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端芬方言词汇看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语言互动

2022-12-07梅淑青亢怡何雅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乡粤语华侨

梅淑青,亢怡,何雅棋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

1 端芬方言“半唐番”背景关系

1.1 端芬方言“半唐番”产生历史背景

端芬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濒临南海,海岸线长,港口众多,而且内河可以联通大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端芬民众顺利出洋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带动更多的端芬民众出洋谋生。端芬海口埠被人们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位于南粤古驿道上。对于很多海外华侨的家庭来说,端芬海口埠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为大多数外海华侨最早是从端芬海口埠走向世界的,可以说端芬海口埠是台山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港”,海口埠成为端芬民众出洋到各国谋生极好的平台。

端芬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众多端芬民众开始出洋到各国谋生,根据《台山县华侨志》记载,台山最早出洋的华侨都是来自端芬,如梅耀置、曹亚志、梅光达、梅东星等人。据清光绪年间知县李平书在其所著《宁阳存牍》记载,“宁邑地本瘠苦,风俗俭朴。同治(1862—1874)以来,出洋日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我们可以得知,受到1848年“淘金热”的影响而出洋谋生的第一批海外华侨已经赚到他们人生中的“一桶金”,又深受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影响,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乡置田买地,安稳度过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意味着一场“语言革命”将要开始。海外华侨出洋后主要是在美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家谋生,这些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进行语言交流,海外华侨需要在这些国家生存下来,因而也得学习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中的外来语。海外华侨带着他们赚回来的“一桶金”返乡后,在与家乡人交流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地说出这些习得的外来语,乡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也开始竞相模仿海外华侨所说的外来语,如“商店”叫作“士多”,就这样外来语渐渐融入端芬方言之中,“半唐番”端芬方言从此开始形成与发展起来。

1.2 端芬方言与“半唐番”的关系

“端芬方言”指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辖县内的、目前被学术界划归粤语四邑方言片中隶属台山话的汉语方言,简称端芬话。“端芬话是台山方言的代表方言,再细致划分可归属到台山话中的西南片,通行地区包括端芬、广海、南湾、隆文、沙栏、横山、北陡、汶村、海宴、海侨及那扶、深井12 个镇级单位,端芬话的发音和粤语的区别比其他台山话更加大[1]”。端芬方言现主要分布在台山市端芬镇下辖的17 个村委会,其中以海阳、山底等村委会和塘头村委会大同市场最为典型,墩寨村委会的部分村落讲信宜百话或客家话,寻皇村委会、大隆洞林场讲信宜话。

端芬方言属于粤语四邑方言片,是四邑话的代表语言,也是四邑粤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半唐番”本意是指混血儿,“番”指的是西方人,“半唐番”是特指西方人与中国人生下来的孩子。出洋谋生的海外华侨将西方的外来语融入端芬方言之中,他们把中西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新的语言体系——“半唐番”。“半唐番”并不是随意地将端芬方言与外来语拼接组合起来,而是经过一系列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大街小巷端芬民众所使用的俗语。“半唐番”是在端芬方言语系规律的基础上,与外来语有机的结合、同化,组成独特的词汇和短语,再经过乡人之间的互相传播,逐渐成为端芬民众的口头俗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端芬民众,给端芬留下深厚宝贵的侨乡语言文化积累。

2 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

2.1 端芬方言词汇的特点分析

经过田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可知端芬方言中单音节词仍留存较多。“单纯词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从音节角度看,单纯词又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3 种。”[2]在现代汉语里已转变为双音节的词汇,表现为加后缀“子”的加缀式合成词及复合式合成词,在端芬方言词汇中仍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共有74 条,占单音节词目表总数的45.30%。常用的词汇如“星、沙、藕、蟹”等,都是用单音节词表示一个完整的词语意思。由此可知,端芬方言的单纯词中仍保留将近半数的单音节词语,这一特点有别于现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逐渐双音节化的趋势。而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端芬方言词汇中单音节词远比普通话多,体现了端芬方言词汇对古汉语词汇特点的继承。

