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
2022-12-06林利平
林利平
一、解析商帮及商帮文化
商帮是明清两代以地域为纽带形成的商业联盟。形成于明初,进入民国后消亡,存于明清两代延续500多年的时间。商帮的形成,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商业的繁荣以及专制制度对商业的压制。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专制集权的顶峰,统治者既容许民间商业存在,又对民间商业进行各种压制,因此,出现了以地域为纽带而不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商帮,巧妙与政府周旋。清代后,历史发生转变,而商帮的转型并没有成功,后逐步消亡。
中国商帮文化,是中国历史所独有的文化形态,在商帮身上,体现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不仅在企业制度上有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企业文化上更是成为了中国商人竞相学习的标杆。由于商帮的形成是以地域为纽带,因此,各商帮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各个商帮既有共同点,如成功之路都是官商结合,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自己地域文化的特点。
二、龙游商帮形成、发展及衰落消亡的历史过程
龙游虽南北环山,但其东西交通相当便利,衢江自西向东贯串全境,便利的航运使龙游自古以来就是商道、饷道枢纽。明清时期,更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物资转运地,东南沿海省份出产的食盐,经过肩挑船运到达龙游,再经龙游一直贩销到川、湘、楚、滇等地。这种便利的航运条件促进了商人集团的聚集,最终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龙游商帮。如果说便利的航运条件为龙游商帮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人多地少则是促进龙游商帮形成的内在压力。在以农业为主业的封建社会,土地多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产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龙游境内多山,人均耕地少,这种生存的压力,迫使龙游人弃农从商,依靠便利的交通,把县境内丰厚而优质的竹、木、茶、油、炭、冬笋等特产加工或半加工成商品后大量外销,促进了商业的迅猛发展。再加上南宋时期修建了东起杭州、西接湘赣的官道,为龙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龙游商帮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正是这一时期,龙游商帮初步形成。
明朝初年,龙游商帮在徽商与晋商争锋的狭缝中崛起,以“遍地龙游”的气势被人们称为“龙游帮”,活跃于中国商业舞台。明万历年间,已经与徽商并驾齐驱,当时坊间有“钻天洞庭遍地徽”“遍地龙游”之说,龙游商帮的实力可见一斑。明天启年间,龙游商人已经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史书记载盛况曰:“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到了清朝中期,龙游县从商人数已经超过了务农人数,“多行贾四方,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这些龙游商人离开龙游后,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史料《皇明条法事类纂》记载,龙游商帮为了联络,组织各地日益壮大的商帮团体,在北京建起了会馆;还与江西安福等地的商人合计五万余人,跋山涉水到云南姚安经商垦荒;有些人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吕宋等地,有些商人还在海外定居。至此,龙游商帮达到了鼎盛。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多种交通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陆路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再加上龙游作为“四省通衢”的水陆交通枢纽位置,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的战乱,严重动摇了商业赖以发展的根基。从此龙游商帮走向衰落,逐步退出中国的商界舞台。到了民国时期,曾经的“遍地龙游”已成绝唱。
三、龙游商帮消亡的文化成因分析
龙游商帮走向消亡,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存在着特定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狭隘,固步自封
鸦片战争后,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新兴买卖阶层开始活跃于商业舞台。沿海地区商业心理日渐开放,而地处浙西山区的龙游商人思想日趋狭隘封闭,固守本业,小富即安,认为“平昔生意,惯熟货物,虽然利微,亦或遇而不遇,切不可轻易丢弃,改换生理。”在传统商业市场发生改变,主营产业境况不佳的情况下,仍然不力图革新,开放视野,去寻求新的商机,只能坐视主营产业日渐萎靡,在市场竞争中步步沦陷。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的冲击,龙游商人不求创新图变,以手工生产对抗西方机器大生产,其结果不言而喻。如龙游规模较大的造纸业已具备商品生产性质,明代时,为适应市场之需出现了专业的槽户。槽户是商人或地主富农,帘手、焙工等是工匠,他们之前存在着雇佣关系,实行计件或计时工资,其生产经营是一种手工工场模式。可以说,龙游商帮在明朝就已具有变商业资本为产业资本的商业眼光。然而这种创造力却在清中期之后日渐消弭。面对西方机器大生产的冲击,龙游商帮依然固步自封,缺少开放进取的眼光。不寻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坚持手工生产。以造纸为例,在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清光绪十三年(1887)于香港设大成造纸厂,李鸿章于1891年引进了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从此,使我国造纸业开始步入到机器造纸阶段,后续于上海浦东设华章造纸厂,上海龙华路设龙章造纸厂,1911年,张之洞于汉口设度支部官纸厂。而龙游商人仍采用手工生产,造纸需经破竹丝、腌料、剥料打料、抄纸、焙纸五道手工工序,费时费力,且出产不丰,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如南屏纸曾著闻于时,但由于不寻求工业创新,日渐式微,至20世纪仅供应本县城用纸,可见龙游商帮的活力和创造力日渐消弭。与龙游商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处东南沿海的宁绍商帮凭借其开放的姿态,熟识海洋环境、海外贸易知识、经验丰富的特点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龙游商帮的地位。而龙游商帮却固步自封,连本地商业都落入外地入境商人之手[1]154。
(二)民风奢靡,安于享乐
