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菜籽油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2022-12-07张世涵杨振雄李炳义范新生郭元新崔素芬郭鑫龙
张世涵 杨振雄 李炳义 范新生 赵 璧 郭元新崔素芬 周 梦 郭鑫龙 朱 煜
(1. 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江苏镇江 212100)
(2. 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南京 210008)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油菜籽进口国、第二大菜籽油进口国。2020 年以来,国内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油瓶子”安全问题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为进一步提升菜籽油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课题组对江苏省菜籽油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提出推动菜籽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1 国内外菜籽油产业发展概况
油菜籽是世界四大食用油料之一,也是我国植物油第一大食用油源。根据播种季节,我国油菜可分为冬播油菜和春播油菜两类。其中,冬播油菜种植面积与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 %,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该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优势产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菜籽油消费国,近5 年菜籽油消费量均恒定在870 万t 左右[1]。2020 年全国油菜籽产量达1348.5 万t,而国内油菜籽总需求量在1700 万t 左右[2]。全球压榨菜籽油产量排名前四的国家(地区)分别为欧盟、中国、加拿大和印度。2018 年全球菜籽油产量为2761 万t[3],而我国菜籽油产量仅为702 万t,供需缺口较大。由于我国油料产量水平不及欧美发达国家,所以国际、国内油料市场价格长期倒挂,巨大的价差致使国外油料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2 江苏省菜籽油产业发展现状
2.1 油菜种植面积由大幅下降趋向稳定
2004 年,江苏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35 万亩(1亩约666.7 m2)的历史峰值,占全国的9.5 %;总产量达到167.32 万t 的历史峰值。其后,油菜种植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直至2019 年,种植面积恢复到260.3 万亩,总产量达到50.5 万t,为近十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全省油菜籽产量靠前的设区市主要是南通、盐城、泰州等。
2.2 油菜籽收储由托市收购转向市场化
2004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实行最低收购价格。2008年首次启动菜籽(油)临储收购,2015 年国家针对已连续实施7 年的菜籽(油)临储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全面取消统一托市收购,明确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按照依质论价、优质优价原则进行油菜籽收购。
2.3 菜籽油加工仓储能力充足有余
2019 年,江苏省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95家,处理油料能力9.07 万t/d,精炼油脂能力3.74 万t/d。全年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532.16 万t,其中,菜籽油104.70 万t,占19.67 %。2019 年全省共有油罐数2159 个,油罐总容量322.46 万t。
2.4 菜籽(油)进口量在波动中快速增加
2009 年我国商检部门实施临时性检验检疫措施后,规定进口油菜籽可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辽宁、天津等7 个非主产区入关,并且就地加工,不得异地转售,但沿海地区油脂企业依靠进口油菜籽和菜籽油的低成本优势,向内陆地区销售低成本初级油或成品油,也间接冲击了国内包括江苏省菜籽油市场。
3 江苏省菜籽油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临储政策取消后,菜籽油产业发展迎来阵痛期,挫伤了油菜种植农户的积极性,导致了加工流通停滞,进口量激增,菜籽油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十边隙地多,规模种植少;劳动用工多,经济效益少;加工作坊多,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产业链。
1.2.1 细胞培养及转染 SHG-44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于37℃、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根据Lipofectamine2000操作说明转染miR-543 mimic及mimic NC序列、miR-543 inhibitor及inhibitor NC序列。实验分为5组:Con-trol(对照组)、mimic NC组、inhibitor NC组、miR-543 mimic组和 miR-543 inhibitor组。细胞转染48 h后,进行后续实验。
3.1 有效供给不足,规模效益较差
3.1.1 种植面积降,户均规模小
与水稻、小麦等作物比,油菜籽亩产水平较低。油菜属于低产、低效农作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对象。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南通市油菜种植面积从最高142.5 万亩减少至71.6 万亩,主要集中在通州、海门、启东地区;盐城市从200 万亩减少至54 万亩,主要集中在东台、大丰地区;泰州市从50万亩减少至35.4 万亩,主要集中在兴化、泰兴、姜堰地区。各地油菜种植多利用“十边隙地”,户均种植面积较小且较分散。2015 年江苏省户均油菜种植面积只有0.49 hm2,与加拿大油菜平均经营规模差距很大。
3.1.2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短缺
江苏省油菜育苗、移植、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等主要生产环节仍需依靠人工完成。细碎化的“十边隙地”,机械化的推进相对较难。在大规模油菜种植基地,使用机械收割时存在杂质多、损失大等问题。种植农户平均年龄偏大,通常为50~60 岁左右,以老人和妇女为主,“懒种田”“一播了之,疏于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
3.1.3 种植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油菜籽生产成本为加拿大的2.35 倍。根据江苏省采样数据测算,种植小麦较种植油菜每亩可多收益94.5 元。主要原因在于油菜种植人工成本太高, 从而导致种植油菜经济效益下降。据盐城市对2020 年油菜籽种植成本调查,每亩产值974.95 元,总成本为1070.39 元,每亩收益为- 95.44 元。
3.2 供需关系失衡,价格波动明显
自2015 年6 月宣布全面取消油菜籽统一托市收购后,国内市场收购价普遍持续下跌,江苏省收购价从2.51 元/500 g 应声下跌至2.17 元/500 g,跌幅13.5%。2016 年收购季至2017 年收购前,由于减产等因素影响,国产油菜籽收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直至2018 年收购前均保持在2.45~2.47 元/500 g 的高位。后由于进口油菜籽大量涌入,加上大量临限临储油入市抑价,油菜籽原料收购趋于饱和,自2018年收购季至2020 年收购前,价格基本维持在2.30元/500g 左右的较高水平。自2020 年收购季以来,收购价格又出现小幅持续上涨。
3.3 加工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
