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视域下的传统文化馆数字化转型探讨
2022-12-07雒续源
雒续源
(中山市文化馆,广东中山 52840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快速席卷下,信息技术渗透到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近几年,更是实现了3G 经4G 到5G 的跨越式发展[1]。全球覆盖的网络信号,使得用户无论身处何地仍可随时随地保持与世界的联系。而与此同时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顺畅,作为国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广群众艺术普及的主要场所,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非但没有成为潮头的弄潮儿,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趁机完成数字化转型[2],反而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冲击下失去了方向,决策者在不熟悉相关技术场景的情况下盲目开展诸多数字化工程,但是这些工程空有其表且偏离群众艺术普及方向,因此在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数字化工程落地后群众反响不大且后续维护费用极高,导致没过几年便无人问津、荒废起来,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大背景下,要根据文化馆现有的业务场景,科学地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完成数字化转型。
传统文化馆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文化馆现有的线上业务系统不能很好支持群众的线上需求。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快速普及,群众已经习惯线上业务办理,而文化馆的线上支持力度及场景还不健全,许多业务场景没有覆盖,需要群众本人到现场办理相关业务,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打通;其次,是场馆的设备互联尚未普及。没有享受到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红利,场馆仍然是20世纪人工运营的模式,这种传统场馆模式无法给群众良好的服务体验,使得群众满意度不高,无法提高用户黏性,造成流量资源的大量流失;最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缺失。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群众个性化需求,给群众带来先进的科技体验,并解决场馆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提高群众满意度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3]。
2 传统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
文化馆的数字化转型要从解决上述3 个问题入手,有的放矢地针对性解决。
2.1 线上业务场景的重构
根据对群众需求的调研,以及文化馆现有业务的梳理,有以下业务应该在线上完成重构,分别是活动报名、培训报名、场馆预定。
活动报名是针对文化馆举办的线下活动的报名,线下活动具有举办频繁、参与人数多、活动名额多的特点,群众只有报名后才能参加某项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要求工作日报名且必须线下。例如:某文化馆的非遗日体验活动,该类活动由于具备亲子性、娱乐性及教育性,一经推出便受到群众热烈响应,但是活动往往在周末举办,报名的时间也只有半个月,且需要群众现场办理。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群众因为繁忙的工作生活无法在上班时间来文化馆报名,导致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得活动当天参与人数较少,变相提高了人均活动成本;另一方面,想参加活动的群众因为没有报名无法参加,该问题的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将活动报名在线上重构十分必要。线上重构后群众只需要注册文化馆网站的账号,找到相应活动便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有效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
艺术公益培训报名是针对文化馆每年定期举办的公益培训,该类培训的报名每年集中在固定日期,名额较少且均为纯公益类型,所以十分受群众欢迎,但是因为名额的紧俏,现场报名往往十分混乱,当天会有大量群众聚集文化馆让工作人员帮忙报名,还有群众因为先后顺序问题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给群众做工作,还经常得不到群众理解。因此,针对该培训报名的困境,必须让PC端网站和移动端支持公益培训的线上报名,并通过先进算法保证报名的公平性就可以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该业务重构后报名群众不必聚集文化馆,只需要用相关设备在规定时间通过网络完成报名即可,不但方便了群众,也减少了冲突的发生。
场馆预定是针对团队用户预约场馆活动室的功能,目前文化馆允许团队用户预定馆内闲置的活动室进行排练等公益性团体活动,团队负责人需要给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打电话并填写申请表格,审批通过后便可进行预定。然而由于工作人员个人专业水平及工作制度流程不全面导致整个预定流程漏洞百出,全靠个人经验主义及口口相传,没有在文档中真正记载,每当相关工作人员有事不在岗时,其他接手人员就无法第一时间有效处理好该部分的工作。例如:该活动室已经预定但没有记入工作文案,而接手人员通过查询工作文档发现无人预定,于是又将活动室预定给别人,造成了预定冲突引发一系列问题,同时上述流程容易发生不符合资质的团队违规使用活动室从事违法活动的非法行为,给文化馆的声誉及政府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场馆预定功能在线上重构十分必要。业务转移线上后,团队负责人首先要在线上提交相关资质由文化馆工作人员后台审批,审批通过后便可开通团队账号,然后在场馆预约功能中选择心仪的活动室并选中空闲的日期完成预约即可,不可预约的日期会通过技术手段让群众无法选择,整个预定流程在网上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工作人员只要加强资质的审核即可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工作。
文化活动、艺术公益培训及场馆活动室的预定是文化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抓紧完成上述业务的线上重构,让新技术辅助我们工作更好地开展,从而高效地开展群众艺术普及工作[4]。
2.2 线下智慧场馆的助力
文化馆除了完成线上的艺术普及工作外,还要兼顾线下的工作内容,线下的艺术普及工作也十分重要,智慧场馆的构建则会更好地帮助线下工作的开展,其中场馆展览、公益培训及活动室管理等都是智慧场馆的应用范围。实现智慧场馆需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加以实现。
物联网技术顾名思义是设备与设备相关联,从而达到对设备的高效管理和使用,在文化馆场景中则是将入馆群众的手机、pad 等移动设备和场馆内设备的互联,重点有以下使用场景[5]。
在场馆展览中,事先给每个艺术展品增加传感器装置,并将这些装置接入内网通过暴露的接口与文化馆网站后台完成对接,输入相关展品的图片介绍等信息,在展览过程中,当群众的移动设备靠近该展品时自动连接展品的传感器,随后传感器向群众的移动设备发送该展品的相关展览信息,从而方便群众更好地了解展品。
