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引领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2-12-07梁敏仪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技工就业指导工匠

梁敏仪

(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85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要求和新发展。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概念,随后被上海的相关高校探索发展。[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更进一步来看,国内正掀起一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课堂”的热潮,促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路径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一贯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的技工院校,到底如何才能切实做好“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工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命题。本文拟从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家国情怀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

广大技工院校一直推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基层人才。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技工院校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传授上,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2]这是因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倾向于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富有开拓创新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一)爱国精神与就业指导

爱国元素应是就业指导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教学资料涉及爱国教育是缺失的,即缺乏情怀教育。鉴于此,技工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通过讲授、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明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离不开国家的深刻道理。当然,除了在课堂上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任课老师还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任务,即让学生通过搜索自己喜爱的科学家、企业家等著名人物,深入了解这些名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具体事迹,让学生自己从细节处感悟名人的魅力。同时,还应安排学生们回归课堂上以分组的形式来讨论和展示课后自学的心得体会,起到巩固和升华其“劳动成果”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此国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在技工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上,2021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创业创新培训师资培养,推动技工院校创业创新培训。鼓励各地支持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载体。那么,技工院校必须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上,不能仅仅停留在面试技能、简历制作等原有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介绍国家、地方甚至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学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积极融入创新创业的行业之中。[3]一方面,要立足传统行业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比如,为汽车维修、中式烹饪、美容化妆等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和平台。有条件、有资源的技工学校,有必要由就业指导教育领域的资深教师牵头(专业教师配合和协调)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该工作室的作用在于让思维活跃、成绩优异且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同学了解更多创新创业方面的资讯,同时该工作室可以起到联系校外创业孵化器、优秀创业者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立足新行业、新业态向学生讲授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职业。2021年人社部会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二手车经纪人、职业培训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等18个新职业,那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深入介绍这些新职业,有利于他们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于其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必然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工匠精神与就业指导课程使命

工匠精神为就业指导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就业指导的教学理念并非仅为“上岗就业”而施教,而是让学生们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学生们具备敬业、专注、创新的精神和态度,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未来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发光发亮”,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一)工匠精神在课堂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观看短视频、师生互动等方式去感受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就技工院校而言,学校可以跟踪往届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对于那些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的校友,可以将其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作为课堂上生动案例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以“身边人”工匠精神的呈现,将会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和示范效应。就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课后分组制作完成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短片,并且要求在课堂上由小组长做一个3—5分钟的简短报告,以此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把新闻报道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模范作为展示对象,让学生们再次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和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工匠精神在实践

工匠精神在实践中方能得到真正领悟。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考评应该安排在学生实习之后。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真正到过实习岗位从事一线工作及接受岗位培训,那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项重要考评工作应该安排在学生实习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一篇结合实习岗位工作谈工匠精神的论文或心得,这一环节的表现不仅与就业指导课程最终成绩直接挂钩,而且也应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参考。其次,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地方工匠库”的建立,时常邀请地方知名企业的技师过来传经送宝,一方面能够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出学生就业的更广阔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业内人士“现身说教”的做法,能使学生们更明确自己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怎样去做才能做得更好”,以达到强化工匠精神传递和教化的目的。再次,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师徒制”。一般来说,技工院校与地方的中小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等方面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方面,可以让资历丰富、技能高超的师傅带徒弟(将毕业的学生)实习上岗。在学校方面,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配合企业扎实推进和巩固“师徒制”的系列工作。考虑到这种培养方式通常是采取“一对一”方式来开展,那么,学校应该遴选优等生参与其中。更具体来说,由于学校教育只是制度化学习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而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则主要在社会工作中完成。[4]由此而论,具有一定程度社会化的“师徒制”无疑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他们更容易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因为,通过层层遴选进入“师徒制”队列之中的优等生,一方面可以将其在学校中习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从“师傅”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他们在未来从事生产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用的工作经验。

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行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职业道德应是“思政”元素融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关键点。技工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必将有益于其在未来岗位上的发展。[5]因此,有必要基于职业道德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