以国产油菜籽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原料来源不足,除少数可以维持生产之外,多数经营困难,产能过剩;中小油企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经营困难等问题,纷纷倒闭或者濒临倒闭。据课题组的调查,盐城市目前入统油脂加工企业7 个,年菜籽油加工量34 万t,产值42 亿元;规模企业主要有江苏北大荒油脂、江苏佳丰油脂、江苏恒大油脂3 家,其他企业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南通市入统油脂加工企业为14 家,其中正常经营的有7 家(6家企业已经倒闭或濒临倒闭),入统企业中有10 家生产加工菜籽油,年加工处理油菜籽100 万t(以毛油为主),年精炼菜籽油76.7 万t。
3.4 消费偏好局限,市场份额萎缩
面对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等其他食用油品种与进口产品冲击,国产菜籽油油烟重、食味性较差、价格优势不明显等不足日益突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在逐渐萎缩。浓香型“小榨”菜籽油产品消费具有区域性和规模限制,菜籽流向及加工规模受到一定制约;乡村小作坊的小型榨油机能耗高,油菜籽产收率低下,生产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难以形成品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油菜籽资源的浪费。
3.5 对外依赖过高,进口渠道单一
与国内油菜籽相比,进口菜籽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价格优势突出,二是含油率高。我国油菜籽和菜籽油进口量长期处于上升趋势,进口总量巨大,冲击了国内油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只允许从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蒙古4 个国家进口油菜籽,进口渠道来源少[4],且过度集中于加拿大,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对江苏省的菜籽油供给安全和产业发展将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4 江苏省菜籽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江苏省菜籽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油脂油料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抓好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
4.1 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快构建和完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补充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合理增加财政投入,完善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扶持机制,落实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秸秆还田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专项惠农措施。同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保险等手段,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建议。(1)省财政对油菜规模生产主体(例如种植面积50 亩以上的),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一定的直接补贴。(2)对购置符合条件的油菜种植、收获、烘干、初加工等机具设备的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给予农机购置补贴。(3)研究制定符合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种植油菜合理收益托底支持政策,探索油菜籽收购价格保护机制。(4)创新油菜生产金融保险服务,强化金融机构对国有种植油菜企业、种植油菜大户的规模化定向精准服务,降低油菜生产信贷担保服务门槛,积极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5)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落实油菜种植政策性保险,各级财政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开展油料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 期货”试点。(6)用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把油菜纳入大粮食统筹规划、通盘考虑。(7)在县域层面开展“三农”政策本地化集成应用,把“两区”建设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两藏”战略政策贯通用好,用好用足财政奖补、税收减免、支农再贷款、差别化监管等惠农政策。(8)完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机制,将菜籽(油)列入优势产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范围,进一步稳定并提高种植面积与产量,提高江苏省油料自给率,有效保证生产和消费供应。
4.2 恢复种植面积,建设双低油菜优势区
抓住耕种面积这个关键。在不与粮食争地尤其是争好地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现有耕地种植结构,努力增加油料种植面积。江苏省除红小麦外,低筋小麦没有优势,极易遭受赤霉病灾害,小麦调整应有余地。
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进行整体布局,优化油菜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方案。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成一定比例的高标准油菜田,将土地集中连片治理、宜机化改造等嵌入到高标准油菜田建设中,提高油菜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支持南通、盐城、泰州等传统油菜重点产区建设油菜生产保护区和双低油菜优势区,扩大油料生产。在保护区推进“品种双低化、全程机械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加工标准化、品牌优质化”。对保护区重点县(市、区)要加大奖补,提高资金用于统一供种、机械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的比重,鼓励地方制定奖补措施发展油菜生产。
积极推广“稻油轮作”“菜油两用”等种植模式,促使油菜产能利用率较大提升。建议将油菜种植纳入休耕轮作试点,纳入冬种绿肥补贴和有机质提升行动,以种植油菜作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的农艺手段,给予差异化、精准化的补贴。鼓励各地利用冬闲田增加油菜种植,鼓励利用荒山荒坡新造油菜地,充分利用盐碱地、沙土地等扩大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沿海滩涂面积居全国之首的资源优势,推进油菜规模化经营示范。
4.3 推动品种培优,促进产量质量双提升
打好油菜种业翻身仗,从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全链条各个环节发力,推动种业产业链现代化。
加快推进油菜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以油菜双低化(低芥酸、低硫甙)为核心,加快油菜高产、优质(含油量45 %以上,油酸含量80 % 以上)和抗病的油菜新品种培育推广;以功能型菜籽油、多用途油菜薹、“油菜花+ 农旅”融合三大类主导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为重点,优化品种布局,实现增产增收;充分挖掘江苏省滩涂资源优势,发展耐盐碱油菜。走一条有区域特色、综合效益好、多产业融合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建议对优质良种进行价格补贴,或可考虑向规模种植户免费发放,实现统一供种。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油菜种子储备制度,足额落实油菜种子储备任务。建议到2022 年,全省油菜种子储备达到70 t。
4.4 实施产地加工,稳定国内市场份额
