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06贺露露
贺露露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
在全国高职院校完成一轮116万扩招后,2020年的政府报告中又提出:为让更多的劳动者提升技能,便利就业,高职院校将继续在未来两年内扩大招生200万[1]。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是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改善应用型技能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中职生、社会人员可以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要降低高职扩招学生的入学门槛又不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生源在艺术基础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会呈现不同问题。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在扩招背景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定位,结合专业培养定位和扩招人才特点,实现“基础构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基础构成”课程概述
“基础构成”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从国内外整个艺术设计发展史来看,构成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设计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基础构成”课程一般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设计专业课,具备基础性、先导性、启示性的多重作用;课程通过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模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启蒙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
2 “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艺术教育对于“基础构成”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关于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段湘华[3]在《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设计构成教学设计探究》中提出数字媒体专业应该在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人文、传统文化,关注人类福祉,提升学生的使命精神与责任感。关于课堂思政进行构成课程改革着手研究,湛素丹[4]提出构成基础课程应将区域文化中与民俗艺术案例融入课堂,让中国传统之美植根学生的创作与心中,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优化构成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教学内容。关于基于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改革,赵卫辉、姚艳龙[5]分析了传统的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应从增强感悟式教育、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借助新工具、加强交流讨论、提升与专业方向结合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考。而卢浩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构成》中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师资水平、教学手段、考核体系分析了构成课程的问题,并提出各个问题方面的解决方案,全方位对构成课程改革提出思考。由此可见,有关高职扩招背景下“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较为空缺,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扩招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健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的建设。
3 高职扩招背景下“基础构成”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3.1 课程知识体系缺乏层次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知识体系现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模块的理论教学;二是对应的平构、色构、立构三大模块的实践练习。这种传统的课程知识内容划分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已不能满足不同生源的需求。在“基础构成”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同生源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下:由于中职教育“重技术、轻思维”的培养模式,其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软件、技术的实践训练,而缺乏对学生理论知识、抽象设计思维的培养[6]。这导致大部分理论基础较弱的扩招中职学生对于“基础构成”课程的众多理论知识点理解较为困难,进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对于普高美术生而言,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后,他们不能正确地将其结合实践加以应用,因此,大部分普高美术生对“基础构成”课程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实训作品一直处于模仿与形式化阶段,构成设计能力弱。从整体上看,“基础构成”课程现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之间的缺乏关联性,并未达到构成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层次性,难以系统而递进式地培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
3.2 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
专业课程服务于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学情实施精准化教学。基于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在教学存在问题如下:第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实训方式仍是以纸质绘画形式进行,这显然不适应毫无美术基础的扩招学生需求。第二,“基础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群各个专业均有开设,且各专业课程上所讲授内容基本一致,皆为三大构成原理与其基础运用。这就形成了“基础构成”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不足现象,导致了数媒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缺乏高度匹配性、强衔接性等问题。如此,学生无法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后续的拓展与强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忽视,也增加了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难度。第三,“基础构成”教学中现有教材中的案例更新较慢,没有与时代进行紧密结合,且教材为各专业通用版本,有关专业针对性教材较为缺乏。由此,现有教材对学生后续职业能力提升较小,达不到针对性教学的目的。
3.3 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性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及创新性也显得尤为重要[7]。在“基础构成”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中,教师普遍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且教学场所基本为教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传统,如此会造成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在课堂接受的是大量的构成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扩招背景下不同的高职生源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间差异性拉大。第二,“基础构成”课程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将社会生活中的具象事物转换至抽象表现的设计思维能力,长期单一的教学场地使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事物理解与思维的发散。同时,在“基础构成”课程实践知识教学环节中,课程基本是以绘制构成图案实训教学方式为主,而对于“基础构成”实践学习,构成图形图案绘制只是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构成手法进行设计创作,并将其延续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在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下,现有“基础构成”课程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了一定的主题性与多样性。
4 高职扩招背景下“基础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4.1 课程知识体系模块化
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构成”课程知识需结合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梳理,重构课程体系。基于扩招生源与普高生源合班上课特点,对“基础构成”课程不同构成模块的知识进行梳理,构建了由大模块至小模块的课程知识体系如下图,课程的大模块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将立体构成内容比重减少,重点放于平构与色构,然后将每个大模块的知识由易到难进行梳理为基础理论模块、实训模块、创作模块三个小部分。通过基础理论模块了解构成是什么,通过实训模块了解怎么去绘制构成图形,通过创作模块锻炼学生,让其能够应用构成知识到实际的专业设计中去。以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逻辑论将构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让班级学生能够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结合职业方向有目的性地展开专业方向的创作。三个小模块的知识定位明确,让不同生源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加强不同环节的学习,并且添加以趣味化的理论知识学习方式,让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扩招中职生能更有兴趣去学习,提升基础知识学习水平。
“基础构成”课程知识体系重构图
4.2 课程教学精准化
高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应明确专业定位,将课程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教学,以实现教学精准化。首先,立足于数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构成”课程在教学上应与同修课程“商业摄影”“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三课联动教学,形成学生的同一学期的专业能力闭环;并将“基础构成”中的点、线、面、体内容结合下学期课程“三维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更新,以实现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促进性与关联性。如此,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环环相扣,实现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针对性教学,将行业中的实际工作问题与设计实践案例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基本特质与职业要求,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认识“基础构成”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并且能够以职业要求为目的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规划,以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最后,加强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结合计算机软件实训教学。“基础构成”课程应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设完善的资源库,包括课程PPT、课程微课、短视频拓展以及专业设计案例等教学资料,并依据不同章节的教学需求,设置不同的信息化互动环节。如针对教材教学内容较为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及时了解前瞻性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行业动态与作品问题,可在平台每个章节设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资源互动讨论区,以积分制奖励带动学生自我探索优秀的专业构成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可借助超星平台完善“基础构成”课程考核机制,注重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与分层考核相结合。同时,对于扩招中职生而言,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学习对比短时间提升美术基础的难度更低,在进行实训创作部分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绘制,以此也可帮助其他普通高中美术学生完成从纸质绘制到电脑绘制的转变,提升从实训作品效率,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大的提升。
4.3 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结合时代背景及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构成”课程教学过程应结合高职扩招学生的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抽象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其一,在“基础构成”课程理论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前使用学习通设置课程理论问答环节,由教师创设理论知识开放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基础构成”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感悟体验式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融入真实场景。如在点、线、面理论教学环节,可以拍摄点线面照片为主题,将教室搬到校园、商场、机场,将点、线、面理论知识放置于实际工作的场景中;在色彩构成环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设计展馆、美术馆参观适宜的设计作品、画作,让学生体验现实作品中色彩的不同视觉感受。以此,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结合现实场景去真正理解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在“基础构成”课程实践教学中,课程可结合校园文化设计资源、校企合作资源及竞赛资源进行教学组织展开。如以校运会宣传设计、校园标识设计等活动为主题指导学生展开课程实训,弥补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组织上缺乏主题性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扩招的中职学生,因时、因材、因地施教,可采用“校企合作”与“以赛促教”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实践项目与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等实践引入课堂,学生可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校园活动设计主题、竞赛主题、企业项目实战主题进行个人选择,以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不同生源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语
国家高职扩招政策不仅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创新变革的挑战。文章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构成”课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目前高职扩招背景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课程改革思路与对策,希望能为今后扩招背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仍需不断进行对课程的专研学习与改进,实现课程创新改革,以此有效应对后续的高职扩招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