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困难症的终极解药

2022-12-06陈海贤

青年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志向博士内心

陈海贤

我们会在人生的转折期遭遇长久的纠结,很难做出选择。比如,该继续学业还是放弃?该继续这份工作还是辞职?该继续这段关系还是分手?这些纠结常会令我们痛苦。那么,究竟该如何做选择呢?一个重要原则是,想清楚我们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通常,我们做选择时,会比较每一个选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估量做出这个选择之后所能获得的收益。这是一种依赖于经济学模式的选择方法。

曾有个读者告诉我,她原来在小城市创业,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就想是该到杭州进一步创业,还是继续在小城市工作呢?她在杭州读的大学,有很多朋友,自己也很向往大城市, 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她又担心大城市的压力和房价。如果选择待在小城市,她又会很不甘心。

起初,她运用了上述的经济学选择方法,全盘考虑了两个选择的各种利弊得失,然后把好处和坏处做加减,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好像只要将自己的已知信息,直观地进行计算就好了。但一番计算后,她很无奈地告诉我,她还是无法做出选择,因为一来她对两个城市、該行业创业所了解的信息不够,二来更重要的是,她没有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在做选择时,往往会下意识地避开心理选择。因为面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问时,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具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自己负责的勇气。

可是,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我们就是在用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说到这里, 可能有人会说,单纯地直面内心哪有那么容易,做选择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确实,没有人能脱离环境做选择,但相较于环境,我们是否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曾有个学生问我他是不是该退学。他刚刚从本校保送读博士,去了个很不错的实验室。可是到了实验室后,他发现导师平时很忙,很少给予他指导,但是要求很高。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不太友善,竞争很激烈。他觉得压力很大,想退学,来问我该怎么办。

要不要退学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顺从环境——继续听话地待着;要么反抗环境——既然实验室让我不爽,那我就离开。可是,他的内心还是很纠结。

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环境,我们都没有脱离环境本身。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全盘交给环境时,就没有在做心理的选择。这时,我们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所以也许,他应该暂时抛开环境,最先拷问自己的内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旦我们去关注内心,我们跟选择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决定仍然很艰难,但我们不会再被环境支配了。

假如他将来的志向是要帮助非营利性组织做一些事情,那他就需要思考, 未来要做的事情需不需要博士学位? 也许经过一番艰难的考量以后, 他觉得相比于读博士, 自己更应该积累社会工作的经验,那他就会退学了。如果他觉得未来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就有可能继续读博士。当他这么思考的时候,事情就有了变化: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来自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

这时候,他的选择就全然是他内心主动的产物,自信和勇气也随之而来,这样,哪怕是不利的环境,都成了他坚定地去实现自我的道路上,需要克服的困难。

曾有人在拿到工作offer 的同时,考上了研究生,他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他想从事研究工作,但又担心放弃这份offer,读完研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其实做出选择并不难,他只要回归内心就可以,比如,他可以这么考虑风险:我有没有足够的钱支撑将来想要做的事业?如果没有,那我可以先接受这个offer 来挣钱,但这不是因为怕失去好的工作机会,而是将来的事业需要钱的支持。这时,他反而可以利用风险,让它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以及暂时不利的环境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它能不能帮我们实现志向,才会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

(朵朵摘自《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台海出版社,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志向博士内心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制冷博士来帮忙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神奇博士感冒了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博士蚊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