2.2 端芬方言词汇与粤语、普通话词汇的差异:“同义形有别”

詹伯慧在归纳方言词汇差异的类型时提出“同形义有别”和“同义形有别”两个概念,其中后一类他进一步概括为“词义相同、构词词素颠倒或词素部分不同”和“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端芬方言与粤语、普通话“同义形有别”的词语181 条,从《端芬方言与粤语、普通话“同义形有别”词语例表》可以统计出端芬方言构词词素与粤语词素完全相同、词序一致的词语有144 条,这144 条相同词语与普通话词语“词义相同,部分词素相同或词形完全不同”。

通过“算术统计法”得出端芬方言与粤语、普通话之间的词汇接近率,即将端芬方言词汇、粤语词、普通话词汇用加减法进行统计相同数量和不同数量,再以占总数的百分比得出接近率,百分比越高,词汇间的接近率越高。在181 条词条中,端芬方言词语与粤语词相同的有144 条,占例表总数的79.50%;端芬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相同的有3 条,分别是“72 土 豆、77 芫 荽、165 起 床”,占 例 表 总 数 的1.65%。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端芬方言中大量常用词汇与粤语词汇完全相同而异于普通话,端芬方言词汇与粤语词表达接近率较高,这一数据印证了端芬方言是属于粤语方言的一个分支。

2.3 端芬方言“半唐番”词汇的综合考察

端芬的华侨出洋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最早可追溯到1786年。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西语言接触频繁,从而产生了一批中英夹杂、半唐半番的混合语言,学术界将这种语言现象称为“半唐番”。在《台山通略》的“方言略”部分提到,“有中、英文结合的‘异化语’是台山方言的四个特点之一。”[3]上述端芬方言“半唐番”词语就是现代汉语中常说的外来词,具体指在端芬方言基础上从英语中借来的词语。在语言分类上,这些词语可分成音译和音译兼意译两大类。

“音译是通过记录外语词的语音形式来借用词语。”如5 斩波(Jump ball )、6 扒士(pass)、7 爸士(pass)、8 嗷晒(Out side)、9 酒市(Deuce)、11 唛波(Mark ball)、12 浪术(Long should)、13 市担(Stamp)、16 呢都(多)(little)、19 土市(Toast)、21 梳化(sofa)、22匪士(face)、23 朱古力(Chocolate)、25 麦(Microphone)。“这些音译词中的每个字每个音节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各个字和各个音节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源自外语词的意义。”[4]由此可见,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音译词汇的构成是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语词,构成该词的两个音节同该词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音译兼意译”是指词汇中既包含外语词的语音形式,也有汉语的词、语素等成分。如1 老门公(Old man)、2 打波(Play ball)、3 骨波(Good ball)、4 打咏(Wing)、10 请晒(Change side)、14 蛋塔(tart)、15 懒刮(No grata)、17 眼碌碌(look)、18 左寸右寸(turn)、20 唛头(Mark)、24 领呔(tie)、26 车呔(Tyre)。这些音译兼意译的词是“音+义”“义+音”的形式,多用汉语的词、语素和外来语语音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语。端芬方言中“半唐番”音兼义的音译词,与前者单纯的音译词又有所区别,后者在同化过程中兼顾了外语词的语义。

综上所述,端芬方言词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构词上,端芬方言单纯词中仍保留近半数的单音节词汇,其中在现代汉语中已趋于双音节化的词语在端芬方言中仍是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体现了端芬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特点的继承;二是词源上,端芬方言中有大量常用词与粤语词汇完全相同而异于普通话,端芬方言词与粤语词接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由此可以印证端芬方言是粤语四邑方言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侨乡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下,端芬方言中出现了中英夹杂的“半唐番”语言,需要说明的是,“半唐番”这一现象不仅局限于端芬镇,也常见于五邑地区,因此“半唐番”也是端芬方言乃至四邑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

