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大提琴演奏表达中国文化情怀,用大提琴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2022-12-07梁笛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关键词:演奏家大提琴作曲家

梁笛(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2018 年10 月9 日至11 月7 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央音乐学院附中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第一期在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为期30 天的培训、交流、学习。经过严格选拔、精心筹备,来自北京、杭州、西安、内蒙古、广西、台湾、重庆等地区30 名从事大提琴演奏、教育的学员入选该计划。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名学员,倍感幸运。

2018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既是我国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第一次荣获国家级项目立项,也是大提琴人才培养的一次里程碑似的项目。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遵照国家艺术基金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宗旨。从人才培养的长远出发开展项目工作。此次“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有三个主要的突破点:

(1)从全国大提琴音乐教育需求出发,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

本次项目参与人员涵盖面广,选拔出的30 位学员来自我国十几个省市的学员,他们都是优秀的大提琴音乐教育人员和演奏人员。我们应坚持不拘一格,尽揽全国大提琴领域的年轻才俊,使大家一起真心实意推进大提琴的表演与教学。

另外,面向全国各地的选拔也对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在全国各地的平衡发展具有很好的意义。从长远来说它对增强提高全国大提琴演奏的综合水平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把课程与实践结合好

可以看出项目的实施承办单位做了很多工作,课程设置丰富多彩,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项目平台授课,以及为学员安排的丰富的课程实践,都对大提琴音乐教育的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3)增加文化的感召力,深化音乐教育探究

本次培训特别增加了文化特色课,通过讲授乐理知识、国学文化,学习中国音乐历史、解析中西音乐文化知识,能够更为准确地传递和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及立德树人、德艺双馨的人才观。

民族音乐以及当代音乐的民族化,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和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大提琴作为中西乐坛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重要象征。此次“大提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提出了要深入挖掘大提琴在音色、节奏、婉转表达等方面传达中国文化情怀的特殊功劳,重视中国原创大提琴作品的产出和表演,从而通过大提琴讲好中国故事。为坚持文化自信,本次项目中除了专门设立两场中国当代优秀大提琴作品系列音乐会,展示优秀作曲家的原创作品,传承中国的优秀音乐文化,还举办了多场相关讲座,如郭文景老师的讲座《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解析》、董金池老师的讲座《如何发展、创新大提琴民族化》、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的讲座《民族的怎样才能成为世界的》、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老师讲座《大提琴艺术在中国音乐中的运用》。大提琴民族化这一主题通过各位专家不同视角给学员更多样的启发。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员以后在教学中能够教育他们的学生运用大提琴演奏表达中国文化情怀,尤其是用大提琴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一、从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制作人的不同视角来看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的发展

(一)著名作曲家郭文景老师的讲座《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解析》

20 世纪80 年代初,一代青年作曲家开始崛起。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和大胆地求索精神,打破了中国乐坛以往的沉寂,创作出一些较好的室内乐作品。郭文景老师作为其中之一,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代表。郭文景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巴》创作于1982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早的一批室内乐作品。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国20 世纪30 年代的作曲家群体就开始强调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的观点。但在这部作品以前,大部分作品是采用的传统和声手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而郭文景的这部作品则是采用了近现代和声技法,并取得风格上的统一和良好的音响美感。从此以后,近现代和声技法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作曲形式被作曲家广泛采用。

郭文景老师在讲座上和学员谈到了这部作品的背景,1978 年后,艺术得到很大的繁荣,尤其是1978 年恢复高考之后,艺术上有很多大胆突破性的尝试,虽然艺术上很活跃,但有一个最主要的主题就是反思、寻根,在电影、流行音乐上表现为流行的黄土高坡风,到泥土中去寻找力量的内涵。郭文景创作《巴》这部作品,也是追求从民间泥土中来的力量,情绪也是追求一种反思思考,表现强悍、粗犷、有力的色彩。这部作品带有显著的作曲家的个人风格。郭文景认为,西部的民间音乐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都有一种粗犷、高亢和悲壮的气质。这部大提琴作品《巴》从总体气质来讲,都带有中国西部民歌特征。

讲座上,郭文景老师不但从作品分析角度,把作品每一个部分的构成进行梳理。此次项目负责人娜木拉校长还邀请了附中高一学生翟子墨和钢琴艺术指导周莹老师为大家现场演绎这部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上获奖的翟子墨作为附中大提琴学生的优秀代表,其演奏激情富有表现力,将川东鄂西山民淳朴的民风、粗犷豪爽的音乐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董金池老师的讲座《如何发展、创新大提琴民族化》

