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清明节节日文化对比分析
2022-12-07李月
李 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和墨西哥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两国隔着浩瀚的太平洋。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中转站,开辟了由中国通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跨越太平洋运往墨西哥。在墨西哥乃至整个拉美,中国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而墨西哥对于中国人来说还相对陌生。电影《寻梦环游记》的热映,使得国人对“用微笑面对死亡”的墨西哥亡灵节有所了解。而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祭祀先人、追忆已故亲人的节日,二者日期不同,节日起源不同,两国也相距甚远,但节日文化却有相似之处。本文从节日历史起源、活动方式、文学作品等方面分析对比墨西哥亡灵节和中国清明节的节日内涵。了解墨西哥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对区域国别研究及拉美研究的学者更好地了解拉美国情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围绕墨西哥亡灵节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其中大部分介绍其体现的生死观和文化内涵,并未与中国的清明节展开对比,文化背景研究的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范洁娜的硕士毕业论文《墨西哥亡灵节文化内涵研究》中从历史、宗教、民族特性方面探析了该节日的种种文化内涵。国内现在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比较少见,如王郡玲《中国清明节与墨西哥亡灵节之文化比较》[1],但对原文文献研究较少。国际研究方面,例如对拉美国家的研究仅仅是对亡灵节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未与中华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已有研究还存在许多明显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深化:(1)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亡灵节体现出的生死观的基本范畴,包括其历史沿革、节日外延、节日意义及节日内涵等,并未对其文化背景展开深入探究;(2) 我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还较少,大多学者由于外语背景的局限而只能参考中文或英语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缺乏对原文文献的研究,其结论具有很强的英美国家滤镜;(3) 国内现在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比较少见。
二、节日历史来源
(一)墨西哥亡灵节历史来源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这是对生命的祭祀,其实是深刻而全面的,也是对死亡的祭祀。一个否定死亡的文明最终也会否定生命。(Octavio Paz, “Todos Santos Día de Muertos”, El laberinto de la soledad, 1950)
16世纪,西班牙人将天主教的“万灵节”带到了拉丁美洲,与当地祭祀去世的人的印第安土著节日融合。如今,每年的11月初,整个拉丁美洲的很多人都会祭祀死者,庆祝生命的轮回,但节日命名略有差异,如“亡灵节”“诸圣节”“死者节”和“小天使节”(纪念已故儿童)等[2]。
很久之前,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部落就开始在一年中的特定日期祭祀先人。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活着的人向死去的人献上食物、音乐、花朵、酒水等来使其高兴并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婚姻美满。这些印第安部落认为,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给西班牙人带来的“万灵节”中加入了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与之完美融合。“亡灵节”的活动可以追溯到9世纪,835年,教宗额我略四世宣布将每年的11月1日作为祭神的日子,在教会日历中称作“诸圣节”又叫“诸圣瞻礼”。998年,圣·奥迪劳将每年的11月2日作为“万灵节”用来祭祀诸灵死去的灵魂。“诸圣节”和“万灵节”很快就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16世纪被天主教传教士、西班牙征服者和殖民者带到了拉丁美洲。如今,在拉丁美洲的每个地区在这一天都有独特的活动。
在墨西哥谷,阿兹特克人在8月初用祭祀米特克兰堤库特里女神之死的活动来纪念死者。西班牙人将此活动的日期改到了11月初,为了使之与天主教的“诸圣节”和“万灵节”同时庆祝。在古代的中部美洲(即墨西哥谷到洪都拉斯),米斯特克、萨波特卡、玛雅文化认为山洞是通往死去的人居住的外部世界的通道。人们还将山洞作为通过祭品(如食物、香和火鸡血)与已故先人沟通的重要地点。在南美洲,印加和印加前文明中通过在山洞或墓地将死人风干储存做成木乃伊。11月,他们祭祀先人,从坟墓中取出木乃伊,给他穿上优雅的服饰,向其献祭烤肉、可可叶、奇恰(玉米啤酒)及蜡烛,祈求先人保佑婚姻美满、多子多孙和庄家丰收。西班牙人禁止了此种祭祀活动,并烧毁了其祖先的木乃伊。根据天主教的习俗,用11月初做弥撒来代替上述活动。
拉丁美洲人仍然认为死亡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神通过祝福来参与家庭生活,在“亡灵节”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中回来看望世人。尽管拉丁美洲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纪念死者,但基本意思都是欢迎死去的亲人回家,和取悦他们以期获得祝福和保佑。
(二)中国清明节历史来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气,有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后因“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邻较近,两者合二为一[3]。“寒食节”是祭祖的日子,这一天不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朝晋献公的太子遭到谋杀,其弟重耳无奈流亡,受尽屈辱,追随他的大臣逐渐出走,仅剩几位大臣忠心耿耿地跟随他,其中就有介子推。一次,重耳饿得昏厥过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与野菜一起炖汤,让其喝下,救了重耳一命。后来,重耳即位,称为晋文公,想要封赏介子推,他却与母亲躲在深山中不出来。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他们出来,却不想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在深山中。晋文公很愧疚,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三、节日活动方式
(一)亡灵节的庆祝方式
