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观念
2022-12-07宁佐权
宁佐权
(邵阳学院 文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宗教世界,还是现实社会,无不打上深深的烙印。汉语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服饰、饮食、居所、出行、称谓和礼仪等许多方面均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的等级观念。
一、汉语成语中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中国古代在服饰方面,最能够体现官场等级的是印绶、官服、补子和腰带。服饰类汉语成语客观记录了这种等级的区别。
(一)印绶
所谓印绶的“印”指的是官印,“绶”则是指系印的丝带。“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则随一绶。”[1](P166)“印”的质料和“绶”的颜色以及长度是中国古代区分官位大小最显著的标志。与“印”“绶”有关的汉语成语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1.金印紫绶
汉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均为“金印紫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金印紫绶”作为表达官阶的一个名词后来成了成语,指高官显爵。这种“金”(或“黄”)与“紫”相配,出现了许多成语,例如:
“佩紫怀黄”(亦作“怀黄佩紫”)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意谓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指身居高官。
“怀金拖紫”语本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复得扶老携幼,生出狱户,怀金拖紫,退就散辈。”指身居高位。
“重金兼紫”出自《后汉书·宦者传·吕强》:“中常侍曹节、王甫、张让等,及侍中许相,并为列侯……又并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李贤注:“金印紫绶。重、兼,言累积也。”指一门中有数人佩金印紫绶,极言荣显。秦汉列侯以上皆金印紫绶。
“带金佩紫”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意谓带着金印,佩着紫绶。形容地位非常显赫。
“金章紫绶”语出《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意谓紫色绶带和金印,为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2.银印青绶
比“金印紫绶”低一等级的则是“银印青绶”,即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秦汉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该成语语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
由于“银印青绶”仍然用作高级阶官名号,所以出现了一些“银青”与“金紫”搭配的成语,喻指高官显贵。例如:“怀银纡紫”“纡青佩紫”“金紫银青”“纡青拖紫”等成语均指高官显贵。
3.铜印黑绶
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墨绶铜章”即是指级别不高的官吏。该成语语本汉·应劭《汉官仪》:“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六百石铜章墨绶。”《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元年,诏诸侯王金印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绶及黄绶。”
反映“铜印黑绶”的成语仅此一条,“黄绶”则未能进入到汉语成语。
(二)官服
由汉至唐,汉代官场上人人追捧的“金紫”观念依然,只是此时的“金紫”已不再指金印和紫绶,而是指金龟、金鱼和紫袍了。这种变化与唐代官员的公服制度有关。[1](P169)“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也被称为官服。”[2]公服的一大特点是以颜色区分官阶。《隋书·礼仪志》载:“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这一制度影响深远,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基本沿用该制度。唐贞观四年,定公服颜色共分四等:一至三品紫袍,四至五品绯袍,六至七品绿袍,八至九品青袍。唐代还有佩鱼和佩龟制度。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鱼符以不同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3]。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3]。武则天时期,把鱼符改为龟符,鱼袋随之改为龟袋。中宗恢复大唐后,废弃佩龟,又恢复到佩鱼。汉语成语对这些制度均有清晰的反映。例如:
“腰金衣紫”语出宋·无名氏《灯下闲谈·掠剩大夫》:“见一人衣紫腰金,神清貎古。”身穿紫袍,腰佩金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银”语出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想当日,孟母教子,居必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陈母教子,衣紫腰银。”意思为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衣紫腰黄”语出明·谢谠《四喜记·帝阙辞荣》:“谁不愿衣紫腰黄,还须虑同袍中伤。”意思是身穿紫袍,腰佩金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金龟换酒”出自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悬龟系鱼”出自《新唐书·车服志》:“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袋……天授二年,改佩鱼为佩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该成语综合了两种制度,借指任高官显宦。
“青衫司马”语本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诗句描述自己的衣衫为泪水所湿,用以形容极度悲伤。该成语后泛指失意的官吏。
“白发青衫”语出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脱白挂绿”出自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今幸已脱白挂绿,何不且到丈人家里,与他们欢庆一番。”意思是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指初登仕途。
