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2022-12-06周文俊
周文俊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中医科,辽宁 大连 1163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起病较急,一般因患儿晨起刷牙时嘴角漏水或者吃饭时食物残留于齿颊之间而发现。大部分患儿有明确的吹风或者受凉史,部分患儿有病毒感染史[1]。疾病以患儿一侧面部表情瘫痪为发病特征,一般伴随过敏、口舌麻木、鼻眼口歪斜以及耳内、耳外剧痛。周围性面瘫虽然不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但对患儿的外貌以及生活影响比较大。临床治疗中,常规西药治疗取得的效果欠佳。为此,本次研究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以中医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方剂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9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76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65±2.38)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21±1.02)d。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22±2.56)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35±1.13)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2]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3]中口僻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风寒型面瘫的诊断标准[4];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疾病者;中枢性面瘫患儿;继发因素导致的面瘫;因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等诱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者;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或者精神异常患儿;对本研究药物或治疗不耐受、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医生指导患儿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每天1次,每次1 mg/kg,连续用药5 d后,将用药剂量调整至0.25~0.5 mg/kg,每天2次;口服维生素B1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20),每天3次,每次5 mg;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08),每天3次,每次1~2 mg/kg;口服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每天3次,每次2.5 mg。连续用药15 d。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针药治疗。针刺治疗:选取健侧合谷,患侧攒竹、地仓、颊车、阳白、翳风、颧髎穴。选择15 mm×0.32 mm毫针(吴江市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42200226),先进行穴位皮肤表层的消毒,医生持针以快速透皮直刺法进针,进针5~10 mm为宜。行平补平泻法,出针时动作迅速。每天1次,每次15~20 min。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中间休息1 d。中药采用牵正散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僵蚕 3 g,制白附子1 g,酒制全蝎2 g,黄芪 10 g,白术 6 g,防风6 g,川芎 8 g,羌活3 g,白芷 5 g,荆芥 6 g,钩藤 5 g。中药房统一煎煮后封存在无菌袋中,每天2次,早晚温服各200 mL,连续用药15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制定标准 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以美国耳鼻喉和头颈外科学会正式采用的House-Brackmann系统(H-B系统)评估[5]。痊愈:患儿面瘫症状、体征均消失,H-B分级下降到I级;显效:静止时患儿面部肌肉基本对称,运动时出现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下降至II级;有效:静止时患儿面部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时面部痉挛及抽动,H-B分级下降至III级;无效:治疗前后患儿病情无明显变化或仍存在明显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时外形不对称,H-B分级IV~VI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比2组患儿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6]中口僻的中医症状积分评估。观察、评估2组的治疗安全性,一级为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二级为治疗中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无需处理,自行消失,为相对安全;三级为治疗过程中出现中度不良反应,经过处理后患儿可继续接受治疗;四级为治疗中患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2.2 2组患儿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分)
2.3 2组对比患儿治疗安全性 2组患儿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3 讨论
中医研究[7]认为,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是患儿机体受到寒邪入侵所导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在受到寒邪侵入后,患儿头面部血气瘀堵,经脉失养,引发面部肌肉、筋络迟缓不收而发病。从中医角度讲,面瘫属于“口僻”的范畴,在临床治疗中,从祛风通络、疏风散寒方面开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针对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方剂治疗。从针刺角度讲,针对患儿机体失调、外邪入侵导致的经络不通及瘀堵情况,需以纠正机体偏差,祛寒气、通经络为主。在治疗过程中,以“浅纳” “疾出”、宣泄邪气为治疗原则,以发挥祛风、散寒、牵正及活络的效果。针刺可有效刺激患儿神经,促进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因而有助于面瘫的恢复。针刺选穴健侧合谷,患侧攒竹、地仓、颊车、阳白、翳风、颧髎,均为人体头面部的重要穴位,针刺治疗可充分发挥穴位刺激作用,有疏通筋脉、祛瘀止痛之效,因而可促进患儿面瘫的恢复[8]。采取中药方剂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及益气固表为主,本研究采用牵正散合玉屏风散治疗,可充分发挥上述疗效,达到较好地改善面瘫症状的效果[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通过针刺治疗,可发挥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及刺激神经的作用,可达到显著的改善效果。针刺联合中药方剂,可有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且用药安全性高,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针药综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好,可改善患儿疾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