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玉溪地区彝族传统服饰图纹表现和艺术特点研究

2022-12-06后晓莹李一凡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图纹刺绣彝族

后晓莹 李一凡

一、引言

农业文明时代遗存下来的、有着独特性别特征的服饰文化遗产,无论从刺绣品种多样性、技术精湛性来看,还是与民族历史、风俗文化、社会思想的关联性来看,都是人类心灵的诉求和公认的民族符号。而服饰上的刺绣纹样并非孤立地、随意地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一种来自祖先和群体的约束力,使其形式固定并延续下来,他们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与内涵,并承载了对远祖的记忆。尤其是在抵御外敌经历、民族重要历史事件、迁徙足迹以及日常所见和情感寄托、生活希冀方面,服饰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符号”。服饰代代相传也就意味着文化相传延续,民族服饰本身就是一本内涵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教科书。只有真正了解民族服饰中的造型符号、色彩符号、纹样符号、材质符号以及着装方式,才能领略民族服饰的美和隐喻的民俗内涵,不断地从文化传统服饰获得母体创作和衍发的设计灵感,从而使现代服装更具有最为珍贵的传承神韵。

二、玉溪地区彝族支系的传统服饰基本图纹类型

云南省玉溪市境内彝族支系众多,所处地域广阔,以山地地形为主,生态果蔬、烟草种植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产物。居住彝族支系三个以上的县、区是(以下为2018年底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统计):

新平县彝族人口为140 259人,支系有聂苏、纳苏、车苏、山苏、腊鲁、拉鸟、咪俐、密査、香堂、罗武、蒙化、仆拉。

峨山县彝族人口为88 161人,支系有聂苏、纳苏、山苏。

华宁县族人口为50 143人,支系有阿哲(阿者)、阿梯、西期、阿笃弄(龙亩或罗婺的谐音)、阿细、聂苏。

易门县彝族人口为48 818人,支系有聂苏、纳苏、阿陆、罗罗。元江县彝族人口为46 085人,支系有聂苏、仆拉、撒摩[1]。

玉溪地区彝族传统服饰审美尚黑、红、黄、白。传统的服饰喜用黑色、藏青、毛蓝色布料缝制,衬衣为白色,形成内外衣色彩对比鲜明的特点。传统服饰除了要求娴熟高超的刺绣技艺之外,彝族服饰在样式、图纹、饰物、设计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图纹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种。

(一)几何样式

这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模拟,使用粗细、宽窄、长短、横竖、交叉、弯曲等针脚,按照审美组成。尤其是线状条纹,根据宽度和色彩变化的不同而不同,跟随布角需要,明确其线条和图案走势。比如,八角纹、羊角纹、三角纹、菱形纹、方纹等皆可,也可组合成图案群系,强化装饰效果。

(二)图腾样式

彝族尚火,火把花(火焰纹)及牛角(弯角纹)的抽样式变型把彝族图腾崇拜反映在了服饰图纹上。红色打底,黄线锁边,缀于底布上,构思奇巧。彝族也尚于用虎作为装饰,小孩儿的虎头帽,背裳《四方八虎图》象征着八面纳福,中间绣个轴对称的太极图,犬牙包边,衬上马樱花,既俏皮可爱,又不失工整对称。

(三)动植物样式

马樱花、蕨草类、山茶花、莲花、菊花、缠枝莲、桃花、山茶花、牡丹花、蝴蝶、蝙蝠、凤凰、龙、葫芦、石榴等动、植物图案交错布置,形成图纹群,同时也会根据绣娘的喜好进行增减,从而又派生出新的纹样,使这个普及的中心纹样形式更加多变。

(四)自然景物样式

日月星辰、天地万物都是彝族喜爱的装饰对象,将太阳、云彩、海浪作为庇佑、祈福的美好寓意,通过高度凝练的抽象语言,作用于服饰,形态各异。

(五)其他

建筑和工具类图案、宗教类样式在装饰图案中也比较流行,如道路、房子、水井,绣娘们还善于把银泡、流苏、银币、碎玉、珠子等装饰品与刺绣图案进行装点,形成具有立体的图形,主要用来衬托、连接、美化主题纹样。

三、玉溪地区彝族支系的传统服饰构成形式

图纹的构成形式也是服饰的灵魂所在。绣娘们通过指尖行针运线的挥舞,演绎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绣片。以峨山县彝族聂苏支系花腰彝为例。花腰彝刺绣图纹构成丰富,变化多样,所表现物均采用排列组合的形式进行布面设计。块面较大且形状对称的装饰物,如儿童背裳中间的方形物,通常可将它分成若干份,常见的有“回”字型、“十”字或“品”字型等。“回”字型,将图案像同心圆分为内、外两个区;“十”字型以十划隔四个小方格,每一小方格可独立纹样,也可对称造型;根据零星和不规则装饰,可以以若干二方连续纹样,依据横竖对比、宽窄变化,形成错落有序的排列效果;对于易磨损区,用缜密针脚的锁边增加耐磨度。

