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对冲针刺法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2-12-06韩维哲韩红霞高新舜李清云韩福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根型对冲阴阳

韩维哲 贺 彪 韩红霞 高新舜 李清云 韩福祥

(1.济南临港医院中医科,山东 济南 250106;2.山东省阳信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 阳信 251800)

颈椎病尤其是顽固性颈椎病为严重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年轻化、早龄化的特点[1]。

颈椎高度的活动性和特殊的解剖位置容易导致上行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下行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植物神经系统受损而引起相应的病症,所以颈椎病表现的症状甚为复杂,如把各种症状、体征综合起来,上至头,下至足,浅至皮,深至脏腑均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颈椎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等。一般人群中的颈椎病发病率高达5%~10%[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70%,其临床表现以颈项肩臂背疼痛、手臂麻木痛、放射痛为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3,4]。

中医学理论中针对该病积累了很多认识和治疗方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颈椎病的概念,但现代医学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诸多症状、体征与中医学的“痹证”“项痹”等疾病的论述一致[5],隋朝《诸病源候论》曾经论述过该病的病因:“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目前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有推拿、针刺、艾灸、传统运动、中医药物内服外用[6]等,其中针刺疗法大多是本经取穴。本研究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观点,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提炼出了阴阳对冲针刺法的新思路,阴阳对冲针刺法突破了教科书“本经取穴或以痛为腧”的常规治疗模式,为验证这一新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典型的经中药内服、外用、牵引等方法长期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118例,分别采用阴阳对冲针刺法和本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并观察2种方法的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济南临港医院中医门诊和病区符合标准的118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例患者脱落,纳入数据分析的患者共11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56例(女27例,男29例);年龄20~56岁,平均(30.5±4.9)岁;病程1~11个月,平均(4.9±2.8)个月。对照组患者58例(女26例,男32例);年龄19~59岁,平均(29.2±6.2)岁; 病程1~12个月,平均(5.7±2.6)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60岁,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7]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经过3次其他治疗方案无效者。(2)中医诊断属于太阳经、少阳经和督脉经络区域病变和疼痛者。(3)自愿参与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期间不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1.3 排除标准 (1)近期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次方案治疗者。(2)患有发热、感染、凝血功能障碍、骨部位的结核及肿瘤、精神类疾病等针刺治疗禁忌证者。(3)依从性极差者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试验组 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指导下运用阴阳对冲针刺法治疗,取穴原则:(1)任脉曲骨穴(对冲颈部督脉)及两侧(对冲颈椎两侧手足太阳经或手足少阳经的压痛点或压痛区域,即阿是穴);(2)神阙穴按照脐部洛书定位“脐洛书全息图”,就是将《洛书》:“其数戴九履一,二四为肩,三七为腰(左三右七),六八为足(实为股),五居于中”之人体投影纳入脐部,在脐洛书戴九和二四肩部方位区域针刺相应压痛点,且其戴九位于任脉上,正对冲患者督脉之病症,二四肩部或其区域也正对冲患者两颈肩部两侧手足太阳经或手足少阳经病症,均切合“从阴引阳”针道,用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进针深度约2.5~5 cm;(3)病变经络及疼痛区域(阿是穴)对侧的“别通”经络相关穴位或阿是穴,如根据“从阴引阳”治病之理,用三阴交一穴(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则可达使颈肩部手足三阳经痹阻得通卓效。针刺均按照操作规范,消毒后,用一次性使用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型号:0.25 mm×25 mm)刺穴,得气后留针55 min,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2 对照组 本经取穴针刺法,选取病变之督脉和手足太阳或手足少阳经之患侧相应穴位或阿是穴,常规消毒皮肤后,用与试验组同规格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留针55 min。此组患者每日治疗1 次,5次为1 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依据《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7]课题组制定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效果如下:痊愈: 疼痛 0 级;好转: 疼痛降低2级以上;有效:疼痛降低1级;无效:疼痛无变化。显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有效率。(2)治疗前、终次治疗后及终次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疼痛程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请患者根据自我痛觉的程度感受在横线上划记号,用来表示疼痛的程度。(3)采用目前常用的针对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估的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8]。该表内容包括主观症状(18分),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9分)以及临床体征(73分)三部分,总分为100分。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治疗后统计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1%(51/56),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43/58);试验组的显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VAS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观察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在进行终次治疗后和终次治疗后6周仍然进行了VAS评分,经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2组患者在治疗前CASCS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统计2组的终次治疗时和终次治疗之后6周的随访观察,CASC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组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的结构退行性改变后刺激到颈部神经和肌肉,进而诱发了与相应脊神经根分布区感觉、运动功能及神经反射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患者常觉颈部僵硬同时伴有局部疼痛,相应神经支配的手臂及手指感觉障碍、麻木,颈痛是其典型症状之一。颈痛患者约占慢性疼痛患者的30%,Chiu等[9]调查发现66.7%的人有颈痛史。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目前临床上多选取病变部位疼痛所在的阿是穴或本经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但是临床上因为针刺病变经络穴位反不易“得气”,临床疗效不能令患者满意,因此有学者提出冲击波疗法结合扳机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10],对该病的治疗有了一个新的启发。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本课题组遵循《黄帝内经》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运用阴阳对冲针刺法治疗,发现临床效果显著。“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课题组认为上述经典理论可以理解为“阴阳对冲”法则,即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和针刺等均属“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阴阳对冲”范畴。因此,本研究选择疼痛部位在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或手足少阳经走行区域者,以“腹背前后”配穴、“阴阳经”配穴、“左右”配穴、“上下”配穴为原则。具体操作为“腹背前后” 与“上下”配穴:腹为阴,背为阳,根据阴阳配穴的原则,病变在循行于背部的督脉,则选取循行于腹部的任脉进行治疗。阴阳经同位别通配穴法: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开阖枢“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之原则,其中开阖枢为位,即太阴与太阳对冲(同居开位),少阴与少阳对冲(同居枢位),厥阴与阳明对冲(同居阖位)。具体说来,在患侧的经上寻阿是穴,再于所对冲的健侧经络上以臀对肩、膝对肘、踝对腕的规则寻找对侧(健侧)经络及相应对冲的部位压痛点进行针刺。

总之,本研究认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指导下的阴阳对冲针刺法是源自中医经典理论,探索于临床应用的新的治疗思路,运用该方法以使脏腑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而愈病痛,经上述临床观察,选用阴阳对冲针法,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本经取穴的针刺方案,可供各位中医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根型对冲阴阳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