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提升路径探讨

2022-12-07孟召双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意识思政

孟召双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让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青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这让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不断凸显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时代性议题,因为这直接关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1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之后,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性,并且政治意识始终排在首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的有生力量,政治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意识的发展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是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其根本要求和显著的政治优势。列宁极为重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是在《怎么办》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政治建设一直是党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更多是采用“党的立场”“党的纪律”“政治的立场”等话语来表明党对“政治意识”的要求。1926年,“政治意识”一词首次在《我们今后怎样工作》中出现,不过,党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对象不是指党内成员,而是指群众。1928 年底,“政治意识”一词才针对党内同志正式使用。[1]从党的十六大起,“政治意识”这一词语开始大量出现在党的文件中,虽然常与“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这些词语等相提并论,但“政治意识”始终位居首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意识问题,反复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意识开展研究,很多人开展研究的基础以杨海蛟的解释为依据: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应,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习俗和政治价值的复合存在形式。[2]对于个人来讲,政治意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存在的政治认知而形成的内在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感,表现在行为中即为对政治制度、路线政策方针等的态度、认可与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每一代青年人都承担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青年政治意识是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而且以研究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为主。所谓大学生政治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观察、认知和判断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等问题时所生成的一种主观性的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的综合表现或存在形式。[3]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可从政治的认知、认同、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定义与考量。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广泛,知识面比较广,这是新时代青年的优势。不过,对于正处在思维活跃、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成型阶段的他们来讲,更加容易受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有丰富多彩的课业生活,用在关心时事政治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普遍缺少对网络信息权威性的了解。[4]碎片化网络阅读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很多时候可能无法深入探究某一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层面上片面理解。正因如此,大学生是富有青春朝气的一群人,但也是容易被鼓动的一群人。作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判别力如何是高校育人成效的直接呈现。有学者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发现,相较非党员学生而言,大学生党员更具有政治信任感,也更倾向性选择合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然而,大学生党员在政治认知方面并未优于非党员学生。[5]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因此,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培养,是高校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增强政治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根基。作为一个党员人数众多的百年大党,管党治党永远不能松懈,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才能够掌舵好中国这艘巨轮。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的青春力量,毕业后他们很多人都将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他们的政治意识如何将与全面从严治党长期成效直接相关。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判断力不强等问题,例如盲目跟风发布一些不实言论、过激言论等。因此,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国家的发展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他们怎么样,国家的发展前景就会怎么样。新时代青年人的人生轨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美重合,他们将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影响到社会民生的情况下,政治意识不强的人就会出现动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生力量,大学生党员能够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成为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批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坚定这样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培养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高校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须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关注到学生这一主体,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特点,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构建在“三全育人”框架下,充分发挥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根据对政治意识内涵的分解,可从认知、认同、情感、行为四个层面出发,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提升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政治意识的基础是政治认知,政治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政治行为,政治情感是一个人政治意识的内在展现,可让人不自觉体现在政治行为上。让学生党员具备深厚和稳定的政治情感,是政治意识工作的终极目标。而提升政治认知,是政治意识培养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全方位教育,提升政治认知

1. 做好内容结合与形式创新,发挥主课堂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国情、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政治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时效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以传统化灌输式教育为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得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大打折扣。大学生政治意识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政治意识的价值认同、情感接受等因素。[6]如果单纯依靠机械式的灌输与教育,很难让青年对政治意识的内化吸收和外化践行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思政课需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思政课老师需做好课本与时事的结合工作,尤其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能够给出一个客观的解释与回应,引导学生理智、全面看待各种问题。在方式方法上,思政课老师要增强与学生互动交流能力,在课堂上以合理的方式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同时也可知其所思所想,更有针对性讲解;同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可在课堂上适当播放。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各门课都要注重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可由系主任或者教师党支部牵头,专题讨论并细化相关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2. 用好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引导主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要构建完善的网络育人体系,积极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掌握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价值,依托新媒体阵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全面创新。现在,年轻学子在哔哩哔哩网站、抖音、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些新媒体都具有实时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高校需及时关注相关动态,注意网络舆论引导。高校新闻宣传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关注点与偏爱点,将学生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好,采取学生接受度高的形式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传播主流价值观。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学名师入驻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平台,让思政工作延续到课下。依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学习平台,系统化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

