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短视频平台独立纪录片的转型探究

2022-12-07赵玲玲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民间

赵玲玲

5G时代的新媒体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多重影响下有了强大的发展契机。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以数字形式连接,这会打破媒介和用户之间的壁垒,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物体均可成为内容生产、加工和分发的主体,媒介和用户的边界将模糊和泛化,实现真正的万物皆媒、万物互融[1]。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造成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用户分流的减少、与受众距离的缩小等为短视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变数,独立纪录片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重构成为必然。创作者不再像早期那样只忠实记录,这催生出更多样的影像纪录方式与题材,但独立纪录片由于其特殊性,它的发展也会困难重重。

一、商业化社会背景下独立纪录片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独立纪录片在经历过短暂的繁荣后又陷入了困境。“流量至上”的追求致使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趋于泛娱乐化,个人隐私权益受到侵犯,引起了社会对于其道德伦理问题和隐私权的关注。同时,缺乏法律的保障使得独立纪录片一直处于较尴尬的地位,由于资金缺乏的原因,大批粗俗晦涩、拖沓冗长的作品出现,使独立纪录片丧失了应有的思辨性、知识性和审美性,产生整体质量不断下降、传播渠道愈发狭窄等问题。

(一)缺乏法律机制的保障,生存状态艰难。

中国独立纪录片刚出现时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目前体制内、外的纪录片之间的短暂合作也已告一段落,游走在体制边缘的独立纪录片生存状态极其艰难。作为一种边缘文化,独立纪录片始终属于“小众电影”,一直不被重视。相对而言,西方国家都会在纪录片创作上提供较全面的政策支持,而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依然缺乏政策扶持与法律保护。现如今隐私权在我国的法律中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在对隐私权的定义上没有明确的界定[2],独立纪录片导演徐童的作品《麦收》虽然在业界获得了认可,但其镜头中暴露的身份敏感人物的真实姓名与家庭详细住址等信息引发了社会争议,因此,完善独立纪录片的相关法律机制刻不容缓。

(二)缺少经济支撑,传播渠道狭窄。

资金缺乏一直是独立纪录片生存的主要问题之一。独立纪录片制作者大多数没有固定收入,而国家和组织提供的资金则很有限,资金主要来自于个人筹措。独立纪录片导演蒋樾拍摄的《彼岸》虽有少部分广告收入,但不足以覆盖全部投入。范立欣《归途列车》制作之初只有个人投资,拍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即使是身在事业单位的个人在独立制作时,也要靠业余收入完成拍摄,后续则难以支撑独立纪录片的发行。

由于历史原因,独立纪录片在国内的展播平台非常少。由于难以在商业院线放映,所以只能通过地下放映或者民间组织传播的方式进行小范围播出。相比之下,国外独立纪录片的院线、正版DVD和相关文字产品等传播渠道更为广阔,这保证了独立纪录片的生存空间,在美国、法国等公共电视台会设立一个专门时段放映一些具有批判意义的纪录片。此外,政策扶持下的电影节融资和预售等设置为独立纪录片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YouTube、Facebook等自媒体平台也能拓宽传播渠道。作为一种边缘文化载体,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从诞生起就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整体上呈现“半地下”的特点,无法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公开化传播,现在独立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有了新的生长空间。

二、 独立纪录片向民间影像转向的必要性与问题

(一)转向的必要性

首先,迎合5G传媒技术迭代的趋势。民间影像从广义上讲,是与体制内的国营电影厂、电视台不同的主要由民间影视机构和个人生产的影像,包括商业性影像与非商业性影像;从狭义上讲,是指非商业的由民众生产的个人影像[3]。在5G时代,互联网技术变革重构了大众话语空间,技术赋权让大众更渴望民间影像的交流与传播。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喉舌”占据着把关人的重要作用,大众处于长期的压抑与失语状态,短视频平台上的民间影像成为众人之间一种主要的互动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延伸着媒体的触角,独立纪录片生产在民间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我认同环境,为受众在公共领域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助力传媒产业的生产力增长。媒介融合的深入为创意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它影响着影视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改变了传统的影视制作技术、内容形态与生产模式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扶持下实现了市场规模的大幅增长,更多用户加入到视频创作队伍中。短视频的社交属性进一步强化,内容生产者借助其输出更多创意文化产品,MCN等专业机构的出现为内容产品提供了更精准化的推送,大大提高了短视频传播的准确性。融入大众民间影像体系后,独立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有了更多有营养的创作土壤。

最后,丰富数字经济产业链。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高端经济形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新技术出现,近年来进入了全面的发展阶段。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发展、新变革,也带来了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4],传媒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创意群体,其作用不可小觑。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传媒经济形态,其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则带动了区域经济、电商行业、数字新零售、文旅等领域的发展。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工具的升级,企业、消费者与政府之间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商品的数字化,共建数字经济环境。

(二)转向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影像思维方式,伴随着话语权的下移,个体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从初始阶段的自说自话到现阶段的主动参与,创作者的角色发生了显而易见的转变。作为表达独立精神的民间影像,在转型过程中如何精耕视频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

一方面,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在现代影像观念下,网民以民间化、独特化的视角表达自我,但独立创作者们大多缺乏专业的训练,其创作大多数是杂耍式、实验式的。为了获取更多关注,创作者们争先模仿爆款视频,大批类型单一、内容雷同的作品涌现,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导致了用户的审美疲劳。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https://www.wenjuan.com/),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内容同质化被受访者指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5]。内容的同质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观看价值增值,必须重视短视频同质化问题和质量的提升,通过差异化策略提升其竞争力。