(一)对称构成

彝族花腰服饰图纹多以对称样式呈现,大致可分为左右对称、对角对称、四周对称等。挑花、绣花常用左右对称,表现明快的节奏感。背被和大腰带的中心区域常采用对角对称,还有一些贴花背裳上常采用四周对称。

(二)放射构成

以一种图案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呈现出放射状,绣色呈渐变式,用渐变式区分出层次,最明显的是牡丹花瓣和星辰光芒。

(三)单体构成

在彝族花腰图纹的形式构成中,单一内容和形式构成的图纹显示出明确的单体结构特征,给人以强烈、集中的视觉冲击。通常出现在女装帽子、袖口和肩颈三个位置。单体构成的图纹比其他构成形式的图纹满绣且烦琐,其图纹多具有一语双关的象征性,尤其是把马樱花和火把花放在醒目显眼位置,无不体现着彝族花腰对图腾崇拜的重要意义。

(四)连续构成

满铺的绣片上,某一装饰纹样连续重复出现,形成有规律的图案,可表现为:并排连靠、颠倒连接、对数对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大小组合(叠合)、散点连续等,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条形、块状、方形等结构样式。繁复的设计造型比较起单一图案相对复杂,与周围色形成对比,配色明快清亮,通常呈现严谨、清晰、明确的视觉享受效果。

(五)隅饰构成

隅饰也称角隅纹样,因常用作边角装饰,绣娘们也称之为“角花”。按照装饰位置,分为一角、对角或四角。采用对角设计时,图案可为互补,也可为不相同,与花边搭配使用,相得益彰。

(六)适合构成

高度凝练的民俗语言,经过人为加工变化,在图案轮廓上将变得更加抽象和概括。图案的外轮廓有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但方形居多。勾画出图案轮廓后,基本骨架线就形成了,再根据花、茎、叶等图案的形势走向,顺势填充。两个不一样的适合纹样叠加就组合成新的构成形式,绣片的寓意层次就更加丰富[2]。

四、玉溪地区彝族传统服饰图纹的艺术特点及色彩表达

玉溪彝族服饰图纹不仅在构图上有特殊要求,而且在技法上也多种多样。无论是色彩配搭,还是通篇布局,都有着奇特构思。以十字挑花为主,图案稠密,布局工整讲究,针法严谨均匀,配色鲜艳靓丽,充分展现了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性。

(一)构图方法奇巧

在全国56个民族中,彝族服饰被公认为是样式最多、色彩最为鲜艳的,这全靠刺绣为彝族服饰锦上添花。彝族刺绣大多在衣服上着手装饰,在底布上即体现出奇思妙想。彝族妇女都具有捕捉和表现各种事物美感的本领,并能把表达对象变成具有刺绣特点的形象。既绣法凝练,又颇具匠心。如人物形态图纹是通过抽象的几何图案堆积或直线勾画进行描绘,“绣”简意赅,栩栩如生。

动物图案重特点,重形似。有的鸟展翅欲飞,翅膀呈展开状,毛色简单而针法整齐;有的蝴蝶翅膀、触须以及身体躯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夸张和变形。花卉图案多是写实类和图案类。写实类更多地侧重于对花卉的写实描绘,这种创作手法,在形态、色彩、空间、立体、质感等方面都要求与真实的花卉越接近越好,这就必然导致图案要比经过处理化的图案要复杂的多。图案类与写实类不同,它是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对形态进行变形、解体、适形、重复等造型处理,对形和色做主观调整,但它始终围绕“母题”,不像写实类那样塑造真实形象,仅追求那种“神似”的感觉以及花瓣出现的方形、菱形,适应了十字挑花的针法要求,而且更加刚劲有力。山水意境,虚实结合。如三个三角形似山峰,曲线代表云彩,平行线是河流,交叉线是鱼竿拉网……仅仅几根曲线条,就把对象的特征刻画得意趣朴实。

彝族刺绣在构图上的奇巧处还表现在对几何纹样的处理。几何纹样中大量的主体图案是菱形、方形、六边形、八角形。这些简单的排列图案,经过相同形体的位移,相似形的转换等手法,图案就显得十分立体而又不失其朴实之美。有些纹样虽然只是点线的装饰,但作为刻意而为的布置,运用“重复美”和“整齐美”,再加上粗细线条的穿插布线、宽窄、疏密的变化,使得图案明快、活泼。

(二)针法富于变化

彝族刺绣讲究构图、用色,讲究针法。打底画面形成了,配色也就想好了,针法的选择就成了绣品成败的关键。彝族刺绣针法多种,常见的有打籽绣、扣针绣、挑花绣、石头针、堆绣、辫绣等。在刺绣图案时,往往是几种针法同时采用,互相配合。极大地丰富了绣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一针一线的技巧,达到了随心所欲、变化无穷的境界。