3. 抓实党支部各项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作为最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具有直接责任,党员政治意识培养是党支部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不断增强党支部的育人功能,基层党委要加强对党支部的指导与监督,党支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形成良性工作氛围。从党支部工作的规范性、组织生活的有效性等工作目标作为出发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从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方面制定《学院党支部工作指引》《学院党员考核细则》,做好制度保障,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党支部要注重加强和细化对党员的日常管理,按照《学院党员考核细则》做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情况的记录。党支部应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多与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育人工作相结合,让党员教育落到行动上,以行动进一步提升政治意识,让政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支部应严肃和规范民主生活会,结合日常考核,让党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找准问题所在,不断督促党员政治意识的自我提升。

目前,基层党支部存在理论学习内容单薄、形式单一等问题,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理论学习的成效大打折扣。高校基层党委应加强对党支部工作指导和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让党支部充分发挥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作用,用心设计每一次的理论学习,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理论学习模式。例如,可采用“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车轮式学习”让党员轮流作为领学者或者主发言人,提升党员学习的投入度与参与度;采取“沉浸式学习”,到红色教育基地等地方对党员进行现场教学等。同时,理论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党支部要严抓理论学习,做到扎扎实实开展、原原本本学习。

4. 注重社会实践,让行动促进认知

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不断内化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需要从外部理论吸收与理解到内在认知与认同再到行为表现形成一个复杂、科学、综合的系统工程。提升政治意识的第一步是外部理论灌输,而内在觉醒认知则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到乡村、企业等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让他们直观感触社会的良机,通过现实学、亲身做等方式唤醒内在觉醒认知。高校需利用好这个机会,多方面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不能让实践仅仅停留在网络搜索,更不能只注重一份书面总结的提交。校院两级可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提供等让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社会,发挥其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在实际调研与实践服务中理智客观了解国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纵向看待国家的发展,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因此,校院两级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力和组织力,让实践内容和形式丰富化、具体化,注重实践成效,形成沉浸式学习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出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

(二)注重引导与约束,严肃政治行为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实时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党员因其自身特殊性,对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容易出现从众跟风等现象。高校应积极入驻各多媒体平台,及时关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时间给予反馈与引导,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判断力。对出现不当言论、过激思想的同学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仍需对自己的各种言行进行负责,引导他们学会深入思考与辨别是非,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所误导。另外,高校要注重政治行为的塑造,让大学生党员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政治选举等工作中,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被选举权、提交议题等权利,在各项工作的参与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无形中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养政治情感

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高校应发挥好校园文化的集体优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做到“润物细无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要发挥好自身学术资源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氛围营造浓厚,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系列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能够对百年党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触,增强“四个自信”。

(四)关注利益诉求,加强政治认同

思想的基础是利益,它是道德、精神、观念相对应的客观实在。任何一种思想的生成都是从既定的利益出发,其价值归属也是为一定的利益服务。[6]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的代表,他们也具备青年人普遍的特质。他们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对教育、就业等与自身需求息息相关的事情非常关注。如果他们面临着就业不顺、薪资过低等现实问题,就很容易对政治意识产生冲击。高校和社会能否关注到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政治制度等的认同程度。因此,高校要畅通青年表达心声的渠道,听取他们的建议与诉求,帮助他们提升就业力与提供就业机会,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能够真正实现政治认同。

四、结语

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高校工作者要走近大学生党员,关心他们所关注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思考角度和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找准思政工作的切入点,让思政工作更加精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党员能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才能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育人意识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