在公益培训和活动室管理中,因为培训资源和活动室资源往往比较紧缺,无法完全满足群众旺盛的需求,造成培训报名和活动室预定业务一直十分火爆。造成该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资源本身就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是一些群众只是图一时新鲜或者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而报名占用了该资源,其中后者会造成资源明显的浪费,该类用户往往去几次后因为兴趣不大便无法坚持,从而造成该培训名额被白白占用,间接造成了活动室场馆资源的浪费。因而在分配、审核资源时就需要根据群众的真实需求来合理分配,可以在每个活动室安装无线传感器,对人流进行实时监控,将监控的数据上传至文化馆网站的系统后台,按日、月、个人,从多个维度进行监测,从而科学推断出哪些培训班受群众欢迎可以多开班,哪些来的人较少可以少开或者不开,以及哪些人预定的活动室没有合理使用,从而拉入预定黑名单,下次不予审批等,通过上述操作便可以将宝贵的资源盘活,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应用在文化馆的活动室管理当中,现在许多智能设备都暴露有API 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例如:中控智能锁,它自身提供两个API 接口实现智能锁的开和关服务,无须下载中控智能锁提供的后台软件,只需要调用接口便可以灵活控制锁的开启闭合。在完成文化馆系统与锁API 接口的对接后,一方面,可以赋予相关开闭锁权限给对应的工作人员使用,在有活动室需要使用时工作人员不用拿着钥匙去开锁,只需手机登录后台系统,进入相关业务模块找到对应活动室点击开锁即可。另一方面,可以赋予已成功预定活动室的群众在规定时间内的开锁权限,当该群众抵达活动室门口时无须找工作人员开锁便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系统来完成开锁,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以进一步地给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通过上述物联网、传感器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释放馆内人力资源,将宝贵的人力投入到其他需要的领域,同时可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加用户黏性,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将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转型[6]。
2.3 智慧服务的个性体验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了文化馆提供群众个性化服务无限的可能性,当前文化馆的线上服务都是统一定向的,每个访问网站的群众看到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如固定的活动资讯、培训信息等,资源间彼此隔离未形成串联,群众无法一下子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及资源,并且由于资源间没有形成串联,每项资源都需要重新查找导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同时由于网站运营人员的不足,无法提供24 小时的咨询服务,使得很多群众遇到急需了解的事情时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答案,从而降低其对文化馆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及知识图谱技术的引入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7]。
2.3.1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用户、资源的标签化
这里的标签化,首先,完成用户的标签化。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浏览记录及使用习惯来给用户贴上相应的标签。例如:某个出生日期为1992年的女生,经常喜欢晚上通过文化馆网站浏览流行音乐,便可以打上“90 后 流行音乐 女生 上班族”的标签;某个1950年出生的人经常在白天通过文化馆网站浏览粤剧等信息,便可以打上“50 后 粤剧 退休”等,通过上述措施给每个用户打上标签。其次,完成资源的标签化,将文化馆的线上资源,如活动资讯、线上视频、展览图片、学习音频、活动信息等资源贴上标签。例如:周杰伦的音乐贴上“流行音乐”的标签,粤剧资源贴上“戏剧”的标签,某项非遗展览的资讯打上“非遗”“展览”的标签,并当用户浏览这些资源时通过相关算法来分析用户喜好,然后将算法得出该用户喜欢的资源标签给用户贴上,通过上述操作完成整个用户和线上资源的标签化。最后,是线上个性化展示,网站平台根据用户的标签提供对应标签的资源,从而实现用户个性化体验。例如:标签为“90 后 流行音乐 女生 上班族”的用户进入网站,平台便可以根据标签给该用户展示对应的资源,网站风格切换90 后女性喜欢的风格,并主推流行音乐等相关资源,使得该用户无须花费太多时间查找,便可以找到心仪的资源,从而提高该用户的满意度。
2.3.2 人工智能技术中NLP 领域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中NLP 领域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该技术完成了意图识别、自然语义分析及自主学习等领域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了人工来提供即时服务成为可能,具体实现过程是工作人员先提前准备好群众较为关心的问题及答案,如相关政策法规的资讯、资料的查找及活动报名等制作成训练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导入NLP 智慧模型中进行训练,经过多次模型调参及语料优化后便可以发布API 接口提供服务[8]。具体运用场景如下,群众向智能机器人发起询问,机器人调用API 接口对群众的问题进行意图识别及语义分析,从而判断该问题是否有储备的答案,如果有便即时返回答案,如果没有则加入模型训练材料,待工作人员补充相关信息后继续训练模型,从而完成模型的持续升级,当下一次用户提问该类问题便可以完成解答,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实现24 小时不间断值班,从而提供全天候的贴心服务,大幅度提高群众满意度。
2.3.3 知识图谱的运用
该技术可以实现线上资源的串联,将每个资源的父资源、子资源、兄弟资源都关联起来,只要访问其中一个资源便可以获取全部相关资源,从而实现用户行为的引导。例如:用户搜索文化馆今年读书日活动信息,搜索结果栏除了展示今年读书日活动信息,还可以在下面新增猜你喜欢栏目,将该活动相似的兄弟活动(读书讲座、读书分享会以相关的活动文件等) 也进行展示,从而主动引导用户浏览其他资源,激发探索欲望[9]。
通过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文化馆具备线上提供群众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当群众访问网站时不但能够轻松获取目的资源,并能够在系统智能引导下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在有疑问时还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进行解惑,从而让文化馆实现全天候的智能服务。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馆从业务场景的线上重构、智慧场馆的线下助力及智慧服务的个性体验等方向入手,科学充分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知识图谱、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上述业务场景深入研究、重点发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用户角度出发,针对用户的痛点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便可以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加快文化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化馆数字化转型工作,最终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成为弄潮儿,从而更好地开展群众艺术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