3 端芬方言“半唐番”词汇中的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

3.1 “半唐番”词汇影响下原乡民众生活的变化

广东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端芬华人、华侨众多,出洋历史悠久,最早出洋时间可追溯到1786年。端芬华侨长期在海外与其他民族杂居,出于交际需要和谋生需求习得英语,后回乡省亲与乡人沟通交流把习得的英语一并带回家乡,乡人争相仿学,对家乡端芬方言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以端芬方言为代表的台山话,是见证海外华侨与原乡社会变化的重要载体,而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也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见证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变。特点鲜明的端芬“半唐番”词汇,反映了端芬民众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灵活的学习能力和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折射出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在语言互动中出现的中西文化交流现象。

19世纪下半叶的台山地区对外交流和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尤其以海外华侨为主要对外交流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原乡民众的衣食住行。从衣着来说,过去原乡民众的衣服破洞时加个补丁就可以继续穿,甚至弟弟妹妹要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5]。而在海外华侨的影响下,着装不再单一,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服饰与现代服装相行,长衫与唐装、衬衫与连衣裙,成了城市与乡村服装的主流。由此可见,衣着的变化也见证着财富和审美在交流与影响中发生改变。从饮食上来说,原乡民众也逐渐学会了喝咖啡、抽雪茄、吃蛋挞等新的生活方式,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很直接地体现出这一点,例如,蛋挞英文“tart”被民众称为“蛋塔”,巧克力英文“Chocolate”被称为“朱古力”,吐司英文“Toast”被称为“土市”[6],这些词汇都是海外食物的引进,也为民众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居住环境上,随处可见“侨化”带来的影响,城镇规划布局、骑楼与碉楼建筑等能够最直观展现五邑华侨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作风,表现出大胆的文化创新与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智慧。原乡民众主要居住环境也从破旧的茅屋到砖结构的楼房,家庭里出现了沙发(沙发的英文是“sofa”,别称为“梳化”)等家具。在出行方面,摩托车、自行车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物质上的充盈,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转变,邮票成了人们交流来往的重要沟通方式,当时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间银信往来频繁,可以看出原乡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沟通方便,往来更加密切。衣食住行的改变带来了生活质量提高,从物质向着精神转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排球也成为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半唐番”词汇中表现最明显的是球类专业词汇,如“投篮”“防守”“进攻”“主攻手”“跳球”“发球”“传球”“平手”“换场”等,这些都是汲取外来文化而改变原乡民众日常活动方式的重要见证。

从简单的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到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表明台山民众的生活素质日益提高。台山正是因为与海外的沟通密切,所以与内陆城市相比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始终走在前列,目前也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排球之乡”,还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民众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3.2 “半唐番”词汇中显示出的中西语言互动