(三)绣色异彩纷呈

彝家女的绣品在爱情表达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彝家女采用高明度、高纯度的绣线通体彩绣,用红绿、蓝橙、黄紫的补色方式装饰图案,图案非常招人眼球。

纹样的整体效果还需要通过色彩的搭配来体现,绣色是纹样构成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代表民俗文化特点的重要元素之一。绣娘在绣色搭配和使用上都颇为讲究。

1.黑之尊

在玉溪彝族传统服饰图纹中,黑色为底布,在上面做图案,增加可观的效果感,传达出黑色与彝族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峨山县区的聂苏、纳苏支系的“聂”“纳”翻译出来都是“黑色、黑”的意思,仅是土语的差别而已。彝族先民认为黑色代表了大地,是孕育动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含有涵育、威武、庄重、主宰之意,是万物起源的根本。根据彝族对于虎的崇拜,到处都充满着“虎文化”的气息,他们相信虎身会使子孙兴旺、家庭和睦。虎的图腾在彝族服饰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们认为,黑虎为人祖,黑即人,人存于黑土、灭于黑土。黑虎图腾是尚黑习俗的结果,黑虎图腾观念的建立却又加固了尚黑习俗。沿袭了上千年的文化公理仍然构成这种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意象,在图腾崇拜和血缘观念下,“黑”已脱离了其具体意义,而被赋予了许多神圣高贵的含义,包罗了“深”“广”“高大”“美”和“尊贵”等意义。黑色是彝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文化观。

2.红之情

彝族对于红色的崇拜最早源于火,刀耕火种,生火取暖,世代恪守一条亘古不变的生活法则,就是祖先对火的崇拜,以及把火视为是通天的神灵。在彝家人的记忆中,火是光明,火是温暖,是生命的象征。在彝族神话里,创造宇宙的天神,赐予人类光明与熟食的同时,也留下了黑暗与寒冷,为打破黑暗,先民不畏天神,前赴后继,到茫茫宇宙中去寻找天火。这种执着与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阳,当黑暗再次降临时,太阳把火点燃在天际,族人英雄阿鲁基热高举参天松树,踏着大山的脊梁赶到天边,接过太阳赐予的火种,点燃人间第一把火,从此寒夜有温暖,人间有光明。为纪念英雄阿鲁基热,彝族子民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点燃火把,拨动三弦,载歌载舞。这一古老的彝族祭祀活动,通过千年的演化,最终成为彝族人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红色就是彝族万丈光芒的火文化。

3.黄之美

《彝经》记载彝族的母系源于黄水,日月经年,彝家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道”,彩云也是彝族日月文化的元素,且以黄云为美中之美,彝族服饰艺术中,大多用黄云来表现云纹。黄色是太阳光芒的象征,是共同遵守的道义,是永恒不变的伦理;黄色意味着富裕满足、喜庆丰收。黄色的光辉可以照亮世间的冤屈。太阳公公是主持公道的化身,可以处理人际矛盾纠纷[3]。

4.蓝之毅

云南的阳光充足,彝族喜欢蓝色的成熟稳重,多喜欢用蓝橙搭配,因为这是冷暖对比最强烈的颜色,暖色调的橙色显得高亮凸出,冷色调的蓝色低沉收缩,蓝橙搭配会产生远近、明暗的层次对比。

彝族妇女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配色原理,在主色调上她们以黛青、墨蓝、纯黑为美,但在这些大面积的深沉暗调色彩上搭配高纯度色彩,这形成了一种色彩上的反差衬托。这种造型和色彩上的合理构成,使得传统服饰有一种繁简适中、和谐美好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彝家女除了把各种大面积的彩线绣花作为重要的配色手段外,还使用手编或机织花边、布贴花边做装饰,再加上银饰、兽牙做装饰物来产生视觉动律亮点,既增加了衣着层次,又使质感和肌理丰富起来,在整体性搭配上显得美艳动人、娇媚可亲。

五、结语

服饰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掩体,经过岁月流逝和历史演变,成为一种实用艺术。而少数民族的服饰,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一针一线与人紧紧连接起来,几乎每一块布都渗透了人们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归根到底,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美的感受的本能需要。彝族妇女在造型设计、图案构成、空间关系的处理和表现手法上,都充分展示了极强的造型能力和极高的艺术天赋。服饰浸润了民族的独有生理机能、心理特征、劳作韵律、生产平衡、道德秩序、喜怒情感等因素,随着庄严生活实践和审美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向前发展。有这样一句唱段是这样的:“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色飞上了楼”,是彝族女用针线连接了这一古老技艺的过去和现在,这种慢工细活的工艺,已然超越了刺绣技艺本身的意义,传递了更深层的文化内容和生活哲理。

猜你喜欢

图纹刺绣彝族
青铜绘画·兽面图纹、水陆攻战图纹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古币”会挖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凌絮裙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