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在舞蹈艺术形象创造中的作用
2022-12-07周洁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周洁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除其本身拥有的叙事性与内容感之外,精神内涵以及作品本身的情感传递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实现。舞蹈通常会借助音乐、服装等除肢体动作以外的形式来对作品加以衬托。舞蹈表演者在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在其叙事过程中成功结合自身的理解,从而外化为个人情感,以此塑造人物形象,亦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角色产生个人的情感共鸣,因此能使观众感受到舞蹈人物所传递的情感观念,继而实现与观众的共鸣。
一、舞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
鲜明的人物角色可以促成一部优秀的电影,艺术化的人物形象也能造就一个经典的舞蹈作品,好的作品固然对演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准要求非常之高,舞者在舞蹈作品中塑造人物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地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递给观众。因此,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舞者自身与剧中角色达到共情和升华,亦有助于搭建台上与台下的隐形桥梁,使舞者本身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默契无声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一)舞者与角色的共情
舞蹈演员在为作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时,需要先深入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在充分了解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之下,再用心地潜入角色当中,去体会舞蹈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能与舞蹈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共情的过程,在共情中理解与体验舞蹈人物角色。
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与兰芬的感情线刻画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演员角色把控和情绪变换恰到好处,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双人舞部分情感最为细腻,甚至能从演员的眼睛里看到闪烁的泪光。这就体现了舞蹈演员在表演期间将自身与人物角色融合而成功地增强其对舞蹈角色的理解,或许这就是舞者本身与剧中角色和人物关系达成了高度的契合,才能与角色本身达到共情的效果,如此也极为打动观众。
(二)舞者与观众的共鸣
舞者若想提升舞蹈表现力,在表演的同时,将观众带入到舞蹈的故事情节当中,那么就需要注意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需要注意动作的细节。
为了提升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首先舞者需要在表演期间把握细节,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舞蹈的作品背景。背后的精神内涵不同的舞蹈演员,对于同一个舞蹈作品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其所刻画的舞蹈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其次,舞者对于舞蹈作品而言,早就已不再单纯的是一个物质载体,其更多地承载了观众对作品的期待,因此舞者在塑造与表现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作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表达。谈到舞蹈表演中的技术性,就要提到舞蹈作品的基本结构,其一般以戏剧式结构形式呈现于舞台,那么就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技术性的呈现一般分布在作品的高潮部分。而从舞蹈的本质属性来看,其艺术特性是抒情性,那就意味着舞蹈作品不可能仅仅单一呈现它的技术性,必须还要为观众呈现舞蹈的美。
因此,舞者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就需要关注生活,发挥想象力,表现出舞蹈角色的真实情感,在表演中与舞蹈作品人物产生共情,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外放,而充实舞蹈作品人物形象,应能够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舞蹈人物情感的变化。
最后,要想与观众达到共鸣,还需从故事背景的最深处开始,这离不开舞者对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背景的完美把控。因此,舞者需要综合作品细节,注重技术的表达与艺术的演绎,才能将作品呈现的更为深入人心。
二、舞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过程
演员加工、雕塑的目的是为了最充分地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特技,且加工、雕塑的前提必须要符合演员自身条件,以求表现效果得到最佳,假如不考虑个人具体条件而做东施效颦之举,必将弄巧成拙。舞者形象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无论是于表于里,对于角色的理解与表达,对道具情绪的表达,抑或是上升到作品和人物的二度创作,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情感外化过程。
(一)角色的内外兼修
舞蹈演员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展示自身舞台魅力,并将自身对舞蹈人物形象的理解展现出来,不同舞蹈演员在塑造同一人物形象时,所展现的故事内容及肢体动作均相同,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不同特质,舞蹈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可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
舞蹈演员获得作品独特理解的前提,来源于作品人物性格及设定的理解,人物角色的外表显现与内在性格的表达。那么演员在了解舞蹈的角色和内涵之前,就需要与编导进行沟通与交流,明确整个舞蹈作品的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演员应该回归生活,积累经验,观察生活,才能在不同的舞蹈角色中表现不同的情境,进而去归纳与总结不同舞蹈角色的特点,从作品的故事背景出发,逐渐内部细化作品人物细节,以此能更好地传递舞蹈的情感。然而,情感又是建立在舞蹈的整体表现之上,要想逐步实现舞者与角色的情感融合,就应该塑造出有感染力且形象丰满的角色,这样才会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因此,舞蹈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动作形态突出作品人物的个性,从而突出舞蹈角色某一种典型的性格,进而更好地传递作品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二)形象的二度创作