影响最深远的还是语言上的吸收与发展,五邑先侨通过与原众乡民之间的语言互动,为当地方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当地方言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端芬方言能够体现端芬地区的文化特色。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就是原乡民众主动学习创造的见证,他们对于外来语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带着接受、喜爱的态度,将外来语言和本土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词汇。其中一些是直接从英文单词演变过来的,例如,“stamp” 是邮票的意思,在端芬方言中念 “市担”;“face”是脸的意思,在端芬方言中念“匪士”;“sofa”是沙发的意思,在端芬方言中是“梳化”。还有一些英文词组也成了构成 “半唐番” 词汇重要的方式,如“Good ball”是好球的意思,在端芬方言中就是“骨波”;“Jump ball”是跳球的意思,端芬方言中念“斩波”;“Change side”是换场的意思,在端芬方言中是“请晒”。除此之外,还有将英文词汇与当地方言相融合的词汇,例如,“tie”是领带的意思,经过融合后念为“领呔”;“Tyre”是轮胎的意思,经过融合后念为“车呔”;“look”是看的意思后被称为“眼碌碌”[7]。这些被吸收进本土语言中的词汇,既能够表达英文原意中的意思,还保留了基本的英语语音,和当地的语言经过融合组成了新的词汇,形象而生动,表现出了端芬原乡民众优秀的创造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半唐番”词汇的形成发生在社会互动当中,海外华侨与原乡民众的互动交际形成并塑造了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互动,中西方的语言互动以特定的语言组织也塑造了社会互动。自然真实的端芬方言下更容易揭示文化交流的真实面貌,端芬原乡民众通过模仿、创造来表达新接触的事物含义并在学习交流中完成互动功能。华侨作为影响原乡民众语言方式的重要传播者,在语言的互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山华侨大多数侨居美国和加拿大,在海外打工与其他民族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英语,这批华侨返回家乡后经常会把自己学会的英语语句说给乡民听,还会积极主动地向乡民介绍外来文化,具体表现在运用英文的词汇表达、讲述经历的有趣的故事,以及介绍新鲜事物等。原乡民众面对华侨带来的语言新面貌也并没有退缩、害怕或是抵抗,尤其是以家乡的年轻人为主,说话时夹杂几句英语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潮流,所以端芬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外来语言进行吸纳、学习,从而形成了具有异域特点“半唐番”词汇,“半唐番”词汇也成了端芬方言中能够体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载体。

端芬方言中的“半唐番”词汇以其多种组合方式融入于原乡民众的生活当中,也渗透到了侨乡的各个阶层,历经百年,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因此,端芬方言“半唐番”词汇,是侨乡文化中少有的“活化石”,也是留存至今最为珍贵的侨乡文化印记。

3.3 “半唐番”词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渗透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产物的象征。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像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有着深刻的内涵。“半唐番”词汇就是中西语言融合发展的最好证明,它反映了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半唐番”词汇是构成端芬方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词汇也“常常是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端芬原乡民众的文化心理[8]。

“半唐番” 词汇成了端芬方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端芬方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同语言所显示的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的外在动力。当人们接受外来语言时,语音的融合首先表现在词汇当中,其次是词汇的含义的变化,词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会因文化背景的特殊而有所表达。“半唐番”词汇的出现是一个民族长期融合和传承的结果。中西文化的渗透首先表现在方言词汇的语音语调与英文发音类似,词义也与英文词义等值,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大部分相似[9],例如,端芬方言的“半唐番”词汇如表1所示,球类运动所代表的词汇出现,是原乡民众了解国外球类运动规则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象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也能够表现出民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其次中西文化的渗透表现在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原乡民众开始移居海外,青少年也开始出现系统的学习英语的行为,英语的学习更加拉近了侨乡与世界的距离,成为“侨乡”不同于中国内陆传统乡村的原因。在文化相互渗透的阶段,海外的文化渗入不同于政治意识的渗透,它更多的体现于交流物质的价值以及交流精神的价值当中。侨乡在发展过程中“半唐番”词汇的出现,正是海外华侨带来的海外文化与原乡民众之间形成的一种价值共识,是语言的融合,也是文化与价值的融合,也使得侨乡成了中外文化融合的典型特征,有积极的代表性意义[10]。

不同的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反映是不同的,而端芬的原乡民众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乐于接受和学习,这与端芬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及众多海外华侨是分不开的,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短文原乡民众的心理和价值观取向[11],“半唐番”词汇是端芬原乡民众长期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流传至今,留下了特殊被赋予的文化因素,更少不了一代代民众的传承和应用,直到现在,“半唐番”词汇内容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依旧可以共享。

文化的交流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时代、某一地区,而正是因为文化间的共性及交流间的互补性,才会使语言词汇表现得更鲜活,富有地域特色,推动了整个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原乡粤语华侨
在湾区时代下粤语的传承与保护
我的华侨老师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原乡组诗
原乡诗二首
原乡(组诗)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