(一)职业礼仪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众所周知,我国是礼仪之邦,那么有必要夯实技工就业指导教育的礼仪基础。一般而言,涉及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穿着打扮须知、礼仪禁忌等内容,让学生们在未来的职场上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可以采取集体观看礼仪教育视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人际关系中待人接物知识和技巧的模块设计,同时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法来开展教学工作[6],具体来说,在课前学生做好自由分组工作,在课中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如面试)进行情景模拟,从穿着、谈吐、眼神交流等方面亲身感受这一主题活动该有的礼仪。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参与人应从活动细节、个人表现等方面作一个简单小结,最后,由任课老师评价整个情景模拟过程。另外,在职业礼仪的拓展活动方面,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职业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情境设计大赛等,在比赛中让参赛人真切感受礼仪的魅力及运用礼仪的方法和技巧,而对于非参赛的学生而言,可以在旁观时得到礼仪知识的熏陶,最终实现职业礼仪风气弥漫于校园的目的。

(二)职业法律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内容,在这一模块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设计在教学材料之中。通过以上法律法规的学习,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去和企业相关负责人打交道,要求停止侵权行为,若有必要还应提出赔偿诉求,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如果自身存在违反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的行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有条件、有资源的技工院校有必要邀请地方律师和法律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或普法报告,让“法律法规”深入学生的心中。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参加校园比赛或社会调研时,能以“职业法律”为主题准备参赛或开展调研工作,当然,任课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这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应该相应调高以作激励。

(三)职业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同样地,职业道德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懂得基本的职业规范和准则、职业法律的基础上,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一种自律意识和自觉精神,逐步塑造出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对应的习惯。由此而论,职业道德要以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支撑。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起码要体现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沟通。1996年《德洛尔报告》指出,由于正规教育过度强调某类知识的学习,而损害了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其他知识,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四大支柱形成的知识体系,而这知识体系却反映出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显然,沟通能力与以上的四大支柱知识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沟通能力应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在学生时代,如果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快地了解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等重要事项,从而有利于其快速地适应岗位的工作需求。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计划意识、计划习惯的培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里应该要讲授一系列与“计划”相关的原则、分类、内容等,要求学生每周做出下一周的计划,每月做出下一月的计划,每季度做出下一季度的计划,甚至要求做出年度计划或更长期的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有关计划制订的相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好监督工作和落实工作(如定期上交计划,不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计划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总而言之,通过沟通、计划等知识的传授及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便其能在日后的岗位上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和矛盾,快速成为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促使“教育革新”成为迫切需要着手进行的事情。[8]当前,我国的“课程思政”工作在教育界正处于起步阶段,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并引领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落实,属于教育革新的范畴,积极推进该项研究必将有利于技工学生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加速新型优秀技工人才的培育。

(一)“课程思政”引领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我职业决策能力的自我认知、自我觉察,是指学生对实现求职探索、进行职业决策等相关能力的主观感受。[9]杨晓丽的研究发现,自我认知和环境的认知、求职的信心和意志力、职业规划的意识等因素都会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0]那么,就学校立场而言,如何才能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呢?以“课程思政”引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无疑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正确道路。这是因为坚持“思政元素”融资就业指导课程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对自身就业条件以及外部就业环境有更为客观的认知。同时,由于 “思政元素”融入技工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提升技工学生的思想高度和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求职信心和职业规划意识。除此之外,“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之后,由于加入了诸多“创业就业失败而不气馁”直至成功的活生生实例,所以对于学生树立起创业信心和就业信心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课程思政”引领就业指导有利于培育新型优秀技工人才

在“课程思政”此起彼伏的浪潮之下,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就业”而指导的低层次认识,而应上升到“家国情怀”的新高度,这是新时代要求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注重“品德”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使命在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工匠精神、在实习岗位上领悟工匠精神之魅力,这是新经济时代渴求技工院校人才具有更高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此外,职业礼仪、职业法律和职业习惯是职业道德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大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程在职业道德内容上的设计。

猜你喜欢

技工就业指导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从技工到英雄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