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该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与其文化价值。舞蹈作品的风格与表演体裁,抑或者是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涵,都属于舞蹈作品的整体所属风格。舞蹈表演者要想在作品呈现之前成功地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亦是将舞蹈作品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整体风格都了如指掌,再根据舞蹈作品自身的固有表现形式完整地表达二度创作后的作品。简言之,作品的真正内涵是需要充分理解过后、经过演员自身感情的内化,才能将作品角色进行艺术化形象处理。
原创舞蹈作品是如何生成的?其生成的原因来源于舞蹈编导对每一个动作的精雕细琢,对每一个创作思路的真实记录。所以舞蹈原创作品已然是舞蹈编导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所有想法与精力融入当中,其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为了充分体现编导对于作品的理解与其创作的意图。如果说编导给予了作品生命与力量,那么作品就反映编导的内心与思想。正如此,舞蹈表演者如若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就更应该忠于原作。
首先,了解原创编导对于作品编创的真实意图,清楚其想表达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为何。其次,全身心融入整个编创过程当中,需要站在原创编导的角度上去进行作品的“代入”。以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的传承关系为例,要想在现代舞蹈中体现传统舞蹈,就必须先完整地保留与传承传统舞蹈的作品价值与形态,换言之,要想做好创新,必将先做好传承。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亦是如此,只有真实地了解了原创背景与编者意图,才能从整个编创过程中去了解、领会作品。亦能从某种角度上,与原创编导达到契合,从而衍生出新的作品。
综上,舞蹈表演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原创作品的内涵,从而深入理解。如此才能准确地拿捏作品人物的气质形象与性格特征,亦能做到对原创作品的透析之余,赋予新作生命。
(三)情绪的深层渲染
1.表演辅助之音乐
苏珊·朗格曾谈到过这样一种屡见不鲜的观点:舞蹈即音乐,跳舞即跳音乐。借用音乐表达“内在生命”的逻辑形式来观照舞蹈,当承载着“内在生命”的声音集合被我们的听觉识别后,我们会理解这样一种逻辑形式,即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可以说,音乐对舞者的情绪起到了很大的渲染作用,将音乐对舞蹈的作用视作仅仅起到装饰节奏的作用是错误的,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可以称为“最强助攻”,但一定不绝对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灵魂是舞蹈动作本身,是表演者全身心投入的表演状态,是舞蹈作品所能带给观众由浅至深的触动。
以近年较火的舞剧《沙滩往事》为例,其以乐曲构思,使其冥想外化为舞剧构思,体现了广东音乐老前辈的追求与理想之外,还带观众领略了岭南的风情民俗。舞剧的第一幕是以柳年与红英的拜堂成亲为主,与观众想象当中的常态化规律不一样的是,二人并没有卿卿我我,反倒是音乐更凸显了柳年与其堂弟对《赛龙夺锦》的构思,而后便出现了“赛舟舞”,这也为第四幕《赛龙夺锦》的完美呈现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综上,音乐律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表达舞蹈作品整体情感的起承转合。舞蹈演员在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的过程当中,应该需要准确地把控音乐和节奏的变化,从而结合音乐的特点,突出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并将其融入音乐的情境当中,才能使观众透过音乐与舞蹈动作而去感受艺术画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情绪。
2.表演辅助之道具
道具最初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例如扇子、手绢、桌子、椅子等,都可以作为表演中使用的“道具”。使用“道具”,是舞台表演常用的造型手段,亦是舞者借助于身体以外的物,其可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舞蹈形象,它不仅是舞蹈表演时的重要手段,更是舞蹈表演中寓意性、象征性、表意性、戏剧性等艺术表达层面的物化表现。在舞蹈中灵活地运用道具,可以丰富舞者表演时的形象,可以将观众带入到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中,亦能有效地提升舞蹈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道具的运用可以在舞蹈中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通常象征某种感情或者寄托着人或物的回忆或对生活的向往。一般将人物情感融入特定的道具当中,就能辅助实现舞蹈人物形象的一个情感外化。
在舞蹈创编中,塑造的角色应具有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望,才能上升为艺术形象,而舞蹈道具的应用,能够很好服务于舞蹈艺术形象的塑造,帮助观众快速辨认角色,还能通过道具的虚拟性和象征性,表明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时候,道具外化成为人物形象感情之外的一个载体,既可帮助表演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向观众传达作品内涵,也可以打动观众,使表演更有张力。能够在表演过程当中,达成人与物双重载体的合二为一,由此可见道具在舞蹈演员塑造艺术画形象的过程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个性更加鲜明,也更符合观众的一个视觉审美期待。
三、舞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最终价值
