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猎人”杨宗宗:我被植物选中了
2022-12-06李娜
李娜
“植物猎人”杨宗宗的日程跟着“花历”走。他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四月积雪融化,他便动身前往北疆寻找野生郁金香和独尾草,等这些早春的“短命植物”都过去,他又会去阿勒泰或伊犁寻找野生的新疆芍药和猪牙花。及至夏天,他会驱车前往帕米尔高原等待翠雀花和克什米尔雪莲的盛开,而当秋天来临,乌鲁木齐周边的藜科植物又成了他新的乐园。
过去8 年,从小热爱新疆植物的杨宗宗一共发现了8 个新物种、拍下了2000 多种罕见植物开花。2021年起,他将遇到的稀奇古怪的植物与他了解的植物知识都发布在了抖音上:生长在戈壁滩上的扭果花旗杆、初夏时散落在阿尔泰山的全缘铁线莲、牧场上鲜艳的天山红花、盛放在冰川脚下的雪莲花……有些植物,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却不认识,还有一些则是国家级濒危物种。
“我做抖音科普,就是想唤醒大家对植物保护的认识。”杨宗宗说。对于他来说,记录并分享这些植物的生命历程,不是别人赋予的责任,而是自己的选择——虽然没走上学术道路,但他仍然确信自己是那个被植物选中的人。
“还是放弃不了”
1984 年出生于乌鲁木齐的杨宗宗第一次对植物产生浓厚兴趣是在6 岁那年,那时家里有一本叫《新疆中草药手册》的书。书上的绘图让杨宗宗见到了植物各种各样的形态,他觉得它们既神秘又安静。
读中学后,杨宗宗对植物更加痴迷。14岁时,他在海拔2000 多米的山地采集到一种零星分布的奇怪植物,花很小很密,萼片呈卵状、花瓣呈匙形,他回家翻遍各类植物书都没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只得将植物标本寄给中国兰科植物研究泰斗陈心启教授。一个月后,陈教授回信,确认这是新发现的物种“小花鸟巢兰”。
杨宗宗的探索精神很快兑现成了荣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疆第一名……高二时,杨宗宗便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但杨宗宗的数理化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大二下学期,他选择离开学校。那几年,杨宗宗相当沮丧。他烧掉了几乎所有与植物相关的书籍与标本。
之后杨宗宗做健身教练、开健身房,生活逐渐富足稳定,然而那种缺失感却始终如影随形。2014 年,奶奶要搬家,让杨宗宗去拿自己的东西。就在以前居住的那个房间里,杨宗宗找到了一本《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八卷)》。
“以前发誓不再研究植物了,结果发现还是放弃不了。”那个夜晚,杨宗宗翻开了这本用牛皮纸包的书,他发现,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无形中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
失而复得,使杨宗宗越发珍惜与植物的感情。有次从国外网站买了套《哈萨克斯坦植物志》,书皮书页全磕掉了,他便自学书籍修复与装帧,用毛笔蘸乳胶,一张一张粘好。他买了几大摞制作标本的白色卡纸,每个周末都去山里采集标本,以前他更偏爱那些好看的,如今却更愿意采集那些难度大的。“可能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而复得,所以好像更能沉浸下去,更有使命感了。”
那几年,现实也逐渐严峻起来。杨宗宗去拍新疆郁金香,发现很多人在挖采,他告诉他们白色的鳞茎含有秋水仙碱,吃多了容易中毒,他们却说:“什么郁金香?这是野菜!我们都吃了多少年了!”
很多人对植物一无所知,对一些濒危物种也缺乏认知。比如,阜康阿魏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遍布伊犁中部,但因其较高的医用及经济价值而遭到滥挖贩卖,到2016 年杨宗宗决定寻找阜康阿魏时,它在百度上已经被注明“濒危”。
这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杨宗宗,他意识到研究植物不能只是行走荒野与埋头书斋,还需要面对人群。
在杨宗宗眼中,做植物科普比动物科普更困难。“熊猫、雪豹、猴子各有特点、自带属性,可以影响到人的感情,可植物是中性的,人类的关注点只在于好不好看、能不能吃,所以我現在更要告诉大家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
2017 年,杨宗宗创办“自然里植物学社”,全身心投入到植物科普教育工作中。2021 年,他又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出版了《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这是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成立24 年来第一次支持民间个人团体著书。杨宗宗急迫地想让人们接受真正的知识,他说:“我们要科普的不仅是植物的实用性,还有它的生态价值,以及对社会、对整个地球命运的重要意义。”
在短视频上做科普
2021 年,杨宗宗入驻抖音,他不仅讲解植物,也把自己寻找植物的过程发布在了账号上。虽然呈现出来的多是成功案例,但其实每次拍摄,都有一半的概率无功而返。
有一次,杨宗宗与搭档雷一鸣一同在阿勒泰地区找阿尔泰雪莲。汽车开到哨卡附近便无法前行,两人只能在碎石坡上手脚并用爬行,终于爬到海拔3000 米的冰川,但雪莲仍然没有踪迹。他们决定分头行动,结果没多久,杨宗宗就遇到了两三米高的巨石阵。而此时已过晚上7 点,太阳眼看就要落下,风越刮越大,杨宗宗没有找到雷一鸣,只得往下撤,可一路上任凭他喊破嗓子,也没找到同伴。“被熊叼了?从山坡上滚下去了?”
杨宗宗心里晃过很多糟糕的结果,后来一直走到冰川下的山坳里,他才看到对面山头有一个移动的身影。
“出发以后,惊喜与失望总是参半。”杨宗宗说,“所以我们的视频永远是未知的,没有脚本、没有文案,记录的都是现场发生的真实情况。”
视频里,杨宗宗经常穿运动T 恤出镜,因长途跋涉,他介绍植物时总是气喘吁吁,有时蹲在地上,有时趴在悬崖上,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则会因欣喜若狂而语无伦次。
杨宗宗逐渐发现,这样直接的表达非但没有影响观感,反而发挥了短视频的优势。“短视频直观、生动,特别适合植物,因为植物本身不会动,所以通过动态展示,能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它。而且短视频会记录我们探索的过程,有惊喜、有失望,人们能感同身受。”
杨宗宗不仅想把抖音账号做成一个单向输出的科普课堂,也想把它做成一个植物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有人说自己原先不感兴趣,多看了几个视频竟喜欢上了植物;有一个以马齿苋为课题参加科技比赛的孩子来求教,杨宗宗不仅给出了专业建议,还让他把不懂的问题发到粉丝群,发动大家一起解决。
每发现一个新物种,对于杨宗宗而言,这就如同发现了宇宙中的某个小行星一样兴奋,虽然它一直存在,但是是一个叫杨宗宗的人确认了它的存在——“就好像是我把它生下来的感觉”。
植物也以自己的方式慰藉着杨宗宗,每次心里不痛快,他就会坐在工作室,在一盏黄光的小台灯下做标本。
他说:“植物很安静、不攀比,只生活在自己该生长的地方。为了繁衍后代这个目标,它进化出很多本领,这对于人也是一种启发——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假如不能改变恶劣的环境,那就去适应它,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植物是这样,杨宗宗也是这样。
(心香一瓣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