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FIC模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22-12-06罗艳刘琼
罗 艳 刘 琼
1.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51;2.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51
一、新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社会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渐紧迫,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高校也面临着办学理念的调整更新。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机构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认识新形势,又要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不仅使学校的教育链、人才链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还要承担自我发展使命,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全方位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提供者和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师德师风以外,其教学能力绝非单一的,而是复合性的,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隐性内涵:一是合作创新能力。能够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及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解决分歧、达成协商合作的能力,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本行业内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取得创新性的成果,甚至推动本行业的变革和进步。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接受并推动信息化教学水平,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三是实践教学能力。具备足够应对本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践经验,能够主动创造机会到企业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并将当下最需要的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将最新的实践资讯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在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游刃有余。
二、SFIC模型及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适用性
(一)SFIC模型及其应用
SFIC模型是2007年美国学者Ansell和Gash在其著作《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中提出的,是管理学协同治理领域的经典模型,该模型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起始条件S(Staring Conditions),即协同过程开始之前的各个主体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各个主体在权利、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协同动机、此前的合作或冲突历史等三个重要组成成分,这是达成合作关系的前提;二是催化领导F(Facilitative Leadership),能有效地调节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加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组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是调解协同过程、团结参与主体的必要因素;三是制度设计I(Institutional Design),即为协同过程设定基本行动规则,是多元主体参与程序合法性的制度保障;四是协同过程C(Collaborative Process),Ansell和Gash将其分为“面对面对话”“建立信任”“过程投入”“达成共识”“阶段性成果”五步,协同过程是该模型的核心,对最终产出的协同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目前,我国学者基于SFIC模型的相关研究涉及乡村振兴协同治理、经济合作协同治理、环境协同治理、互联网协同治理等方面,呈现研究空间广、研究历史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学者已经意识到SFIC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少对外部环境的表述,协同过程难以描述,协同效果被简化等,基于此,认为学术界应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对SFIC模型进行修正创新。
(二)SFIC模型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契合
尽管SFIC模型最初来自西方的公共管理领域,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而言,同样具有适用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契合:一是本质上的契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管理行为,是由组织即学校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对教师教学行为实施调节的活动,以达到培养人才、实现既定办学目标。二是适用主体的高度类似。如前文所述,教师教学能力绝不仅仅指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评价主体也就不是单元的而是多元的,评价内容也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SFIC模型适用于管理语境下多元主体的协同行为,也就能够适用于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复合式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三是适用过程的高度契合。从起始条件S(Staring Conditions)上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立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主体、多维度评价,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动机;从催化领导F(Facilitative Leadership)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主体、多维度和多内容评价,需要一定的主体来调解、团结、组织和协同;从制度设计I(Institutional Design)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需要新的、更为健全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而从协同过程C(Collaborative Process)来说,各评价主体同样需要建立“面对面对话”“建立信任”“过程投入”“达成共识”“阶段性成果”五步,最终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SFIC模型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一个分析框架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语境下SFIC模型的修正
尽管SFIC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面,但是基于其本身的缺点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语境,仍然存在可以修正和改良的方面。一是缺少对外部环境的考虑。由于模型的建立者Ansell和Gash主要是基于文献资料和实证案例进行研究,未能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协同行为的存在是必然会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有其特定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拟结合外部环境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二是协同过程的简化。在SFIC模型当中,协同过程是一个线性过程,而实际上,多主体、多维度和多内容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必然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因此,本文拟根据田培杰博士(2013)对SFIC模型的修正方案,从评价主体入手,将催化领导等归类到“协同引擎”进行分析。三是协同效果的单一。SFIC模型将协同效果的达成看作目标的完成,本文拟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合理运作作为最终良好协同效果的衡量标准。综上所述,对SFIC模型进行修正后,新模型包括了外部环境、协同动因、协同引擎、协同行为、协同效果五个部分,如下图。
基于SFIC模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过程分析框架
(二)基于SFIC模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基于SFIC模型的修正创新,本文建立了针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分析框架,简单来说包括协同动机、协同引擎、协同过程和协同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
1.协同动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现实推力
协同动机简单来说是为什么要协同评价。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主体至少包括了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自身四个方面,而每一主体都有其评价动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督导,并主导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其践行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对于企业而言,对进企业学习、合作和锻炼的教师进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是帮助合作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进而促进自身人才输入的间接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基础、筑牢校企合作关系的必要手段;对于学生而言,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反馈,有利于直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获得;从教师自身来说,对自己进行综合反思和自评,能够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和成长。
2.协同引擎:政府重视下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的智慧碰撞
所谓协同引擎,即是协同评价的触发机制。因此,在协同引擎这个问题上,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外部环境。从经济上来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的改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动力;从政治上来看,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从文化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的地方文化特征为其教学注入了特色。另一方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下产生的智慧的碰撞。学校既是教师的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企业与教师则是合作关系,学生是教师的教学服务对象,教师对自身则是反思与自我评价,各主体与教师的关系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智慧的碰撞,为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来源。
3.协同过程: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的协同评价行为
协同过程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协同参与和监督评估几个阶段。一是达成共识阶段,即在外在或内在的推力之下,各评价主体就建立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持有基本一致的观点;二是建立信任阶段,即各主体相信彼此能够实事求是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内容进行界定、评价和监督;三是协同参与阶段,即各主体在学校的主导和协调之下,参与到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过程中来;四是监督评估阶段,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和调节的主导者,学校应对其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4.协同效果: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助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协同效果即是指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成效。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主体、内容边界和过程手段,直接目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根本目的是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指引,发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倒逼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输出。
新形势下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地方实际,面临专业对接、人才适应、学科支撑等重大任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人力资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究竟什么是其应具备的能力?其能力究竟如何?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去评价?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协同治理中SFIC模型的改良在协同动机、协同引擎、协同过程和协同效果上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希望能为我们下一步系统性的探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