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安全应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
2022-12-06王彩萍赵婧昱任立峰
王彩萍 邓 寅 屈 姣 赵婧昱 邓 军 任立峰
1.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2.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54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逐渐面临国内外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消防救援等工作做出了重要系列指示。以此为契机,各地高校纷纷建立安全应急管理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高层次应急技术和管理人才。Derek Watling[1]认为联合培养是地方高校、工程企业和政府三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而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我国在2013年,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2],职业需求是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指导性要求,应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企业或科研院所人才的引进[3],也能缓解高校内师生比的失衡状态[4],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缩短融入社会时间[5]。近年来,不少学者针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给予了肯定[6]。毛欣等[7]探讨了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定位方向,同时提出了“三阶四化二位一融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主要由校企共同建设和管理,选派具有科研项目的优秀教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师资力量,分别进行基础和实践教学,将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给予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对培养基地建设质量建立培养基地自我评价、校方和学生评价、学生就业单位跟踪反馈评价的“三方化”评价体系。陈为峰等[8]认为创建学科专业与行业共管理、共培养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实现高校联盟化,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专业教育的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双高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因此,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的客观需求
在目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中,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随之提高。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健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理论、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育人机制[9]。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提出了鼓励社会企事业团队和机构与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学科专业改革工作,提高研究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解决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结合难的问题,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企业的自我竞争力提升需求
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实习也只是短时间的参观学习,无法完全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自我竞争能力。对企业而言,作为与高校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挂牌单位,对提高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品牌价值,以及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才能良好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因此,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是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一种双赢方法。一方面提高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前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现状的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挂职锻炼的机会,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促使科研、生产、教育教学有机地整合。
(三)研究生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课堂教学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实践,且无法有效吸引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在实践上的体现,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学习和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角,掌握学科前沿发展现状,更加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发现自身缺点并寻找自我的发展方向,进而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为研究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定位方向
伴随全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并组建了应急管理部,明确了以“地方作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应急学科方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应急学科方向研究生是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领域的主力军,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随着“大应急”模式的推广,应急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也迫在眉睫,为满足国家应急技术及管理对应急学科方向研究生的重大需求,需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急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形成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校企联培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职业素养。因此,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是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融实训教学、培训、生产和技术研发等一体的联合培养基地,不仅可以满足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还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
(一)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式
应急学科研究生是社会急需在风险辨识、灾害防控、科学决策和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具有科技创新与管理能力高层次复合人才,研究生联合基地推荐实行“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协调、校企共育共管、成果资源共享、风险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建设模式。高校结合自身条件,通过社会调研,确定市场导向和人才定位,与企业搭建长期有效的合作培养基地。
(二)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指导团队建设
高校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部门,与企业建立联合领导小组,由高校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主管人员组成,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管理、协调等,实行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监督和评价等相关工作。同时建立由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指导老师专家库。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要求,实行双向选择,每个研究领域的学生配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作为指导老师,每个指导老师最多不超过5个学生,并根据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完成相应的培养指导工作。
(三)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源配置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源配置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主要包括人员、资金和设备配置等。根据联合培养基地规模、科研项目、指导老师数量等确定研究生实习数量。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基金,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包括高校、企业、个人和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依托高校和企业现有平台,为研究生提供科研保障,实现资源共享。
(四)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依托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以依托校内和校外导师的科研项目,成立相应的研究课题组,吸纳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双方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人员和设备等,共同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另外,依托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立科学项目申报课题组,由校企双方联合申报国家、地方等纵向科研项目。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合作,针对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联合申请承担横向科研项目,丰富基地项目来源,充实研究经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模式建设
基于学科定位和产学研的角度,明确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以安全应急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实施、考核评价、质量监控等多视角、多维度来确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运行模式,形成“高校—校内导师—学生—校外导师—培养基地”互相协商、沟通及联动的关系网,如下图所示。在联合基地运行过程中形成以“分析—总结—完善”的循序改进方法,最终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模块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进而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利益相关方关系图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规章制度管理
基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投、共建、共管、共享、共营、共育”的建设模式,细化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细则,完善培养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分工明确、协调管理、利益共享”的基地管理模式,明确高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协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保障各方的责、权、利,最终形成联合培养基地“体系完善、制度健全、共同参与、互利互惠”的科学管理理念。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多方评价监管
针对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互动”运行模式,建立“三方”评估机制,即高校—研究生—企业三方定期进行相互评价考核,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实施等,评价结果可纳入指导老师的职称评定和额外奖励补助,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研究生一定的经费资助。地方政府对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培养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考核,做出评价结果,纳入政府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金投入比例的评价指标,最终形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替补”的动态评价管理机制。
结语
2018年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进入新的阶段,面向社会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馈、完善和改进,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发展过程。依托政府主导、校企共建的基地建设模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建立完善的高校—研究生—企业三方评价管理机制。同时引入地方政府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高校—校内导师—研究生—校外导师—企业各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安全应急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满足大应急背景下国家对应急人才的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