在流通加工环节,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油菜产业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各环节协同发展。
建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粮油购销企业积极收购油菜籽,对含油率高的油菜籽实行优质优价。完善食用油储备管理体系,将国产优质菜籽油优先列入政府储备体系,发挥储备应急保供作用。到2022 年,全省培育巩固16 家油料保供主渠道企业,全省地方食用油储备规模达到5 万t,其中,菜籽油应占相当比例。
要鼓励南通、泰州、盐城、镇江等地建设菜籽油产业集群,确保国产菜籽油产能。对基础较好的菜籽油加工企业或是优质菜籽生产基地企业,鼓励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从政策、金融贷款、企业管理、技术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纳入“优质粮食工程”示范项目给予扶持,对油菜籽生产加工中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实行财政奖补。
推广江苏佳丰油脂公司、南通金州粮油公司建设优质油菜生产基地,提高原料品质、提升产品质量、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经验。鼓励采取“企业+ 合作社”“企业+ 家庭农场”“互联网+”等方式,实行“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生产”,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衔接,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发展订单油料生产,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
做好菜籽加工企业布局规划和指导,原则上油菜籽主产区每个县市(区)可保留1 家油菜籽加工企业,促进就近就地转化,防止产、购、加脱节,减少物流成本;要在质量标准、加工准入等方面出台政策,引导当前乡村小型榨油作坊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产能过剩,推动油菜籽加工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稳定菜籽油国内市场份额。
4.5 抓好“三品一标”,打造“苏油”品牌形象
实施差异化和品牌化战略,做大做强本土品牌与产业,形成与进口菜籽和菜油相抗衡的技术优势、差异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江苏风味的油菜系列产品,提高国产油菜籽和油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导向,重点抓好“三品一标”,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菜籽油产品,出台“苏系”清香柔雅型菜籽油地方标准。立足国产油菜籽原料加工,通过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产品研发等方式开发菜籽油新产品,增加浓香小榨、高芥酸、高油酸、小包装等个性化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大力推进健康营养菜籽油的加工和系列精深产品的开发,积极挖掘油菜营养健康价值潜力,提高油菜产品附加值。采用绿色高效加工新技术,保持菜籽油中的多酚、VE 等特色营养物质,生产具有多重功能型双低菜籽油,形成具有不同营养成份的健康高端食用油产品。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菜籽油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联盟,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鼓励开展优质产品评选、展示、推介活动,评选“江苏十大菜籽油品牌”,引导优秀品牌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持续推进“江苏好粮油”行动,建议在“水韵苏米”现有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增加菜籽油主题系列,以优质菜籽油产品作为切入点,有效整合现有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打造“小家碧玉、清香营养”的“苏油”品牌,进一步提高“苏系”菜籽油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非转基因菜籽油民族品牌,促进优质菜籽油产业的加工增值和健康发展。
4.6 鼓励就地消费,引导特色市场供给
制定发布油脂消费健康指南,加强国产非转基因菜籽油相关知识宣传,指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加强油料油脂产品标识管理,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植物调和油应明确标明品种结构和调和比例,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开展油菜产品进社区等活动,提高人民对菜籽油的辨识度、认可度和喜好程度。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建设健康食堂,优先选用优质“苏系”菜籽油。推动将科学用油指标纳入星级饭店、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认定内容,加强对餐饮业中食用植物油的使用管理,通过需求管理来引导特色市场供给。
4.7 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经济腾飞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在育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机械化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合,加快技术集成创新,提高菜籽油产业各环节科技含量,使其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江苏省内有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大学等著名的农机科研院所高校,要通过联合共建,把他们建设成研发高端智能农业装备的重要平台、服务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重要力量。努力在产后减损上挖潜力,促进增产增收,把适应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宁镇丘陵油菜生产全产业链的农机具(包括油菜籽专门烘干设备)都纳入到补贴范围。发挥好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引导作用,优先支持联合收割机等油菜生产机械报废更新,促进农机升级换代。
出台激励政策,推动油菜籽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加工企业加强以低温压榨、微波预处理、高压膨化等技术为代表的制备、精炼及菜粕提取等工艺创新,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出油率、油品食味性、营养价值、贮藏时间等,扩展油料衍生品(例如蛋白质、脂肪酸、芥酸等)品种和用途,强化油菜籽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升整体加工质量与综合效益。
总之,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完整内需体系的各个环节,加快菜籽油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其中,确保国内有效供给是填补生产短板和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提高综合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是关键点;品种改良、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是重要途径。同时,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努力提高自给率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菜籽油储备,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强菜籽油全产业链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