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一线牵 尺水兴波澜
——《陋室铭》课堂实录

2022-12-06吴沅浍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刘禹锡

吴沅浍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只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正如郑板桥所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所陋室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它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PPT 展示现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图片)

师:谈起刘禹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哪首古诗?

生:《秋词(其一)》。

师:我们一起诵读一遍。(师生合诵《秋词(其一)》)

师:读刘禹锡的古诗,总能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和乐观自信的豪气,无怪乎在唐代诗歌史上称他为“诗豪”。(PPT 展示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西塞山怀古》等,著有《刘梦得文集》。

师: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多年,此文正是他被贬于和州县时所写的一篇铭文。说起铭文,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一下“铭”文的特点。带着对“铭”的理解,我们来看看本课的课题《陋室铭》。

师:“陋室”是指——?

生:简陋的房子。

师:“铭”作为一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PPT)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师:作为一种文体,按照类别和作用,它可以分为记录主人生平言行、功绩的墓志铭、放在书案右边用来自警自戒的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用来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的山川风物铭。那么刘禹锡的《陋室铭》又想表达什么内容呢?先让我们一起来初读一下本文。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不错,我觉得还可以更好。同学们在诵读时,要注意几个字音。(PPT 展示,生再读)

惟吾德馨wú xīn 苔tái 调素琴 tiáo 牍dú

师: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名家的诵读,感受一下课文的韵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先尝试划分一下课文的节奏。(视频播放《古代名篇之旅·陋室铭》,生尝试划分,师巡视指导)

师:刚刚看了下同学们的节奏划分,大部分同学们都可以快速划分出节奏,有什么规律吗?

生:文章整体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师:非常好!初读以后,我们可以更明确此文和我们前面介绍的“铭”的特点是一致的。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的时候也应该多注重朗读感受。那么同学们可以找出文章中的韵脚吗?

生:押ing 韵,韵脚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很棒,这篇铭文压的韵脚正是ing 韵,让我们再读一次课文,感受课文所展现的音韵美。(师生齐读课文)

师:在感受课文的音韵之后,接下来我们一同去看看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课前已让大家提前去预习了,现在我们来检查下预习效果如何。

(师抽选三位同学分别诵读、翻译课文,师评点,梳理文言实词、重点句式。)

师: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你们认为陋室简陋吗?

生:不陋。

师: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

师:那么“陋室”为什么“不陋”?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很好!在这8 个字中,你们认为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生:“德馨”。

师:“德馨”是什么意思?

生:德行美好。

师:那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德馨”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看个究竟。

师:课文中直接描绘陋室的句子有哪些?(生答)

PPT 展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陋室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这句描写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

生:“上”“入”两字用得好。

师:好在哪?你能根据课下注释,简单为我们描绘一下这处描写吗?

生: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师:苔藓长到台阶上,草色映入竹帘里,说明了什么特点?

生:说明“苔”“草”长得很茂盛。

师:能否再试着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呢?

生: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师:植物长得茂盛,侧面说明来拜访的人多不多?

生:不多。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处陋室的居住环境如何?

生:居室环境幽静。

师:对,我们再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PPT 展示:室中景——幽雅恬静)

师: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前面我们从居室环境推测来访的人不多,那么到陋室来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结合课下注释,“鸿儒”和“白丁”分别是什么人?

生:“鸿儒”是博学的人,“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

师: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

生:也许是要表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你说得对。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交往的朋友大概就能侧面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强调与自己交往的都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其实是想说明什么呢?

生:自己同样也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

师:是的,这里正是通过渊博高雅的来客,显示自己的德馨。我们同样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PPT 展示:室中人——儒雅博学)

师:那么朋友走了之后,作者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PPT 展示,生诵读)

师:“调素琴”“阅金经”分别是什么?

生: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

师:你们平时在生活中一般会抚琴读经吗?

生:不会。

师:那么从这些活动来看,作者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高雅、有生活情趣……

师:如果说这是直接为我们呈现室主人高雅的日常生活,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他生活脱俗的一面?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丝竹”和“案牍”有什么含义吗?

生:可能是不喜欢繁琐的官场生活。

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案牍”指官府公文。

师:还有吗?为什么要提到“丝竹”呢?作者是不喜欢音乐吗?

生:并不是,前面已经说了“可以调素琴”,所以作者并不是不爱音乐。

师:很好,能够结合上文进行思考。其实这里有一个生活背景,在古代,官场上众人聚会、酬宴时常常会有音乐助兴,所以“丝竹”暗指的是什么呢?