通常来说,11月1日的上午,人们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准备祭祀先人,摆放祭坛、祭品等,放上已故亲人的照片、死者生前最爱的食物、照亮前路的蜡烛以及其他礼物。之后,纪念活动会转移到墓地,家人们围绕在已故亲人的墓旁,扫墓,使用色彩缤纷的物品装饰,如剪纸、花朵、十字架、蜡烛和食物,作为祭品来吸引先人前来。夜幕降临,墓地里的人们快乐地奏乐和跳舞庆祝生命和死亡,与已故亲人的灵魂一同狂欢。人们用开玩笑的方式来面对死亡,用缤纷的色彩来勾画骷髅头。19世纪后半叶,著名雕刻家和漫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雕刻在骷髅上的讽刺性表达就是如今墨西哥庆祝亡灵节的真实写照。弗里达·卡罗的作品对墨西哥庆祝活动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会作为祭品展览。11月1日,人们纪念死去的儿童,即小天使们,11月2日,纪念死去的成年人。人们收拾家里、教堂或公墓的祭坛,来纪念先人。每位先人都有自己的祭坛,里面放有祭品,包括死者的照片、最爱的食物、花朵、蜡烛、盐、水、甜面包和香。11月,开始有亮黄色的花路用其香气引领死去的人回家。在阿兹特克文化和其他西班牙入侵前的庆祝活动中,一般使用万寿菊或20个花瓣的花来纪念死者。熏香的味道也会吸引死去的人前来,蜡烛照亮道路,盐和水洗净回来的灵魂。
不管是在小乡村还是在大都市,人们都会前往墓地,露营在亲人的墓旁,将墓地变成一个盛大的音乐舞蹈盛会。家人们用色彩鲜艳的剪纸和其他祭品装饰自己亲人的坟墓,如玉米饮、粽子、巧克力和水果。庆祝活动一直到晚上,很多人整夜守在墓旁直到天亮。一天一夜,人们都在谈论他们的亲人,跟他们说话,就好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以此来消除生死的界限。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亡灵面包,这是一种用糖做的骨头或骷髅装饰的甜面包。这些糖做的骷髅是手工制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代表着死者生前最爱的东西。从19世纪开始,墨西哥城开始保持着写短诗来讽刺政治、政府和统治者的习俗。
(二)清明节的纪念方式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亡灵节不同,中国人在扫墓时神情严肃,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和追思。扫墓时,人们会修理坟墓旁的杂草,清扫坟墓及附近,这点与亡灵节相似,但祭品一般为鲜花、水果、点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提倡文明祭扫,提倡节俭、反对浪费,鼓励人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哀思。
除扫墓外,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踏青春游的节日,包括放风筝、荡秋千、春游、踢球等,体现了中国人民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因此,清明节不只是悲伤的节日,也有快乐的元素与亡灵节不同的是,清明节快乐的元素不是载歌载舞,面对死亡,而是对春天来临,拥抱自然的快乐[4]。
四、文学作品中的节日内涵
(一)写在头骨上的短诗
第一首写在头骨上的短诗出现在萨卡特卡斯的瓜达卢佩宗座传教学院的方济会会士弗雷华金·德·波拉尼奥斯 (Fray Joaquín de Bolaos) 所著的《死神之门》(LaPortentosaVidadelaMuerte)中。这些诗句以幽默的墓志铭的形式诞生于 19 世纪,作为表达在其他场合难以言说的想法或感受的一种方式。人们写作短诗就是为了以良好的幽默感谈论死亡。通常来说,写作短诗是为了纪念和献给与我们亲近的人,但有时也涉及社会和历史主题。因此,那些表达对政治和社会不满的短诗经常被审查或销毁。历史上第一首写在头骨上的短诗于 1879年在瓜达拉哈拉报纸《社会报》(ElSocialista)上发表。通常诗句旁边的图画称为卡特丽娜(La Catrina),是由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创作并由壁画家迭戈·里维拉完成的人物。
这些短诗有以下特点:它们是不敬的诗句,写成墓志铭,把人们描绘得好像他们已经死了;它们被用来传达在某种情况下难以表达的感受;它们通常带有头骨上的图画;它们是传统的墨西哥作品。
例如,著名的墨西哥艺术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的短诗《写给马代罗》:
马代罗,你别跑这么快
稍停一下你的脚步
若你如此奔驰
你会变得粗鲁
别跑了,停下来
缩短你的路程
人们在对你喊:
多么可怕的头骨!
马代罗,在这种时候
你跑得太快了
失去了理性
你会死去
现在你的分身
已经进入了另一场比赛
你的头骨已被放入
火化炉
在现在的墨西哥,人们经常将波萨达写在头骨上的短诗用为庆祝亡灵节的书籍、唱片、歌曲集封面上的插图。纵观墨西哥历史,人们都用骷髅或简单的头骨来代表死亡,墨西哥人将其统称为头骨(Calaveritas)。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利用这种形式来坦率和公开地表达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
(二)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
在唐诗宋词中有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歌颂大好春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二是追思先人,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追悼。如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
佳展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鹞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5]。
“诗圣”杜甫在该诗中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虽然是清明时节,春天已至,但盛唐不在,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又如宋朝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一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山荒垄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6]。
四、结语
墨西哥亡灵节与中国的清明节日期不同,所属的文化也不同,但两个节日皆与祭祀死者、追忆先人相关。亡灵节代表的是拉丁美洲人民用快乐和歌舞面对死亡的乐观精神,以及三种类型的死亡的价值观,即每个人或灵魂都有三种类型的死亡,一是人最后一次呼吸,二是被埋葬,三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清明节体现的则是中国人民亲近自然,反观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清明节祭奠革命烈士,追思去世的先人,植树春游,回归自然。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传统,是历经数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博采众长,从电影《寻梦环游记》对墨西哥亡灵节的文化传播作用中得到启发,用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手段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