冷链物流设施逐步完善

南京市冷库总量达到210万立方,库容达到21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5%。南京市冷库总数达到3502个,其中企业自有冷库数3476个。依托现有冷库布局规划,南京逐渐形成了以南天环、众彩,北中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格局,成为长三角冷链物流重要的集散中心,是保障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市民生活的重要“菜篮子”“米袋子”民生工程。

1.3 冷链物流主体不断壮大

全市涉及冷链业务的注册在营企业超过5000家,遍布冷链行业全产业链。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江苏卫岗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极地熊冷链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成功进入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榜。

1.4 冷链物流监管日益完善

疫情以来,南京市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力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制度,同时打通冷链食品溯源链条,通过将“南京市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预约系统”与“江苏冷链”系统对接,实现了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闭环管控。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消费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冷链物流亟需解决以下几个堵点和痛点:一是区域集聚优势不够明显。南京冷链企业布局较为分散,冷链网络服务能力有限,对周边城市而言影响力不足;二是行业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南京冷链储运企业标准划分较粗,冷链流程对接专业程度有待提高,冷链管理运作标准化水平需要提升;三是信息化协同能力尚需提升。南京冷链储运全流程的信息化对接不足,企业运作流程信息化覆盖不全面,多式联运缺乏龙头企业的整合,信息化覆盖范围和连接区域结点能力有限。

2 先进城市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江苏苏州和安徽合肥成功入选该名单,这两个城市的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①突出品牌特色,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合肥和苏州以生鲜农产品为主,注重打造品牌特色,如“巢湖银鱼”“邳州大蒜”等,构建了覆盖冷链行业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间联动互通,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冷链生态网络。

②强化用地保障,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要素。

合肥和苏州申报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2292.88亩和602.85亩。两地冷链用地充足且集中连片布局,冷链物流相关设施占比达60%以上。

③发挥示范引领,树立冷链物流基地新标杆。

合肥以周谷堆大兴国际物流园为核心功能中心,苏州以南环桥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为集聚核心,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改造,促进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

④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冷链物流发展强磁场。

合肥围绕核心功能区周谷堆大兴国际物流园,配套建设冷链云仓区、冷链智能运链中心、冷链城配中心以及西部辅助片区的冷链基地口岸中心区。苏州以南环桥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周边积聚规模以上冷链物流主体40余家,突出已建及在建冷链设施群区域带动性强、集中连片布局、企业主导实施等优势。

⑤加大政策支持,打造冷链物流发展加速器。

苏州和合肥分别提出了“一核两翼两延伸”和“一核四区”的总体建设思路,针对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市场主体、行业监管等关键环节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优化了营商环境。

3 南京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研究制定南京冷链高质量发展政策

①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南京市冷链物流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加强对冷链物流发展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推进重大问题研究。健全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行业监管联动机制,在冷链物流用地、运输、仓储、保险、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不断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②健全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形成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合力。继续执行现有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享受生鲜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修订冷链运输条例,防止冷链运输“脱冷”,使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作用,针对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市场主体、行业监管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谋划,完善冷链物流政策支持体系。

3.2 健全冷链高质量发展标准规范体系

①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引领作用。引导冷链物流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冷链物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研究和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团体标准;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和行业发展动态调研,掌握行业发展信息,及时反映企业和行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行规行约和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领和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和企业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推动南京冷链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②加快制定一批冷链物流强制性地方标准。一是针对不同冷链货物分类的基础性标准;二是关于不同运输方式下对冷库、冷藏车、主动制冷集装设备等温控设施设备的规范性标准;三是针对食品类、医药类等不同冷链货物类别在不同运输方式下的作业技术与管理标准、服务质量与安全标准;四是关于主动制冷、包装箱、集装设备、温控设施循环使用与共享管理技术的关键标准。

3.3 推动冷链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建设

①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联盟发展。加强对南京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网络货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整合中小微运营资源,建立企业联盟和冷链物流网络货运平台,提高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启动南京市冷链物流示范工程或示范企业建设工程,鼓励示范企业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网络货运+冷链等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冷链标准化工程、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冷库认证等。

②推动冷链物流智慧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炼未来南京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南京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冷链细分领域实现全程监控、温控追溯、信息共享和紧急救援等功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冷链智慧化建设。

③大力培育冷链专业人才。支持有关院校加强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各大院校与冷链企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合作,面向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发挥南京市科教、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发展冷链物流,依托冷链物流领军和龙头企业,选择南京市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质冷链物流研究资源,聚焦国家战略,紧扣物流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加快培养适应冷链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引领南京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载体。

3.4 持续优化冷链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

①加强土地供应保障。大力支持新建重大冷链项目,合理确定冷链物流用地土地出让底价和投资强度;对利用原有土地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企业,在办理规划条件和许可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支持自有工业用地扩建生产性用房,建设配套冷链物流设施;支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产地型冷库。

②加强减税降费保障。优先支持信用评价高的冷链物流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对各级冷链物流功能节点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与工业同价政策;对整车装载运输生鲜农产品的冷藏运输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落实冷链物流企业仓储设施用地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按国家规定减免冷链物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相关费用。

③加强财政金融保障。发挥政府对冷链物流领域重大项目的投资支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完善银企合作平台和对接机制,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加大信贷支持;拓宽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债券工具和再融资增强资本实力;加大冷链物流企业保险力度,发展冷链货运保险,为冷链产品运输提供保障。

④强化行业监管责任。建立全程冷链运输监控管理和信用评价平台,推动冷库、冷藏车等设施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等冷链监控设备,逐步实现冷链运输车辆温湿度数据实时上传、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将全程温控情况等技术性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生产、加工、物流资源,通过网站、平台、APP等多种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设施利用率和物品流通效率。建立冷链物流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健全失信名单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猜你喜欢

冷链南京物流
冷链十年,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
“南京不会忘记”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南京大闯关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