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义的生成与阐释
——评《动画主题学研究》

2022-12-07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影视动画母题意象

姚 韫

杨艾璐教授深耕动画领域十余年,她凭借深厚扎实的文艺学学术功底,对大量的经典动画文本及其艺术呈现方式进行梳理,在多维视域中对动画主题学进行理论建构,完成了《动画主题学研究》这一专著。该著作对于“动画主题学”的研究填补了学界对于影视动画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运用文化阐释学、接受美学、比较诗学等理论建构动画主题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对于动画主题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理阐释;三是对于中国影视动画现状进行文化征候与策略性分析,并探寻其“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多维视域中动画主题学的理论建构

《动画主题学研究》把“经典动画”纳入到“主题学”的研究视域中,回溯到“大母题”“元母题”的阐释学研究,同时运用接受美学、现象学、叙事学、比较诗学、传播学、原型批评、心理学、市场经济学等理论,建构了动画主题学的理论观照体系。因此,“动画主题学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影视动画的研究界域和叙事模式,呈现了跨文化、跨学科、跨民族、跨时空的综合性、创新性、学理性、开放性的特点。

传统的影视动画研究视域中,大多偏于个案,或者技术、实验层面的研究,而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整合研究。《动画主题学研究》针对影视动画作品的主题进行多维度的构建,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课题。《动画主题学研究》以史学观照维度梳理中国影视动画发展脉络和域外影视动画的发展历史,将中国动画与域外动画进行“对话”,从而回归对于文本问题的探讨。从主题学、阐释学、比较诗学、接受美学等论域,分析在不同语境下不同接受主体在阐释动画“文本”的意义存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同一题材、同一母题、同一传说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的历史是不同的,不同创作主体对于他们的阐释也是不同的,不同接受主体由于“前理解”不同对于“意义”的阐释也不尽相同。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维度,探讨影视动画主题的艺术生产与多元表达,包括IP的文化开发,动画的主题音乐、主题游戏、主题公园、主题戏剧、主题衍生品(主题手办、主题服饰、主题玩具、主题家具家居、主题学习用品书籍)等等。从传播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维度探讨影视动画主题叙事的传播机制、伦理机制、审美机制和心理机制。

二、动画主题学基本问题的学理阐释

《动画主题学研究》通过对动画文本的深度追问与多向度开掘,将经典动画主题学研究中纷繁驳杂的问题加以归纳、提炼,确立了动画主题序列、人物原型塑造和动画主题意象三个基本问题,从而建构了经典动画主题学研究的基础框架。

杨艾璐教授认为:在传统美学视野里,动画只是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翼进行研究的,而进入现代,动画成为具有广泛认同意义的文化符码,是生命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成长”的记忆;建构“经典动画”,并将散在的动画片段归入主题学的研究序列,是文艺学研究的崭新命题。所谓名正才能言顺。该论著首先对主题学的基本概念加以厘清,包括主题、题材、母题、意象、原型等。区分主题和母题的关系,即母题是客观性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母题数量是有限的,主题是无限的;母题是构成文本的最小单位,是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主题则是宏阔的、丰富的、多义的。正是基于此,杨教授将影视动画片的主题叙述类型划分为生存主题、成长主题、救赎主题、死亡主题、史话主题、魔幻主题、竞技主题、教益主题、性别主题等具有代表性的十大主题序列,并结合上百部中外动画作品对主题叙述类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理阐释。比如,在论及成长主题时,作者以独特的受众群落、多元的成长空间、奇异的成长轨迹和自然的生存法则四个论域为中心,对经典动画的“成长”“想象”“生命意识”“生命体认”进行阐释分析,体现出独特的思考维度。《葫芦兄弟》《宝莲灯》《千与千寻》《狮子王》《花仙子》等等,这些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都在成长过程中烙刻下了独特的生命印痕,痛并快乐着、感悟着、成长着。成长主题的动画作品所构筑的成长记忆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儿童对于“成长”的期待与想象还是成人对于“成长”的追忆与留恋。

