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的英汉礼貌语实践研究

2022-12-07刘巧香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汉礼貌跨文化

刘巧香

一、研究意义

礼貌现象的普遍性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礼貌现象的差异通常也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巨大阻碍。我们只有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各个影响因素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差异,也才能解决中西方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为中西方交流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1]。

二、研究背景

因为长期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当一名外国人称赞一位中国学生的穿搭风格比较潮流的时候,在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让自己显得比较谦虚就会下意识摆摆手,并说:“No, no, it is just an ordinary.”外国友人听了之后就会满脸疑惑,心想这个人是不是在质疑我的审美水平?但这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算是一种常见的回答方式,只是对于性格直率的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赞美受到对方的质疑[2]。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会在其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虽然语言能力上过关了,但真正和外国人交流起来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使交际过程变得困难[3]。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养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多加学习和了解。

三、英汉礼貌原则

(一)汉语礼貌原则

近几年来,我国在礼貌原则方面的研究有显著的成果。研究从中国的历时背景以及交际特点出发,展示了我国汉语言文化交流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即尊重,热情,谦逊和儒雅[4]。研究归纳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

1.称呼准则:是指中国人出于礼貌,为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在称呼对方时会根据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形成相应差异。

2.求同准则:这主要和追求“面子”“脸面”有很大关系。“求同”的意识是根据对方的身份与地位,给对方留够“面子”,而争取让整个谈话过程能够和谐进行。

3.德、言、行准则:是指在行为动机上把对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使其收益达到最高的一种准则;在言辞方面要把对方给予自己的益处尽可能夸大,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损失尽量减小。

4.贬己尊人准则:是指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能谦则谦、能贬则贬,而如果是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则尽量去尊重和抬举。

5.文雅准则: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给对方留下文质彬彬的印象。发言需要准确高雅,需要使用古诗文当中的隐喻,做到婉转动听,这是文雅准则最根本的理念。

(二)英语礼貌原则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的语言学家利奇从语言学及人际交往等角度对交际活动当中的礼貌原则从乡音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制约人际交往的最根本原则。第一是策略原则,对于策略原则就是尽可能地让别人多收益,少吃亏,得到更好的回报[5]。第二是慷慨性准则,主要包含了让自己收益,提升自己的价值,不做损害自己的声誉的事情。第三是赞赏性原则,在交际过程当中需要少批评他人,多多地赞扬他人,让别人感受到赞扬的喜悦之情。第四是谦逊性原则,将自己放在一个谦逊的角度,尽可能地多去表扬他人,不能指责他人,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第五是一致性原则,最主要的原则是减少说话双方的分歧,不能一味地反驳他人,需要提高交流的一致性。

(三)英汉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表现

1.英语的赞誉原则与汉语的贬己尊人原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赞誉准则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之中,是出现频率较高得语言行为,无论是结交新人还是建立人际关系都十分适用。人们在实际使用赞誉语的过程中,会根据场合或情景的不同而做出相应变化,赞誉和被赞誉双方的身份、地位、彼此间的关系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是对于常见的礼貌用语来说,在西方文化当中会使用一致性原则,也就是说需要满足夸奖人员的心理,并习惯性接受对方的赞誉。但这在汉文化里就基本行不通,因为汉语是以贬己尊人作为基本原则。在对方赞誉自己的时候,通常都会直接予以否定,同时为了表示谦虚,还要再贬低自己,相反,如果欣然接受对方赞誉,就会显得自己没有礼貌且缺乏教养,给人留下一种骄傲自大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相对正确的做法是满足对方的表达习惯,让两个人的表达尽可能一致才能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进而满足自己的交际需求。

2.英汉称呼语和问候语存在的差异

(1)称呼语方面的差异

在人与人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用的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词语就是称呼语。它对人际关系具有十分敏锐的反应,一方面可以提醒对方交际过程的正式开始,另一方面是让交际者认识到自己和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确保后续交谈的顺利进行。西方社会受到社会平等以及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影响,对于对等的称呼使用较多,这是平等理念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在英语称呼的习惯表达方面,如果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说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十分紧密。简单来说,在英语当中从正式到随意具有较大的差异,但要是和汉语一样仅称对方的姓氏就很容易引起误会。

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要比西方复杂得多,这与中国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教、血缘和伦理道德都有关系,所以在称呼类型上恰好与西方社会相反,也就是使用非对等的称呼,使用长幼尊卑的理念,成为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个家庭里,辈分不同,称呼语自然会存在差异,比如叔、伯、兄、妹、姨、姑等。就算彼此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对方年长的话也要称其为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以表尊敬。

