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2022-12-06龙苏兰周兆龙
万 莉 龙苏兰 周兆龙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护理系,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院办,江西 南昌 330004)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让人们领会了白衣天使们的深明大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医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但“课程思政”作为新生事物,如何在专业课中全面而具体地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及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活动,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可操作方式[2]。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讨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思政教学改革。该课程是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对护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通过改革,力求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能力传授的统一,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
1 确立课程德育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中国,必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人才。纠正“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认识,把对人才“德”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本课程在思政教学实践中,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和专业特色凝练课程德育目标。
1.1 深植家国情怀 增强责任担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部分的第一个词是“爱国”,家国情怀是一份爱国心,是一种价值认同,是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又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品格和担当。
1.2 提升职业素养 强化职业认同 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对象,容不得半点差错。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学生很少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来应对将来的职场需求,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结合护理专业背景,以恰当的方式诠释护士的职业素养,如“严谨慎独、仁爱之心、尊重保密、热爱奉献”等。结合成功案例专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对护理专业的偏见,让他们体会专业的价值感和神圣感,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
1.3 修炼健全人格 学会健康生活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正视现实,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4]。在妇产科教学中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性健康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完善生命。在理解为母不易的过程中懂得感恩父母,尊重长辈。在青春年华妥善处理男女关系,正确认识性行为,自尊自爱,健康生活。
1.4 培养科学思维 弘扬宝贵精神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它使人受益终身。专业课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思维,注重培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让学生学会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借用行业内的名人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严谨求真的务实精神和无私敬业的奉献精神等。
2 设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案
2.1 优化教学内容 精细思政设计 结合课程德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统整教学内容,课程总体分理论基础教学(含开学第一课)、实验操作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3种教学形式,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形式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最佳契合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实现理论、实验、实践,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1 理论教学注重参与体验 培养思想成人 理论课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分为 3 个阶段:(1)课前导学(线上方式)。学生在课前登陆学习通领取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动画、临床案例等资源,自学相关知识点后在讨论区进行主题发帖头脑风暴,并完成课前小测试。在“看、思、悟、谈、测”中为课堂内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这部分资源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以叙事医学为主的视频,如《妇产科美小护的一天》《静待生命花开》《战役2020之我是医生》《生命缘》等。(2)课中研学(线下学习)。结合岗位需求,妇产科护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产科护理、妇科护理、生殖护理3个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进行思政主题设计,有意识地将德育目标融入课程目标中。教师将学生课前导学中反馈的共性问题、讨论区中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堂讲授,逐一突破重点、难点,再结合德育目标、知识点和思政素材选择具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辩论赛、感悟分享等,在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中强化思政教育。最后让学生以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及时反馈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见证彼此成长。(3)课后固学(线上学习)。课后,教师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学生在专题谈论区创建话题、发帖互动,包括观看视频的感想、热点问题追踪等,教师参与讨论和答疑。产科护理模块的思政素材和授课形式见表2。
表2 妇产科护理学产科模块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2.1.2 实验教学融入临床情境 塑造职业素养 (1)教师在学习通平台提前发布经过精心改编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护理”教学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临床案例,分组探究性学习和分析,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方案。同时考虑案例中的伦理及人文问题,设计案例脚本,分配角色。(2)在实验室中还原案例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妇产科护理评估、诊断及护理措施的操作展示。根据评分表中的“护理措施、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评分指标,小组相互评分和评价,最后教师讲解、示范操作要点,点评医生、护士、患者等不同角色的扮演(侧重思政点)。(3)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专题讨论区发帖留言,分享感受感悟。护生在亲身体验临床情境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尊重保护隐私、爱伤观念、严谨慎独、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也体会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2.1.3 实践教学服务社会 树立责任使命感 在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也依托“学校-医院-社区”联动育人平台,借助学院“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团体,带领学生下医院、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校内学完产科模块后分批次到医院产科、助产士门诊开展“与你同在”的陪诊活动,到产房进行“守护新生”见习(辅助助产士工作)。学习完妇女保健相关理论章节后,鼓励学生们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开展“关爱女性健康,倡导和谐生活”社区育龄女性保健知识宣讲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说出来、用起来。通过志愿服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使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在服务人民群众中体验关爱生命的责任感、勇于担当责任的使命感,在奉献社会的成就感中强化职业认同,逐步影响学生的成长,以达到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汤”的目的。
2.2 改革评价方式 形成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增设德育目标的考评,注重知识评价和德育评价相结合。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原则设置综合性评价方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1)过程性评价(40%):考勤占15%、课前测试占15%、社会实践心得分享占15%、角色扮演学生自评占5%、学生互评占5%、课后作业占30%、分组讨论占15%。实践教学的表现和参与度计入在校第二课堂学分和德育分(评优评先时的依据)。(2)终结性评价(60%):由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2个部分构成,理论考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70%,操作考核为基于案例的临床护理操作考核,占30%,操作考核包括护理措施、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团队合作4个维度的指标。(3)其他方式:通过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面谈、行为记录、学习日记和情景感等内容的再现,唤起学生对学习情景的记忆,使其思考、感悟,激发其健康成长的动力[5]。 学期结束后抽样5~10名学生,了解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和问题,便于后期持续改进。
3 课程思政现存问题与解决途径
3.1 培育教师的德育引导力 提升课程思政的温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课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但目前专业课教师倾向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有限,缺乏课程思政经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的引导[6]。因此,教师首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师德风范感化学生,实现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同时应具有德育意识,具有德育的敏感点,进而引导出学生对问题、文化、情感的激发点,确定课程思政设计的出发点[7]。其次,构建“教师+学生、思政+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教师”四位一体、同频共振的育人模式,打造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在各类培训和思政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辩证统一到专业课中,使课程上得既有“思政课”味道,又没有“思政课”痕迹,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3.2 精细课程思政设计 实现育人细无声式的教育 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深度融合是核心环节,而融合的“标准”是学生能自然接受,认为其是课程的一部分[7]。在课程思政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如何发挥专业+思政“1+1>2”的效果,避免标签化、生硬化、空泛化的课程思政模式。这需要在教学顶层设计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有机、有效地实现“嵌入式”结合,符合大学生群体对“德”的期望,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动力,让学生有“获得感”,在“育人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层面的精神指引,以思政之“盐”将“食材”本身的鲜味调出来。
3.3 探索多样化教学途径和方式 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课程思政的实施强调实践性、参与性、情感性和体验性,德育的促进侧重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锻炼[8],因此,教学中要避免传统教育单向灌输的弊端,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顺应网络时代新发展,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谈论、辩论赛、故事分享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讲、释、查、做、演、论多元化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思考问题。课程思政不仅要重视课堂授课,还要扩展到课前自学、课后实践及实验课等教学环节,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树立“全域”思维,将课程思政工作拓展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以学生“获得感”为中心,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强化“参与—体验—感悟—感动—情感产生”的内化过程[9],真学且真用,学思践悟“政”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