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外译研究

2022-12-06矫秀丽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译典籍东北

矫秀丽

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力的提升,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文化典籍是国家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的结晶。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英文,可有效促进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典籍的传承与保护。

一、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的重要意义

东北少数民族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提高了文化的丰富多彩性。由于大部分东北少数民族缺乏自己的文字,口耳相传成为民族文化流传的主要方式。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为民间口头说唱文学,该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有效防止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出现濒危现象,我国各级政府积极保护民族文化,为非物质文化的流传做出较大贡献。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较为珍贵,可列为我国世界层面的非物质文化,而且可归属于全人类。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英语翻译,将其制定为文化典籍,有利于提高其传播效率[1]。

(一)保护濒危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

为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采用英语语言作为核心工具,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成典籍的形式,并流传给全人类,让世界了解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对文化典籍的保护有一定局限性,仅采用汉语语言作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主要工具。若想要提升文化典籍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效果,应将英语语言作为翻译的核心工具,并进一步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研究[2]。

(二)推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走向世界

为实现文化典籍走向世界,将英语作为开拓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新形式。我国在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充分融合,逐渐走向“开放包容”的新时代。通过对我国向世界推介的文化产品进行分析可知,我国文化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并且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的比重处于逐年增大状态。我国最初向外推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时,只介绍风俗民情,内容过于简单。现如今我国向外推介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并逐渐向着宗教、文学典籍等方面发展,同时包含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向外推介,可使世界充分了解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该方式可有效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

(三) 填补文化典籍外译理论研究的空白

为提升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需要不断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并发展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形态。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与保护,有利于填补我国文化典籍外译理论研究的空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保证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可得到长足发展,应不断提高该文化的创造能力,同时加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采用英语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翻译与研究,有利于带动东北少数民族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为民族学和翻译学的建设带来巨大贡献。

二、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创建了多个典籍外译团队,这些外译团队在专家的带领下,可完成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翻译。大部分研究学者将民族院校作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依托,在民族院校的基础上完成翻译团队的构建。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在外译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不利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4]。

(一) 缺乏专业的团队合作

我国越来越重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外译,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翻译过程中,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翻译工具,使读者可充分了解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仍处于亟待研究的状态,并且缺乏专业的文化典籍英译团队,全国各所高校未与研究学者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事业的开展,需要国家与各个地方的政府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团队的壮大,需要将民族院校作为主要依托,同时应充分利用东北少数民族的资源,加强对高校翻译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通过促进文化典籍翻译事业的前进步伐,可使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缺少综合性翻译人才

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英文版文化典籍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翻译人才较为匮乏,直接影响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传播范围和速度。由于翻译人才个人能力较差,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翻译过程中甚至出现低级的语言错误,严重影响英文版本文化典籍的质量。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超高的翻译水平,同时对翻译人员的民族文化了解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水平,还需要翻译人员具有一定创作能力。为促进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工作的发展,需要广泛引进高水平的外译人才,并积极培养典籍外译的综合性人才,与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组建跨学科的翻译团队[5]。

(三) 典籍外译的难度较大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由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该地区属于聚集居住区,与维吾尔、壮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进行对比可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文化典籍存在较大差异性,该差异性可体现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增加了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的难度。由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难度较大,为外译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外译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文化典籍的外译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主要包含翻译学和民族学两大方向。通过对翻译学科的从事人员进行分析可知,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人员大多为高校英语教师。他们无法专心对文化典籍进行外译,可直接影响典籍外译作品的深度。而民族学科的研究学者将精力集中在文献研究方面,未对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研究[6]。

三、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研究的发展策略

(一) 培养高水平的外译人才

为提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外译过程中,外译组织实施、译本发行等全部程序均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我国社科基金项目中包含一部分有关于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的项目,但该类型项目的数量较少。为进一步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研究,并最大限度地向高校提供外译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需要国家加大对文化典籍外译的支持力度,促进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并积极向外传播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文化典籍翻译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不断加强对翻译学科的建设,为翻译人才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7]。

(二)创新文化典籍外译策略

通过我国学者对典籍翻译策略进行创新,使我国文化典籍具有一定特色。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语篇的层次,将语篇的层次作为翻译的重点工作。为实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策略的创新,将语篇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引进外译工作中,该方式有利于提高译本的质量。文化典籍外译策略的创新,可为东北少数民族研究理论的构建提供更多有利资源[8]。

(三)建立中西译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典籍外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为实现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提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作品的整体质量,使世界更加了解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的质量和数量,可建立中西译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向外传播的速度。对文化典籍进行外译过程中,应保证原文的精准性,同时要符合原文的逻辑规律。对于我国外译人员而言,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外译的难度较大,需要西方学者的广泛参与。在西方译者的支持下,可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外译的工作提供新的经验[9]。

(四)深入研究传统语言文化

典籍译本的质量与外译者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部分东北少数民族缺乏专属文字,该民族主要采用说唱的形式对文化典籍进行传播。由于缺乏书面形式传播文化,使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作品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最终使文化典籍翻译作品处于濒危状态。为提高典籍外译的整体质量,需要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可在本土内被传播与了解。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保护,可使更多的人对传统语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典籍的翻译动力。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应积极鼓励译者对传统语言文化进行了解,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10]。

四、结语

为深入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采用英语语言作为翻译的主要工具,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英文,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流传给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东北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使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为有效防止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出现濒危现象,通过各级政府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积极保护,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资源,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并建立全国各所高校以及中西译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翻译人才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猜你喜欢

外译典籍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大东北的春节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