大提琴演奏家董金池,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艺术生涯五十多年。董金池一直坚持走中西结合、两条腿走路的艺术方针,尤其在创建和发展中国大提琴民族化、创新民族演奏法上持之以恒,成为大提琴民族化的典范。董金池能演奏革胡、马头琴、板胡、京胡等,并将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巧妙地运用到大提琴上并加以再创新、再发展,把中国民歌(歌曲)加以艺术化处理,在大提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上形成其独有的民族化风格。

讲座上董金池老师为学员演奏与讲解了十余首中国各地民族风格的大提琴作品,还为学员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演奏了大提琴民族化的一些演奏技法。比如用大提琴演奏二胡曲《江河水》,二胡左手的“颤音”有揉弦和压弦两种奏法,前者改变琴弦长短,后者改变琴弦张力。《江河水》所表达的哭诉与凄切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压揉”技法来体现的。但大提琴 有“指板”的阻隔,没有压弦的空间,是董老师独造的“滑板颤音”技法,才让大提琴从他指间流淌出胜似二胡那绞肠滴血般的离恨悲情。又如《鸿雁》和《草原晨曲》这些蒙古族音乐中创新的民族演奏tr 的标记,它标记在音符的后面。和传统的tr 演奏不一样,具体是在不同节奏实际音长的最后半拍或一拍打tr,而且如不要打得太快。这是内蒙古长调音乐的需要所致,这样才能奏出内蒙古音乐的风格。再有,像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送我一支玫瑰花》和根据新锡伯族民歌改编的《锡伯族之歌》等新疆地区作品,为模仿新疆手鼓的节奏和音响,乐曲pizz 段,带↓符号的和弦音,采用创新的右手轮指拨弹,这种方法能发出强音才能达到预想效果。它的演奏方法在舞台上非常新颖,演出效果好。

董金池老师的讲座《如何发展、创新大提琴民族化》,也是他一生所追寻的道路,这个信念使得他成为大提琴民族化的典范。一是为大提琴这一乐器拓展了表达领域。

二是为西洋乐器如何更好地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为民族化做出了表率。

三是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增添了一条渠道,让更多的人通过大提琴的形式了解中国人民多彩的音乐形式的情感表达。

四是,拉近了中国普通群众与西洋严肃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的讲座《民族的怎样才能成为世界的》

方岽清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是著名的作曲家叶小刚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为大提琴与钢琴创作的《身眼手法步》曾获中国音乐最高奖第五届金钟奖的银奖(金奖空缺),使得业内对其刮目相看,自然也引发了大提琴界的瞩目。因而才有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委约而创作的《林冲》,这首作品被第六届vc杯专业青少年大提琴比赛组委会认定为考核青年选手驾驭新作品全面能力的中国作品曲目。这部委约作品自比赛以来广泛受到大提琴业内人士和听众的喜爱。自此后,方岽清不断地为大提琴创作作品,其大部分作品由此次项目负责人娜木拉校长及其学生进行首演。

讲座上,方岽清强调当代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关系非常紧密,因为演奏家也承担着作品非常重要的二度创作的作用。在当代,演奏家可能对新作品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方岽清的大提琴作品多数是由娜木拉校长师生进行首演。

方岽清向学员介绍了他的原创大提琴作品系列。首先,是2011 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的专辑《清+cello 方岽清原创大提琴作品集》。这张唱片是由方岽清携手中国著名的鄂温克族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娜木拉女士,衔众多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联合打造的中国首张原创大提琴作品集。这张唱片收录了大提琴独奏、重奏、协奏形式,为作曲家方岽清大提琴创作最重要的11 部作品。其中,包含两部分岽清斩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上海之春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的两部中国上演率最高的大提琴曲《身眼手法步》和《林冲》;还有不断在世界著名大提琴艺术节上演,炙手可热的大提琴重奏《努给日勒》;还有由方岽清重新配器改编的大提琴版《思乡曲》《虫儿飞》等作品。2009 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重磅打造的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岽清三首原创大提琴作品的原版乐谱和CD 唱片。其包括两部获奖作品,还有在中国当代大提琴上演率很高的《冬之歌》系列作品四首。由娜木拉女士进行大提琴弓指法的编订,并由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首席梁肖先生示范录音。当年他作为娜木拉女士的学生,摘得第六届vc 杯全国大提琴比赛青年组金奖和中国作品优秀表演奖。其次,是大型三重协奏曲《侠》,共八个乐章:风云、修行、师徒、江湖、恩怨、初心、秘籍、天涯。其将金庸先生的侠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2017 年由广东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发行出版了其黑胶唱片版。这部作品借鉴了古典主义音乐巨匠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的编制,重现了这种经典的组合形式,让中国民族音乐的音韵之美与西方宏大的交响乐碰撞。这部作品于2016 年11月5 日世界首演,集合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奏家和指挥家,由中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娜木拉女士、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王温豪、著名青年钢琴家李美彦女士以及中国当代炙手可热的指挥家夏小汤执棒广州交响乐团,堪称梦幻级组合。