生:官场上的应酬。

师:是的,我们常常看到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大多为的是功名利禄,但从文字里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生:淡薄名利、不慕名利……

师:所以我们看到“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同样试着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生:高雅脱俗。

(PPT 展示:室中事——高雅脱俗)

师:结合我们刚刚从景、人、事三个方面探讨的系列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可以说,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清楚地表达了“陋室不陋”这一观点,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接着写“诸葛庐”“子云亭”呢?我们要探究原因,就必须先去了解一下其中的典故。

PPT 展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在政治上建立奇功;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在文学上颇有造诣。

师:这两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

师:很好,还有吗?再想一想。

生:他们曾经居住的房屋都很简陋。

师:非常好,虽然他们居于陋室,但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却闻名天下?

生:因为他们自身德才兼备,为人称颂,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屋也跟着一起出名了。

师:你说到了要点。那么作者以他们的经历作为例子,言下之意是将先贤们与谁相比?

生:与刘禹锡自己相比。

师:与自己相比,有什么作用吗?

生:表明自己也具有先贤们的志趣、抱负,自己的陋室也会因为自己而出名。

师:对,这种通过同类事物或相近性质为基础,从而进行比较推出道理的方法就是“类比”手法。

师:其实文中除了这一处用了“类比”,你们还能不能在文中找一找哪里同样也用了类比手法?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师:有没有找到?

生:应该是开头几句。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结合我们刚刚学的类比手法,我们一起来思考下这几句话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的?

生:山因为有仙的存在所以出名;水因为有龙的存在所以显得神异。

师:那么陋室呢?

生:陋室因为“我”品德高尚所以不陋。

师:那么这里是如何进行类比的?

生:山水与陋室相比,仙龙和德馨相比。

师: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

生:突出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师:再一次证明,哪两个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生:“德馨”。

师:很好,作者用这种类比手法再一次突出了“德馨”,其实作者不仅在开头用了类比手法突出课文的核心,而且他还煞费苦心,在结尾处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结合课下注释,看看这一句出自哪里?

生:出自《论语·子罕》。

师:对。那么论语的这一条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 展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师: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想要居住在九夷山,有的人说:“那里太简陋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居住在那,有什么简陋的呢?”通过这一条,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孔子不认为九夷山简陋呢?

生:“君子居之”。

师:对,和课文的哪一句相似?

生:“惟吾德馨”。

师:对,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思路理一理。

PPT 展示:

陋室不陋——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志向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思考一下。

(生思考,师巡视。)

师:有没有同学能理解呢?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一条也是关于君子居陋而不感到简陋的?

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很好。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安贫乐道、高洁脱俗、不慕名利……

师:是啊,同样的道理,刘禹锡在这里描写陋室,仅仅是为了给我们介绍他的房子吗?

生:不是。

师:陋室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但是写陋室是为了表达室主人的什么呢?

生:他的志向与精神品质。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描写事物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

PPT 展示:

师:像这样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同学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为了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托物言志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些文字。

PPT 展示:

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很开阔。

环境很嘈杂,但是他的心——很宁静。

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很饱满。

经历很坎坷,但是他的心——很坚强!

师: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总结: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器物,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仿照《陋室铭》的格式,写一篇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志趣和追求。大家可以参考的题目有“教室铭”“宿舍铭”等。最后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课文,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诵读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正是由汉语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从我国古诗文的特点来看,古典诗文的音与义常是相互融合、伴随共生的,要真正理解古诗文的精髓,就需要用心诵读,鉴赏诗文更需从语言上玩味体会。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经典的骈文,在文体上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非常适合学生作为诵读学习的文本对象。由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诵读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活动,把各种形式的“读”贯彻于教学阶段的全过程,处处留心读,处处在读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从方式和目的上可涵盖听读、译读、赏读;从主体上涉及到生个读、师范读、师生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对“诵读”的喜爱,尝试引导学生仔细玩味文中关键字词,如“上”“入”中表现陋室的清幽,“乱耳”“劳形”中体会作者的高雅脱俗、不慕名利,正是通过不断吟诵字句来评析作者的态度、情感,使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能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促进其与文本、作者、世界以及自我的交流对话。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在示范诵读后,没有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静心回味,想象文中画面,通过韵律节奏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心境;在赏析完课文后,未能相机引导学生在理解、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反复诵读,加强对全文的理解。这些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了。但从本节课的最终效果看,诵读确实为学生感知体验文章意蕴搭设了一架坚固桥梁,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兴趣、情感和志向,能让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切实做到“披文以入情”“习文而明道”,得意而不忘言,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钥匙。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刘禹锡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赏牡丹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刘禹锡与《陋室铭》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