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2-12-07潘鑫淼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思政

潘鑫淼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网络在当今时代已屡见不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的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9.89亿。[1]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成长,在便捷快速的信息时代中生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几乎每一位同学都遨游在虚拟网络的世界里。而此时网络道德一词应运而生,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产物,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发生的,调节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但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网络道德失范为首要表现。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储备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完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一定的践行路径,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意义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朝着更加主流健康方向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内涵

(一)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内涵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思政教育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优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呈现出不息的生机活力。高校思政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德育基石,用进步的思想理念、符合公序良俗的伦理道德、正确坚定的政治规范,通过一系列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来培养高校大学生,以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个体竞争能力。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供需”主体的变化、“00后”进入高校校园、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等,这种种事实都告诉我们,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亟须转型,急需转变一成不变的套路与模式。

(二)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特征

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其中网络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迫切性与可行性等时代特征。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披着一层“隐形的马甲”,人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面对诸多网络平台的涌现,网民有自主选择注册使用的权利;面对大数据个性化的完善,网民有自主定制个性化需求的权利。除了被动接受以外,网民还可以自主发声,让更多人看到读到自己的思想世界。与此同时,与传统媒介相较,网络世界则更为丰富多彩且飞速传播。俗话说“福之祸所倚”,虽然网络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加速了人们交流联系,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在带来一定福祉的同时,也容易将人类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必要的,呈现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并且是可行的。我们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能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三)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3]在我国发展的百年关键点,网络思想道德滑坡是要不得的,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呈现出其必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4]网络时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否认,其也产生了一些糟粕。如果大学生每天都在吸收这些毫无营养的信息,其未来发展可想而知。部分“网红”明星的奉献与其收入不对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人人都想要通过网络走红,那基础设施工作、高新技术工作、教书育人等工作由何人来做?现如今,国家层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重视起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保护大家的同时对网络不文明行为重拳出击。此时,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更应该扛起网络道德教育的大旗,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困境

(一)部分教学的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

当前高校中有关网络道德的教学内容还较为陈旧,与我们当前现实脱节,未能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传统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讲解网络文明公约,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使用网络的习惯,尽可能地克服因迷恋网络游戏而无节制上网、空谈口号的不良习惯。但这些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且内容长期不变,还仅仅停留在戒网瘾、自我保护,以及传统道德宣传的层面。殊不知,目前网络发展之迅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多种多样,如网络暴力、炮制网络谣言等。但是当前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教会大学生如何去辨别网络信息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有提升至“行”的层面,更有甚者,自认为高人一等,随意点评,殊不知其信口开河会给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二)部分教育主客体认知与行为脱节

众所周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人的存在分为两大类,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上,两者均存在某些认知与行为脱节现象。首先,部分教师的认知与行为脱节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教师在进行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学设计时,有心创造一些新颖模式,例如情景演绎或紧跟时代热点,但最后会因为授课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过多等原因而取消这些较为“浪费时间”的方式,仍然采取灌输方法。其次,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接受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部分同学每天把网络道德挂在嘴边,但是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也只停留在学校会举办一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活动。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于这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若无学分加成,也并不想参与其中。当代大学生心智成熟较早,崇尚特立独行,在产生一些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后,有时候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错觉,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这种种缘由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关于网络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最后,部分高校思政课堂是大班授课,一班有一二百名学生,对于学生,教育主体无法真正掌握每个人的真实情况,流水化形式化教学最终导致认知与行为脱节也实属无奈。

(三)部分教育环境的设想与实际脱节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速度,高校大学生对于碎片高效速度的需求提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的大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变,态度更为进取。对于高校来说,本来设想营造一种大家相互学习,学有所长的教育环境,每个人积极进取,在网络道德方面有所助益,而现实却慢慢变成“内耗”,甚至有些同学产生自杀或猝死等问题,再次引发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就是对教育环境设想与实际脱节,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生理心理因素。其次,就是大学生对于休闲生活的追求与社会竞争强度加大之间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也导致了教育环境的设想与实际脱节。大学生群体一方面想要过向往的生活,享受独处的快乐;另一方面需要别人的赞同、精神上的慰藉,被迫合群融入,具有较为强烈的人际交往诉求,如何利用好思政课堂去引领大学生前进,缓和网络道德矛盾冲突,是需要思考回答的问题。

三、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践行路径

(一)关注学生主体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需”

学生个体间存在不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疑问困惑有所差别,有具体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发展的动力。高校思政课堂重视大学生关于网络道德教育层面的需求,给予大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避免大学生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传统高校思政课堂以灌输的手段开展教育,其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专业知识较为晦涩难懂。随着“00后”进入高校校园并逐步成为大学生主体组成部分,其个性化需求即兴趣爱好切合需求呈现在大众面前,思政课堂需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高校学生对课堂的趣味性、综合性、前沿性需求。课堂应从原始灌输型课堂向趣味性课堂、主体性课堂转变。老师把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例子,妙语连珠,金句不断,使学生在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又可以笑声不停。除此之外,各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着眼于立德树人,坚持“真学、真信、真教、真做”,教师须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做好时代新人的青春引路人。从学生主体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需”出发,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新时代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促使学生主体转向网络道德教育的“供”

“学生”一词就点明了需求主体的任务与责任,先学而后生,不仅要充分领会老师的知识和智慧,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升华,有所提高。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促使学生主体向网络道德教育的“供”转变的有“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等模式。其中,“翻转课堂”是目前中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一种新型尝试。翻转课堂重点在“转”,而不是“翻”,更多强调转变。但“翻转课堂”在引入我国后,呈现出“水土不服”的态势,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波动。本想让教育“开花结果”“枝繁叶茂”,没有想到直接搬用或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造成了“拔苗助长”“偃旗息鼓”的状态。“第二课堂”也是把学生作为主角,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极大地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真正地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展示,但部分同学又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系统知识的武装,“无入怎可出”的状态,或者羞于展示、不敢展示。这种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与冲突,就要求老师要把握好转向的度,既不要做一言堂,也不要本末倒置,而是要以知识为主体,把被动与主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网络道德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需要去斟酌的问题。

(三)加强环境氛围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建”

现如今,面对外来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形势,网络道德思政课教育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传播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其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气氛,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会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要善于运用鲜活生动的、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出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通过环境氛围的轻松性、吸引性和感染性,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影响。使得大学生愿意听、愿意看“正能量”的网络道德文化,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除了所提到的现实环境以外,网络道德教育还强调多使用网络技术平台,增强高校网络环境建设,设立官方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以及特色网站等,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互动的平台,并及时发现不当言论,加以引导改正,使其往网络道德的方向前进,共同抵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持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5]把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道德观。道长且艰,我们要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性格特点变化而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思政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