舞者是一个将角色的内心感情外化传递给观众的一个物质载体,可谓是舞蹈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舞者在舞台上的最终目的亦是通过自身把角色的心灵向观众进行淋漓尽致地解剖,进而塑造出来的形象就是观众眼中对作品传递的意义及内涵的外化。因此在舞蹈艺术作品中,不论是主要人物,抑或者次要人物,“他们”所塑造出来的形象,既独立地具有自身情感外化的痕迹,又将作品情节一步步往编导所想传递的价值观上推进。这对于舞者来说是非常考验功底的,对于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捕捉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舞者本身来说,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亦是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更是对生活劳动的依赖。因此成功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各具价值且能成功地屹立在舞台上,并能为观众所欣然接受。
(一)能完善作品的表演
一个舞蹈作品的整体表演,很大程度完全依赖于情感的表达。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可以借助舞蹈动作、音乐、服饰表达舞蹈角色内心世界。一个完整的舞蹈表演,即存在局部统一性,又存在局部差异性,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也情有可原,舞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需要将精力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如若舞者的舞蹈表演缺乏充足的情感表现,妄想只凭借动作或技巧来完成舞蹈表演,就会导致舞蹈缺乏情感内涵,从而极大地削弱舞蹈的表现力。
所以舞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所塑造的艺术化人物形象对于作品整体的观感来说是可以直接决定作品演出的成败与否。
以舞剧《只此青绿》为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一个别题叫 “舞绘《千里江山图》”,这里说该“诗剧”主要围绕的是画家王希孟的人生历练或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情景描绘来展开。在对主人公王希孟的描绘中,通过《展卷》《问篆》等总共七个步骤来描绘王希孟在作画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整体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论是主人公对画面的想象还是梦境,都无一不体现出一个舞剧中的人物的完整性。
因此舞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价值不可比拟,肢体动作与丰富情感相融合的同时就能使舞蹈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能使舞蹈更具有情感内涵,亦能完善作品的舞蹈表演。
(二)能增强作品的个性
舞者在表达角色个性之前,需要先明确感受角色的共性,在塑造同一个人物角色的时候,或许所呈现的人物特点以及肢体动作都几近相似,但在塑造不同角色的不同特质,就应该给观众呈现出不同的感受。
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曾认为,舞蹈是以人体姿态、造型、表情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以表现人们主观情感为特性。舞蹈作品在表现其美学特性的前提是依靠舞者本身对作品风格以及情感的把控。与其说作品的性格,倒不如说是舞者由内而外显现的物质材料的个性。为何说舞者的表现能增强作品的个性呢?当舞者对作品进行表达和诠释的时候,并不是对舞蹈人物的单一复写;也不是对故事情节的单一再现;更不是对整体作品的模仿再现。艺术一定要知所云,才能真正地做到打动观众。
简言之,舞者在表现作品个性时,不是模拟,而是比拟。这要求舞者用其精粹提炼过的、程式化的语言,再通过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活动编号来反映现实。
舞者在表达作品内涵的同时,应该充分将作品人物形象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性格特征都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在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为作品人物形象增添一些独特的理解。从而对舞蹈人物的个性进行弱化或强化处理,以此更好地将自身情感融入舞蹈人物角色中,并突出舞蹈角色个性,这亦是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一个成功关键。
(三)能升华作品的内涵
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与抒情性,不同舞蹈作品的风格与内涵都不一样,因此也决定了其表达方式与思想情感的不同。舞蹈作品需要鲜活真实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舞者如果想要展现出作品的主旨,自身必须先走进舞蹈作品,感受其精神内涵,才能通过形体、五官等传递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舞蹈作品的内涵,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般情况下,舞台上的演员需要用很多的行动支撑自己的表演。但是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下,当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配着表演者,这个时候普通的行为动作已经不足以表现心中的情感的时候,动作自然需要夸张化、程式化、戏剧化、艺术化。
因此,舞蹈在这个时候就应运而生,这也完美地解释了毛诗序的“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同理也能解释在音乐剧中台词说着说着唱起来了的现象。因此,舞蹈虽不用刻意去表现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但其完全可以纯粹地表现一种情感、一种精神追求。要想升华作品内涵,那就意味着舞者要捕捉剧本人物真实的情感,以此有感而发,有感而舞。
故此,作品人物的情感流露可以增强舞蹈的艺术感,甚至能渲染表演氛围,从而使观众能够细致地感受到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情感的变化,以此带领观众进入舞蹈情境中,产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艺术化的人物形象能够在情感表达方面能更加增强舞蹈的整体性,以此实现艺术的升华。
四、总结
舞蹈表演,就是舞者通过肢体动作向观众传递作品的温度和情绪。在整个过程当中,舞者对个人角色进行了内化与创新,从而才能以鲜明的形象传达一份特定的情感,也能够为观众带来心灵的碰撞与视觉的审美。
现如今舞蹈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这也从侧面表明舞者必须更加注重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舞蹈美亦是舞蹈作品当中最应该具备的审美属性,一个优秀且成功的舞蹈作品离不开其惊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也离不开其完整的舞蹈内容及其物质外化形态的表达。
因此,舞者成功地创造出个性鲜明、符合作品背景的艺术形象,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具有高度升华的效果,这也说明作为一位优秀的舞者,更应当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把握情感不断丰富学识,不断完善人格,最终才能不断提升演艺水平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