(2)问候语存在的差异

人们见面,为避免尴尬和表示礼貌,都会很自然地跟对方打招呼,特别是遇见熟人更是如此。但文化背景不同,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也会有所差异。在西方社会,他们会说“Hi!”“Hello!”,但在中国,我们会说“吃了吗?”“去哪儿啊?”,虽然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去了哪里,吃了饭没有,但大多数人打招呼都是这么说。如果是西方人听到“吃了吗?”,就会觉得你是要请他吃饭。

3.英汉敬谦语的差异

在英语文化当中人们为了保持交流的一致,在受到表扬的时候不会进行否定,防止出现让恭维人员不悦的情况,因此,他们被赞美的时候会礼貌地说出Thank You,接受表扬[6]。但是对于我国来说,人们因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被人表扬的时候都会谦虚地说一声“过誉了”。此外,如在科研方面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英文国家的人们对于自己的文章会说Good,但是我国研究人员取得了成功之后,对于自己的作品会说自己的作品不够好。这样的差异从根本上分析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导致的,西方主张个人主义,对于物质较为看重,但是我国文化悠久,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4.中英隐私语和禁忌语存在的差异

对于隐私和禁忌来说都和礼貌用语当中的文雅原则具有较大的联系,我国和西方国家当中对于文雅和脏话的表达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死亡或排泄的表达也有很大区别。由于双方是处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所以在使用隐私语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就能听出不同之处。作为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禁忌语的由来、存在以及延续都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比如我国和西方的宗教信仰、种族与性别歧视、亵渎、诅咒,小到日常饮食,都存在着形式不一的禁忌语,彼此间存在的差异可以直接看出。

(四)英汉礼貌语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视域下的我国和西方礼貌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在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礼貌的功能不仅在于传递信息,在建立、保持以及加强社会交流方面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很小的“村子”,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我国和西方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的商业、旅游业等聚到了一起,但彼此在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礼貌策略的实现方式更是如此,所以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出现冲突或者误解的情况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才更要在中国和西方礼貌的跨文化语用研究上多加努力,究其根源,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1.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如果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够熟悉,要想深入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就会显得十分困难。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集体价值至上就是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西方人的个人价值至上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集体价值至上文化指的是优先考虑社会和集体的价值,个人可以为集体的存在做出适当牺牲,个人不允许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在这样的社会里,个性化只是少数人的追求,不主张个人突出,一切要以符合集体需求为先。但在西方国家就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仅仅是笑而不答,就会给人留下没教养、不懂礼貌的不良印象,因此,在报告、演讲结束之后,台下的观众都会积极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在东方社会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大家都不想当“出头鸟”,就算是想问也都会私下提问。

2.中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

在社会文化的组成结构中,伦理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则是以和为贵、以仁为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维护,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以此作为根本的理念。就算对方和自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也会亲切地叫一声“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个人价值至上,受该观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或等级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基本不讲究什么“礼数”。就算是两个人的关系特别要好,给予问候的时候都是先说一句“Hello”,与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晚辈称呼长辈,也是可以直接叫对方的名字。西方人在表达个人看法的时候十分坦率,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在中国这样就会显得这个说话人不懂礼貌,过于唐突。

3.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不同。

英语问候语在大部分时候就是两个人见面时候所用的客套话,与了解对方的情况没有关系,且通常而言,无论对方说的什么,都会统一回答一句“Fine, thank you.”。中国人在遇到熟人的时候,基本都是说“吃了没?”“去哪儿呀?”“最近还好吗?”等等。西方人就不同,上来就是说“Hi,×××. How are you doing? You look nice. You have lost weight.”这类话,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让自己显得比较礼貌。但在东方文化中,前一句没什么问题,后一句就显得不太适合了。因为在听到对方说自己最近瘦了之后,会觉得有些惶恐,是不是自己的脸色不好或者得了什么病让别人看着不自然。在汉语当中,“你最近瘦了”这句话相当于是在提醒或者告诫对方,要多加休息、注意日常饮食等。

四、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礼貌用语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人们很难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从而造成误会或尴尬的局面。如果对这种差异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跨文化交流就只能处在被搁置的状态,甚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也是有很大概率会发生的。

考虑到中西方礼貌有所不同,本文便从中西方礼貌的跨文化语用研究方面入手,首先给出了研究的目的以及礼貌的基本定义,并对中西方学术界在礼貌与语用失误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9]。随后提出了相关的原则理念和研究现状,同时又从跨文化语用的视角,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展开深入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西方面子观、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不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礼貌的精髓产生全新的认知。

猜你喜欢

英汉礼貌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