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幼虫诱发过敏性鼻结膜炎伴喘息一例
2022-12-06徐迎阳李俊达关凯
徐迎阳,李俊达,关凯
摇蚊属于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在水生昆虫中分布广泛,属于非叮咬型蚊虫。其幼虫统称为摇蚊幼虫,俗称红虫或血虫,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鱼、虾、蟹等的天然饵料。国外文献已报道红虫可通过吸入途径引发鼻结膜炎、支气管痉挛甚至严重过敏反应[1- 4]。接触红虫的人群如水产养殖、钓鱼/养鱼爱好者等,摇蚊幼虫可成为其潜在的吸入性过敏原。本文报道1例摇蚊幼虫诱发的过敏性鼻结膜炎伴喘息,为国内首次报道。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42岁。因发作性喘息10年就诊。每次均在接触、使用红虫鱼饵或闻到其气味后10~20 min内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眼痒,后出现咽痒、喘息、憋气、呼吸困难,离开红虫鱼饵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不接触红虫鱼饵时无上述症状发作。患者为钓鱼爱好者,接触红虫鱼饵30余年,近10年开始出现以上症状。患者手指皮肤有因破损时接触红虫鱼饵而出现的相应手指红肿。既往史:蚊虫叮咬后局部出现花生大小风团样皮损伴局部水肿、瘙痒。吸烟30余年,约每日1包。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就诊时无症状,肺部查体无异常。血常规EOS% 1.7%,EOS# 0.12×109/L;过敏原检测: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皮内试验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阴性,T-IgE 1152.0 kU/L。肺功能:FEV1 88%pred,舒张试验阴性;口呼出气一氧化氮 17 ppb。摇蚊幼虫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制备摇蚊幼虫过敏原粗提液[3],终浓度为 0.5 mg/mL,阳性对照使用10 mg/mL磷酸组胺溶液,阴性对照使用磷酸盐缓冲液,15 min后判读结果,患者摇蚊幼虫SPT呈阳性(图1)。使用摇蚊幼虫过敏原粗提液与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患者血清OD450值3.54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的0.055。
图1 摇蚊幼虫皮肤点刺试验
根据病史、SPT及ELISA结果,该患者诊断为摇蚊幼虫致过敏性鼻结膜炎伴喘息。建议患者避免再次接触红虫鱼饵,并按需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随访2个月,期间患者未接触红虫鱼饵,无打喷嚏、流涕、眼痒、喘息症状发作。
2 讨论
摇蚊幼虫的暴露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环境暴露,如日本,苏丹,瑞典、韩国曾有报道称湖区或水坝周围居住的居民可发生摇蚊幼虫过敏反应[5- 8];职业暴露,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红虫者,如水产养殖从业者、鱼饵生产工人、红虫研究者、污水处理工人等[1- 2];兴趣相关暴露,主要见于钓鱼或养鱼者[3]。在不同途径暴露的人群中,摇蚊幼虫的致敏率存在差异。一项纳入了642例接触摇蚊幼虫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暴露者致敏率最高(36%),其次为兴趣相关暴露者(24.7%),环境暴露者致敏率最低(9.6%)[4]。对于大部分职业暴露者,从接触摇蚊幼虫到发生相关过敏症状大约间隔3至9个月。这提示摇蚊幼虫致敏性较强,且暴露浓度越高发生致敏的风险越大。通过以上3种方式暴露,摇蚊幼虫诱发的速发型超敏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和荨麻疹。曾有报道使用摇蚊幼虫进行SPT时诱发了严重过敏反应[9]。此外,摇蚊幼虫亦可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以接触性皮炎为主要表现[10]。本文报道的患者为兴趣相关暴露,在接触摇蚊幼虫后20余年发生过敏症状,间隔时间明显长于职业暴露者,除个体差异外,考虑与暴露浓度有关。
Chi t I是摇蚊幼虫的主要致敏蛋白,其本质是血红蛋白,只存在于幼虫期,而成虫期摇蚊体内不含有此蛋白。Chi t I包含12种同源异构体,分别为Ⅰ、ⅠA、Ⅱβ、Ⅲ、ⅢA、Ⅳ、Ⅵ、ⅦA、ⅦB、Ⅷ、Ⅸ和Ⅹ[11]。冻干的红虫虫体可产生微小颗粒或碎片、飘散至空气中,因Chi t I大约占据摇蚊幼虫体内总蛋白量的80%[11],这些颗粒中可含有高浓度的Chi t I,被敏感个体接触或吸入后进而诱发鼻炎、哮喘等过敏表现。
原肌球蛋白是广泛存在于摇蚊、节肢动物(如螨虫、蟑螂、虾等)、异尖线虫中的泛过敏原(pan-allergen)[12-13]。在未接触过摇蚊幼虫的尘螨过敏患者中,摇蚊幼虫SPT阳性率可达30%,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14]。原肌球蛋白可能与两者之间的交叉反应有关。但有研究者使用尘螨过敏原进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尘螨几乎不能抑制摇蚊幼虫过敏原与血清特异性IgE结合[2]。本例患者无尘螨或虾过敏的临床症状,尘螨及虾的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为阴性,故本例不存在摇蚊幼虫与尘螨或虾的交叉反应。
对于过敏性疾病,尽早明确致病过敏原并进行有效规避对预防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摇蚊幼虫诱发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可通过SPT、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鼻或结膜激发试验、或气道激发试验进行诊断。此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亦可作为诊断方法。笔者通过SPT及ELISA证实患者体内存在摇蚊幼虫特异性IgE,结合病史,该患者被诊断为摇蚊幼虫致过敏性鼻结膜炎、喘息。本例患者虽症状符合哮喘表现,但因未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且就诊时舒张试验阴性,尚未达到哮喘诊断标准,故临床疑诊为哮喘。本例为国内首例摇蚊幼虫致过敏性鼻炎结膜炎伴喘息的病例报道。本例患者通过避免接触摇蚊幼虫,过敏性鼻结膜炎及喘息、呼吸困难症状未再发作。
综上,摇蚊幼虫可作为吸入性过敏原,在接触人群中引发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等疾病,SPT、特异性IgE检测或激发试验对其具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