另一方面,影像艺术真实本质认知不清难以平衡虚实。真实性是民间影像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其本质特点。在影像创作中,必须保证其人物、事件、情感的真实性。在现代主义叙事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民间影像的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巴赞所说的表象的真实和时空的真实,而是对真实的表象世界进行艺术加工、合成和提炼,让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真实感,但影像艺术创作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很多短视频为了博取眼球,可能会出现大量内容造假,从而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如抖音上一个很火爆的账号,主人公以其朴素甚至邋遢的农民装扮获得大量关注而“走红”,后经网友爆料其“真实”的农村生活背后却是表面吃苦,背后开路虎等造假事实。这就是创作者一味追求流量的结果,也是平台对独立账号的影像难以监管虚实的问题。

三、民间影像转型后的发展策略

(一)依靠类型自觉,建立民间影像的商业体系

类型是影视商业体系伴随始终的“隐性”惯例系统[6],而民间影像作为影视商业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具备把类型作为其理论话语的“类型自觉”思维,这是其繁荣发展的理论基础。5G时代的短视频平台上汇集了大量民间影像,在进行产品制作、包装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类型进行细分,以适应不同目标市场来提升市场投放成功率。按内容可分为生活、故事、工作、文化等类型;按功能可分为讲解型、观察型、参与型、体验型、表演型、诗意型等。如抖音账号康仔农人,主要关注农村生活,包括田间劳作、原材料准备、乡村特色美食制作,内容上属于乡村生活美食类视频;从功能上看,主人公康仔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会对食物材料、方法等进行较详细的讲解,大量动作捕捉的细节镜头让受众对美食制作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这属于讲解型视频。总之,我国的民间影视行业发展让类型具备了生根的条件,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民间影像商业体系,先要对目前的影像产品进行分析与归类,形成稳定的类型体系,后在创作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类型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生产,并打通各短视频平台、MCN公司等宣传通道,助力数字影像的推广及消费,逐渐形成可循环的良性商业运作体系。

(二)提升民间影像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部分,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资源获取能力[7]。民间影像作为影视文化产业中的组成部分,拥有以大数据投放技术、民间影像Video AI审核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硬核心竞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一,加强对短视频平台大数据投放技术运用的分析。大数据算法技术是提升民间影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丰富的分发算法可以在内容上实现“千人千面”精准匹配受众,能够快速提升短视频的热度。抖音采用的算法推荐是人工精选的“去中心化”推荐机制:经过人工审核后,平台随机给每个视频分配冷启动流量,从分配的流量分析视频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维度的数据;由人工挑选达标视频分配进更大的流量池;通过多轮验证与筛选,选出播放完成率、评论互动率、点赞率较高的视频进入“精品推荐池”,用这些精品视频吸引用户的兴趣,从而提升视频热度。抖音账号张同学目前发布的54个作品平均播放量近百万,并获得了7000多万点赞与1800多万关注数。截至2022年初,从首个视频《饺子配酒》获得24.1万点赞数、2.7万评论数与1.5万转发量,到“张同学各地分学”“挑战张同学”等抖音话题热搜,加之平台推出的新农人计划,仅两个月张同学抖音账号的粉丝量已过千万。由此可见,平台对短视频的审核制度与内容分发算法是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民间影像发行主体应该首要考虑平台用户画像、流量趋势特点等,通过大数据投放技术的运用掌握投放规律,做好发布的前期规划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挖掘民间影像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民间影像的文化内涵是指民间创作的影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以及影像创作者的意识背景、内在性格及精神面貌等。在中国的民间影像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样态。李子柒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立足古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8]。她的作品真实地呈现了酿酒、缫丝、刺绣旗袍、笔墨纸砚等独具中华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观众的关注。李子柒的短视频让中国民间影像走向了世界,是挖掘民间影像国际传播文化内涵的首次有效尝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在泛娱乐化与同质化的影响下,深耕视频的内容且具有传播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保障与提升民间影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把握民间影像转向的可操作性。这里指的是根据数字影像的可观察、可观测和可操作的行为、特征、指标来界定影像传播转向的方法。民间影像的可操作性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技术应用,是考量其转向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现阶段的 AI 技术已在云计算、健康医疗、政务国防、隐私保护、数据匿名化、卫星数据处理、网络安全、工农自动化、自动驾驶、金融分析、材料科学等诸多方面有了广泛发展[9]。若要解决民间影像转向发展过程中涉及隐私权与知识产权遭侵犯、网络信息泄露等问题,就要运用信息甄别技术如Video AI技术,对短视频平台中民间影像中的环境、声音、人物等进行大数据内容过滤。这既可以为短视频平台提供高效的信息审核服务,又可以对短视频平台内容进行批量化分析从而明确影像的算法,更好地服务于影像产品的市场投放。

四、结语

由此可见,5G技术赋能下短视频平台活跃度日益增长,加速了数字经济领域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促使了独立纪录片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为其向民间影像的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本文在国家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背景下,对短视频平台中的民间影像发展的必要性与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商业体系的建立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方法,提出了民间影像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字影像创作和文化创意助力。

猜你喜欢

纪录片民间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