龙游商帮发展到鼎盛期,地方财富积聚日丰,消费需求因财富增加,富室日众而增长,民风日趋奢靡。陆瓒说:“习尚昔固号俭啬也,今则日事于侈靡[1]66。”人们生活广泛追求舒适享乐,衣饰、饮食、居室、饮食、文化、交际都随之发生变化。涂杰说:“服饰多用纱绢,器皿多用金银,侈靡相高,以非一日。”“邑中室庐往称朴素,万历中叶渐以雕琢相尚。”江山县“明成弘间朴意犹存,至隆万渐入奢靡,饮馔衣室争为美丽,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外饰观美,中实虚耗,有识者叹之”。其器用衣室以苏杭为榜样,史志载:“俗侈靡,效尤慕三吴之豪[1]66。”如婚葬礼逾制,讲究排场,大事铺张,以夸饰其富。“迩年侈肆太甚,重馈媒妁,及女之戚党,谓之主媒,纳彩竞以银书匣金,糖罩盛馔,列丈不亲迎。……丧,……葬之日,富室多结彩亭,姻戚装饰祭台,炫以金玉,极其华丽[1]67。”奢侈之风正是商人资本发展导致商人夸饰的表现。在当时,对于聚集起的大量财富,除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外,龙游商人一般会做如下支配:(1)修民居,置豪宅;(2)建祠堂、续族谱、量族田;(3)公益、文教支出[2]。可以看出,在企业做大之后,并没有很多龙游商人将资本投入到再生产之中,而是用于消费和置办家产居多。龙游商帮的义举和消费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形式(如歌舞、戏曲等)的繁荣和传播,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将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使用到消费中去,会导致企业所需要的资本降低,从而导致企业在购买设备、扩张产能时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很多龙游商帮的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企业规模不能得到扩大。故而,虽然龙游商帮手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并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但是缺少扩大生产的魄力和前瞻性眼光,本质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最终被淹没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世界浪潮之下。
(三)重仕轻商,儒兴贾弱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龙游商帮的崛起与其拥有良好文化优势密切相关,在文化优势的助推下,龙游商帮声名鹊起;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仕轻商的因素,又导致龙游商帮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龙游地处南宗儒学中心,重儒业,轻贾业。通过查阅历代方志可以发现,在记述商业和商人时,大多着墨较少乃至完全忽视。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多是重农抑商、重仕轻商。特别是很多龙游商人从商最初的目标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再为自己的子女可以考取功名提供基础。还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企业变卖,回乡买宅置田,从而限制了龙游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增长。当时的龙游虽然拥有许多书院,但是这些书院中所教授的内容缺乏西方的文化,还是以传统重仕轻商的思想为主。正如陈学文先生在《龙游商帮研究》一书中提及:“因此,即便历史上因缘际会出现了龙游商帮这样大规模的商人群体,也未能与之结合,产生充满活力的重商文化,反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限制,数次错失经济腾飞的契机[1]152”。
(四)抱残守缺,恋土情节
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保守落后,聚族而居的宗族关系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恋土情节,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龙游商帮的兴盛,在于其视天涯若比邻,无远弗届的开拓精神,“贾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商业特质,才有了“遍地龙游”之谚。然而,这种商贾锐气却在后来龙游商人的身上渐渐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商人积累一定产业后,在家乡置田置产,安享太平日子,甘为田舍翁,不愿继续劳碌奔波。另一方面则是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由此更促生恋土情结的滋长。龙游有一句民谚“三日看不见岑山头,就要哭鼻头”,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正如民国《龙游县志》编纂者余绍宋先生所言:“‘遍地龙游’之说久不闻矣……今又安得由此积习。为商贾者,既不轻去其乡,所业悉甚微细,其稍大之商业皆徽州、绍兴、宁波人占之,乌在其能商贾也。昔人日以地瘠民贫为忧,而又以贱商轻贾以为高尚,此愚所最不解者。”
四、龙游商帮兴衰的历史价值启示
首先,“龙游商帮”是龙游地方文化中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了解“商帮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当前龙游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挖掘龙游商帮诚信、开拓等优秀文化特质,对于重建现代商业伦理道德,实现龙游本土优秀商业资源承继,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社会文化传统是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的,本文追寻龙游商帮消亡的历史原因,通过辩证的观点,剔除龙游商帮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提炼新的价值内核,使商帮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作为浙商先驱的龙游商帮,其文化传统中同样蕴含“务实、开拓、诚信、传新”的精神,通过对龙游商帮的研究,可以追溯浙商的文化血脉,为区域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学术价值。
通过从文化角度考察龙游商帮的兴衰,对于今天浙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
(一)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气度既是龙游商帮勃兴的文化原因之一,也是浙江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不二法门。
其兴也,海纳百川,远行商贾,不畏艰难;其亡乎,小本微利,故乡难离,耽于享乐。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拥有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还需要做到把先进的技术、资本和人才充分引入到城市中来,让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实现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与时俱进的思想引领既是龙游商帮勃兴的文化原因之二,也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恩格斯认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这是第二性的作用[3]。”新的先进思想当然产生于一定经济社会中,反映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反过来新的先进思想也可先于经济社会而产生,这就靠先进的思想家的前瞻性。一旦新的先进思想产生了,必然会促进或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因此,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做指导,则有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则如传统思想对商帮的束缚一般,只会扼杀商业活动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诚信为本的理念坚守既是龙游商帮勃兴的文化原因之三,也是浙江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文化支撑。
“与人相交或以物相易,贵乎诚,合于中”,这是千年传承而今愈显弥足珍贵的道德品质。商业道德、市场准则,这些成为了拷问现代企业良心的试金石,挖掘商帮文化内核,弘扬其守诚信、践承诺的商业伦理,对于当前道德失范的现象,无疑是有着警示意义。
通过探究龙游商帮走向衰亡的历史因由,重点突出其兴亡历程中内因即思想文化观念所造成的影响,旨在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当前社会的借鉴传承意义,印证当下,发人之慨叹幽思,以知兴替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