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2-12-07吴玲霞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立德劳动育人

吴玲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其关键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教育部〔2020〕4号文件要求,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同时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2]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更具有综合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应坚持落实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3]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在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建设,以进一步彰显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与教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不仅促进社会生产,更是促进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实施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德、智、体的意义,更要彰显其独特价值,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劳动技能与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体现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教育学生的劳动思想,锻炼学生劳动技能与实践,引导学生崇尚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劳动价值观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融入,关系到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性。因此,高校应针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与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凸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更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劳动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发展大学生德智体美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校应切实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快乐,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悟劳动之美,弘扬劳动精神,达到以劳树德。同时,高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使思维得以开拓,进一步丰富学识,激发其创造力,从而达到以劳增智的效果,推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变革、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教育在强健大学生体魄、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地方教育发展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劳动教育将成为应用型高校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与根本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个人的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4]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并非简单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会调动人的综合能力,赋予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效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劳动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陶冶,是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劳动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智力成长,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得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工作等多部门,而各职能部门在实践中缺少有效衔接,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加之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动力。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科学的课程体系、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保障。目前,高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模糊,目标不明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较为零碎,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在授课中多为零碎的和不成体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劳动教育方法,课程融合度不够,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入度不够。

(二)劳动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撑。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授课中多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与网络宣传的形式进行,空泛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能动性。[5]部分高校在专业实践中虽融入了劳动实践,但又缺乏统一的考评机制以及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所以无法将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融入考核范围,考评机制的缺乏从而降低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劳动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将降低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导致劳动教育的片面性。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形式单一

劳动教育是实践德育理论的重要途径,其实施应与专业理论课程深度融合。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落实过程中,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劳动理论单一、片面,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虽然部分实践课程与实习具有劳动的属性,但是在专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局限于单一理论的教育,并未将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动精神与实践课程有效融合,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劳动教育的实施虽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但各高校在推进落实过程中,由于劳动教育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不统一,劳动教育寓于专业课学习的程度较低,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够,导致部分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其与专业教育课程协同育人的功效未充分发挥。

(四)劳动教育师资薄弱,条件保障体系不健全

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大多高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多以辅导员或团委老师兼任,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无法保障。同时,高校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不仅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而且相应的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等物质保障也不足,在课时分配上仅满足教育部不少于32课时的最低要求,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列为选修课程,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无法全员覆盖。

四、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在系统性、协同性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应结合实际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多元主体、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形成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积极落实劳动教育课程。

(一)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故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基于此目标,落实教育理念,由教书向育人转变,从能力的培养向素养转变,而不能仅局限于学科或课程视角。[6]高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明确劳动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劳动知识的培养,完善劳动知识学科体系,践行“以劳育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具备劳动技术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由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以劳动价值为评价首位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内容

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基准的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胜任能力。搭建劳动教育实施的平台与载体,加强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结合高校自身特征与学生发展特点,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打造校园特色品牌。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辟劳动育人示范岗。如在“文明宿舍”评比、校园管理、清洁卫生等方面打造“身边劳模”“青年劳动之声”“校园劳动日”等活动品牌,使学生亲历感受劳动楷模的示范效应,加深对劳动内涵的理解。同时,借助第二课堂育人手段,将课程劳育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活动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重在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劳动教育的重点是通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劳动教育是实践,两者应相互补充,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以不同形式深入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主题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结合长征精神、工匠精神、红船精神等共同开展,磨炼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主动挖掘身边优秀典型事例,分享和传承劳动精神。在专业实践的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阶段,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亲身体会工作环境与工作强度,使学生意识到在积极的劳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劳动教育课程落实的重要保障。只有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在劳动教育的教学中探索更加创新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所以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推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专任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培养全员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从激励、交流和共享等方面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和增强劳动育人能力。完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应坚持“内培外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强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认知,定期以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研讨与交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的方法与模式,及时分享与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建立劳动课特聘制度,聘请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担任劳动课指导老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师资队伍。逐步完善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劳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敬业精神、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励并督促教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新路径,将考评结果运用在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

(五)健全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完成需要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为基础。[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8]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育人手段,应牢牢突出其育人的教育属性,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明晰评价内容和考核项目,确保考核有效性。

劳动教育的考核应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考核,运用双向综合考评形式,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的考核融入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要增加劳动教育的占比;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劳动实践中的表现,针对学生的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等倾向进行考核,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评价。 同时,为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质量,高校校院两级应对教师的劳动价值观与教师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多元的完善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立德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