(三)补子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是在官员所穿褂子的前胸背面各添上一块布,在上面绣上不一样的飞禽走兽,不同等级所绣的补子图案花纹不一样,而同级的文官和武官又有差异,分别用双禽和猛兽来区别,为明代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生动的飞禽走兽各有寓意,用来显示身份等级。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4]成语“衣冠禽兽”就是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四)腰带
明代建国之初就已明确规定官员所系的革带,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分别选作装饰板。如此则把革带分别称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成语“蟒袍玉带”意思是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紫袍玉带”语出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紫袍,唐朝明确规定只有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能够穿紫袍;玉带,则是指唐朝和宋朝官员佩带的玉饰腰带,可以用来区别官阶的上下,身份品级的高下。穿紫袍,系玉带,这里其实是借指高官。
服饰在一开始,功能比较单一,仅仅是为了调节体温、防止擦伤以及遮羞等。但伴随社会的发展,服饰被当作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关系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图案、色彩和面料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服饰,透过这些形形色色反映出我国古代官场森严的等级。
二、汉语成语中的饮食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中国古代在饮食方面,食物、食具、排场等都体现了官场等级的差异。饮食类的汉语成语客观地反映了古代官场的等级制度。
(一)食物
在古代等级制度中,每个人所吃的东西,数量的多和少、风味的多和寡、食材的优和劣都被认为是某个人权力、地位的标志。肉类被统治阶级所垄断,因此公卿贵胄通常被称为“肉食者”。反映这类的成语有许多,例如:
“肉食者鄙”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古代对于吃肉有严格规定,只有等级尊贵的人才拥有资格,因此肉食者是等级高贵的人的专权。
“纨绔膏粱”出处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纨绔:细绢做的裤子;膏梁:肥肉和细粮。指精美的衣食。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侯服玉食”出自汉·班固《汉书·叙传下》:“侯服王食,败俗伤化。”指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甑尘釜鱼”出自《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里积了灰尘,锅里有蠹鱼。形容家贫困顿断炊已久。
(二)食具
谈到传统饮食,我们一定会提到种类繁多的饮食用具。在官场等级中饮食器具也颇有讲究。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食具有差别。食具表现官场等级最重要的代表是“鼎”。鼎在最初只是烹制食物的主要器具,后来因为鼎常被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用来盛放供祖先神明享用的祭品,所以重要的“鼎”逐渐被当作邦国重器,用来借喻王位和帝业,是国家政权的标志。成语“列鼎而食”出自《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旧指贵族人家的一种礼仪。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三)排场
除此之外,在古代宴饮中不同的官员饮食排场也呈现出很大差异,等级较高的官员吃饭的时候要弹奏乐曲。成语“钟鸣鼎食”语本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亦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之语。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其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古时候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三、汉语成语中的居所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中国古代无论哪个王朝,严格的等级还体现在居所方面。不单单是在规模上有差异,而且另有利用夯土起台,抹面粉饰等区分。与居所有关的汉语成语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深宅大院”语出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便待折摧了舞榭歌楼。”房屋多宅而有围墙的院子。古时候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机会住进这种住宅。一般是等级较高的人的住宅。
“高门大屋”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侯门似海”出自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指达官显贵。比喻王公贵族的门庭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就像大海那样深邃。
与达官显贵优越的居住条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代的民居。“蓬门瓮牖”语出唐·房玄龄《晋书》:“二者苟然,则蓬门筚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用树枝、草等做成的房子。这种极其简陋的房屋是穷苦人家所住的。
“白屋寒门”语出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穷困,身居在白屋寒门。”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贫寒。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等级制度。在新石器时代,等级制度就在某些建筑中初露端倪。到了古代社会后期,等级制度在居民建筑中已经完善,变得精细严密、明白清晰、世俗化和装饰化。居所类汉语成语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等级制度。
四、汉语成语中的出行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中国古代官员在出行方面也体现出等级的差异。汉语成语从“骑乘权”“仪仗”和“仪从”以及道路的使用等方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这种等级的区别。
(一)“骑乘权”