该论著还将人物原型的塑造归纳为超人英雄形象、美人公主形象、恶人邪佞形象、“小人物”形象、“群体化”形象。作者从角色形象的造型设计、角色空间场景转换、角色身份确认等多方面加以阐释,传达出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动画主题的密切关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论著将动画主题意象分为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动物意象、器物意象,并对其进行审美解读,丰富了主题意象的阐释空间。比如,在论及时间意象时,作者将其定义为主题叙事范型中动画作品所特有的记忆逻辑。它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实时记录,即客观时间意象,同时又展现了非现实世界(内心世界、梦境等)的主观时间意象,是历时与共时统一下的时间意象。同样,空间意象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场域,包孕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元素,它包括现世(物理)空间意象、带有奇异想象的思维空间意象、具有符号传递能指的转换空间意象、具有黑暗预设的通连空间意象以及能够超越现实的异域空间意象。而超现实的异度想象空间的营造,既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审美体验,又建构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文化视像空间。由此,时空意象在动画主题叙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作者在分析器物意象群过程中,专门解读了镜子意象、魔杖与水晶球意象、糖果巧克力意象、玩具意象,并将其赋予有生命意义和独特内涵,即“事物皆有灵性,亦皆有生命”,彰显影视动画独特的叙事逻辑。

《动画主题学研究》将经典动画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结构形态和多种母题类型纳入主题学的研究范式中,丰富了动画主题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其研究空间。

三、中国动画主题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寻

动画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动画的生产又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在影视动画的主题学研究中,作者认为主体价值的构建和真、善、美的追求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这就涉及中国影视动画主题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针对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即“式微”和“被拿走”的尴尬,《动画主题学研究》一书提供了文化征候与策略性分析,明确文化基因在艺术史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确立文化自信,以希构筑中国文化谱系中独特的动态图像史话和文化景观。

论著以美国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和日本的动画电视《中华小当家》为例,分析中国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国宝大熊猫、中华小当家“被拿走”的原因,以及如何守护经典,释放经典的艺术价值,传承文化基因。

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一个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曾创造过辉煌,也曾陷入低谷。1961—1964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大闹天宫》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影片中的服饰衣着借鉴了中国戏曲和古代壁画中的服饰特点和经典元素。造型色彩上汲取了京剧艺术和民俗年画中的色彩搭配,角色造型和画面风格也借鉴了战国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汉代的石像艺术以及魏晋六朝的造像艺术。场景设计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水墨风景画的艺术精华,整体氛围营造出云雾缭绕、虚无缥缈、虚实相生的美感。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根据敦煌壁画改编的《九色鹿》已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还有剪纸风格造型的《猪八戒吃西瓜》、木偶风格造型的《孔雀公主》、泥塑动画片《神笔马良》、折纸风格造型的《聪明的鸭子》,这些影片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对于中国每年制作高达26万分钟的影视动画作品,其中真正优秀的却凤毛麟角。该论著认为国内的影视动画作品大多迎合了大众低级的审美趣味,内容低幼,甚至存在各种恶搞历史、曲解经典的阐释误区。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梦回金沙城》《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都在专注于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影视动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作者回溯中国传统诗学中“兴观群怨”观,将其作为动画诗学的内在底蕴和艺术能指。从而,影视动画作品在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和转换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动画主题学研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谱系中的关键词,将其概括为八个不同的维度:教化之功、礼乐之化、伦理之约、美善之达、情性之致、心神之思、法度之制、义利之维。同时,强调影视动画创作无论是书写历史还是反映日常生活,都应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融入先进的德治观念与法制观念,融入鲜明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促进中国影视动画多出精品,作者指出政府的扶持与培育至关重要,抓好“中国梦动画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项目”,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完善国产动画片的播映体系,规范动画市场秩序等,推动中国动画创作的创新与发展。作者认为文化基因的联通功能可以表现为两个维度:一是主题叙事传承的自觉与模型的完善,二是理论的自觉与文化价值域的重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重回经典,塑造当代影视动画精品的审美诉求,也是该书的写作目的。

总体观之,《动画主题学研究》的突出特色在于鲜明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得益于问题意识的确立、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整合。该论著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于中国影视动画现状进行文化征候与策略性分析,并探寻其“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影视动画母题意象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动画创作方法分析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语境视域中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动画制作与信息传播策略研究
意象、形神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我国影视动画出版的市场价值体现途径分析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