正是有了娜木拉教授作为演奏家和作曲家方岽清老师的合作,方岽清不断地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大提琴作品,并由娜木拉教授师生演绎和推广。两者的配合、践行推动了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出。

(四)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老师讲座《大提琴艺术在中国音乐中的运用》

叶云川老师给学员分享了他在过去15 年当中在他的音乐创作当中运用到大提琴作品,提到演奏任何一部作品时要寻找其语言规律、表达方式,去尊重并尽量接近它,这样出来的音乐效果才会和谐,才会融为一体。同时其还谈到了音乐中速度、音域的重要性。

叶云川老师为学员现场播放了一系列运用到大提琴的音乐作品。

例如,大提琴在戏曲中的运用——《豫剧 花木兰》选自《粉墨是梦》、大提琴在蒙古音乐中的运用——《送亲》选自《古佳耶》,大提琴在台湾歌谣中的运用……《望春风,我一见你就笑》选自《永恒的魅力》、大提琴在江南音乐中的运用——《良宵》选自《杏花天影》、大提琴在俄罗斯族民歌中的运用——《永隔一江水》选自《47 弦的记忆》、大提琴在中国人创世纪音乐语言中的运用——《尧舜论道》选自《神话》。作为年轻一代的演奏者,也必须要去追寻和尝试各种音乐语言的表达。这样在艺术生涯中所得到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叶云川老师在讲座上谈道:“大提琴这一乐器再过500 年也不会消失,但它会转化它很多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年青一代的大提琴演奏者和教育者不断地去探索大提琴可能性的表达方式。

二、两场中国当代优秀大提琴作品系列音乐会

(一)中国当代优秀大提琴作品系列音乐会之一:方岽清大提琴作品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作品主题丰富,涵盖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到作曲家对现实的体验。音乐会从表现能歌善舞的鄂温克民族舞蹈的《努给日勒》开场;大提琴与钢琴作品《手眼身法步》,手、眼、身、法、步,囊括了我国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小品《冬之歌》灵感来源于作曲家拍摄的一幅冬季题材的摄影作品,音乐本身有着很强的画面感;琵琶、大提琴与钢琴的室内乐作品《醉八仙》将这三件中西器乐来巧妙的混搭;中国音乐家协会大提琴学会委约而创作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林冲》;音乐会中还有作曲家特别题献给娜木拉女士的《摩尔普斯之歌》。最后两部作品《飞翔》 《使命》均为大提琴重奏作品,特邀指挥家陈琳教授指挥,两位外籍专家基里尔.罗京(Kiril Rodin)、伊戈尔格夫雷斯(lgor Gavrysh)担任独奏声部。特别是最后一首作品《使命》是2018 首届青岛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特别委约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先生为其闭幕式创作的一部大提琴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最新一部大提琴重奏作品。清晰的结构、多变的和声,大提琴群奏的震撼之音,配合打击乐声部,烘托出整部作品的氛围感,而中国鼓的加入,又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一些东方律动和色彩。

(二)中国当代优秀大提琴作品系列音乐会之二

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当代的中国优秀大提琴作品,从老一辈的作曲家刘庄、沙汉昆、田联韬,大提琴家王连三、董金池、曹玲的作品到当代作曲家王斐南、代博的大提琴作品,这场音乐会让学员细细品味了中国几十年大提琴作品发展的脉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寥寥无几的大提琴作品,慢慢地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老一辈作曲家、演奏家为这个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为大提琴这一富有魅力的乐器谱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得益于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紧密配合,以及中国大提琴学会对中国大提琴作品一直以来的坚持和推广。

本次培训是集演奏、教学、研究、创作、实践于一体的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学员们经过培训,在全国各地方起到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全面提高大提琴教学演奏及教学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大提琴教学法和演奏法,以实现对大提琴演奏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对各个时期经典作品把握的精准化。在此次艺术基金的相关讲座上,无论是作曲家、大提琴演奏家还是音乐制作人,几位专家共同的倡导方向是大提琴应当更多地表达民族的语言、用大提琴演奏和传播中国作品是每个中国大提琴演奏者的重任。而在此次艺术基金项目的音乐会当中,也专门设立了两场中国当代作品音乐会以此来推动和传播中国大提琴作品。相信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本次培训项目一定会加快延伸音乐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国大提琴专业的繁荣发展,提高大提琴演奏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国原创或改编大提琴作品的重视程度。其在将来的演出活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大提琴音乐表达中国文化情怀,用大提琴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猜你喜欢

演奏家大提琴作曲家
演奏家
小小作曲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