“我国古代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方面的封建等级首先表现在‘骑乘权’上,即对车辆、马匹、舆轿等交通工具的使用有尊卑贵贱之分。一部分人有骑马、乘车、坐轿的权利,另一部分人却不准享有这种权利。”[5]有伞盖,有帷幔通常是天子出行准备的车。双侧都有屏蔽,在顶上也有伞盖的车是为高级官吏准备的。而一般官员,他们日常只有资格乘坐简便而不怎么大的车,单单留下伞盖,周围是敝露的,驾驭的马也很少,有两匹的,甚至一匹的。
成语“驷马高车”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该成语过去用来形容有权有势者出行时的声势浩大而阔绰场面。
“香车宝马”语本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高车大马”语出唐·李商隐《偶成赠四同舍》:“诘旦天门传奏章,高车大马来煌煌。”高车:车盖很高的车。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弊车羸马”语出《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繇伯父宠为汉太尉。”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续汉书》:“宠前后历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意思是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的官员。
(二)“仪仗”和“仪从”
“在使用交通工具时,还要使用‘仪仗’和‘仪从’,这是封建等级制的又一个突出标志。”[5]与之有关的汉语成语有:
“结驷连骑”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驷:古时一乘车所套的四匹马;骑:骑马的人。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前呼后拥”出自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衣轻乘肥,有多少荣耀!”意思是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三)道路的使用
道路的使用也有明确规定。其中“贱避贵”是道路使用时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汉语成语对这一制度均有清晰的反映。例如:
“出警入跸”出自《汉书·梁孝王传》:“出称警,入言跸。”警:警戒;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指旧时帝王外出和回来时,路过的地方严加戒备。
“清跸传道”语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两街仪卫喧阗,清跸传道。”该成语是指帝王或大官出巡的时候护卫传呼清道,禁止其他行人通过。
以上成语就是“贱避贵”原则在道路使用上的重要体现。
五、汉语成语中的称谓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称谓是一个人的称呼,凡是人都会有一定的称呼。称呼也被称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宗法、等级、地位、习俗、声望等被蕴藏在中国人的称呼中。例如“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君主的自谦,除了君主自己别人是没有权利使用的。而官员或百姓称最高统治者另外有一套特定的词不容更改,否则就有冒犯之意。最常见的是“天子”“陛下”“皇帝”等。在《说文解字》中“皇”被释义为“大也”,“帝”被释义为“王天下之号也”。透过这个解释,我们也能够体会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称谓有关的汉语成语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九五之尊”出自《易经·乾卦第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数字九五是高贵身份的代表,用九五之尊来指代君主,代表他在封建社会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
“凤子龙孙”出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用极其神圣的龙凤形容帝王或贵族的后代,显示他们的高贵地位。
“皇亲国戚”语出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刀斧手且住者,不知是那个皇亲国戚来了也,等他过去了,才好杀人那!”皇亲国戚即王室,是指皇帝的家人和亲属,用来形容有权势的人。
“达官贵人”出自《礼记·檀弓下》:“公子丧,诸达官之长杖。”指代古代官场等级较高的官员和出身较好的人。
六、汉语成语中的礼仪与中国古代官场等级
古代官场等级制度是如此的森严,官场礼仪是不可轻视的。相见礼仪是官场礼仪中最常见的等级礼仪。下属向上司拜会的时候必需行拜见的礼仪,下属位置处于西边,也就是等级较低者首先行拜见的礼仪,上司位置在东边的即等级较高者答拜。
成语“三跪九叩”出自清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两拜礼被用于公、侯、驸马相见,揖拜礼被用于官员之间。
成语“打恭作揖”出自明·李贽《因记往事》:“嗟乎!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旧时礼节,弯腰握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体现中国古代官场等级的礼仪类成语还有很多。例如:
“赐茅授士”是古代封建社会被君主用来分封诸侯的礼仪。五色土被君主用来当作太社,分封时,诸侯被授予他们相应的方向和颜色的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衣冠礼乐”出自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何者?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指各类品级的穿着衣饰和种种礼仪范例,被用来借指古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典章和礼仪。
“拜相封侯”出自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他道是御酒金瓯,浅酌低讴,锦带吴钩,拜相封侯。”拜:授予某些人某种名义、官职时用的一些礼仪。
莫彭龄先生指出:“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同一般词汇相比,它同文化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的文化蕴含更典型、更系统、更丰富。”[6](P9)中国古代社会在服饰、饮食、居所、出行、称谓和礼仪等许多方面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官场等级观念,无不给汉语成语烙上深刻的印记。探究汉语成语蕴含的中国古代官场等级观念,对于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并正确理解和使用与之相关的汉语成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