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2-12-06李若洁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派亚文化群体

李若洁

一、新时代亚文化的定义

亚文化的内涵一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演进。20世纪20年代起,芝加哥大学就开始对美国的移民以及犯罪青少年等群体的形成进行研究,形成了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关注移民以及种族问题,更多以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强调异常行为。20世纪70年代,亚文化的研究中心出现转移,出现了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生,伯明翰学派借鉴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关注战后英国的工人阶级青年,形成了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些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将亚文化看作是一些小众群体体现其日常生活的一种形式。亚文化研究在21世纪主要关注全球化条件下的青年亚文化,对伯明翰学派进行批判与反思,强调当下亚文化的复杂与多变,认为现在的亚文化较先前来说更为复杂,更具个人特征,但是其抵抗的意味已没有之前强烈,应该重新审视后现代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与表达方式。

我们来看看几位学者对亚文化的定义。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认为:“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同时能够形成一个集体认同的形式[1]。”美国学者波普诺在其著作《社会学》中给亚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2]。”而澳大利亚学者盖尔德在其主编的新版《亚文化读本》中,也对“亚文化”作了类似的界定:“亚文化群是指一群以他们特有的兴趣和习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所做的事以及他们做事的地点而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或边缘状态的人[3]。”

在这几个定义中我们发现各个学派的学者们保留了学派的不同观点,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共同点,首先是“群体”,第二个是“矛盾”或者是“非常态”。 那么相应来说,新时代的亚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亚文化呈现一个怎样的特征呢?(1)与主文化相区别。亚文化从词汇本身来说是相对主文化而言的,它们处于主文化的从属地位,它的内涵与主文化相区别,有学者甚至认为亚文化中有与主文化相悖的部分。(2)具有群体性。有学者认为正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使得亚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其社会基础,而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亚文化调整了社会文化的差距,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求,他们在亚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这正是亚文化存在的理由。(3)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里我们就要探讨亚文化是否具有反叛性,在加拿大学派的观点中亚文化是具有非常规性以及边缘性的,在伯明翰学派中这种性质逐渐转变成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在后亚文化中这种对立性进一步减弱,也就是说亚文化确实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这种独特性是微妙的。(4)具后现代化特征。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从不同学派的发展嬗变中我们也可窥见一二,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本时代的阶段性特质,而在如今新时代的社会条件下,亚文化呈现出后现代化的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亚文化的接受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引发亚文化崛起。如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而产生了文化的分化,从而引发了亚文化的崛起。那什么是新时代下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崛起的条件呢?

如今我们处在21世纪,除了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外,最大的时代特征便是全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流在生活中出现,每个人都在其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抱着好奇与探究,更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那么群体便容易通过交流产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全球的文化开始流通,跨越了地域上的距离,我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现在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追星”“二次元”“hip-pop”等都是以其他国家的文化为基础,逐渐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传递到中国来,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这些信息,而这些文化在中国也与本土的文化发生了融合与碰撞。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注重精神的意识也就随之产生、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这种文化传递的介质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媒体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我们多元的文化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二)现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追寻。现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独生子女们从小就在家里的多位长辈围绕下长大,使他们出现了渴望摆脱家庭的情绪,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给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与相对宽裕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更多地在意精神的需求,从而更多投入自身的文化与精神满足。

(三)现代大学生对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这带来了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带来了密集的社会互动,特别是网络上的互动,人们更易找到同好,也就更容易形成群体。而人生来具有从众的心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这样写从众的现象:“如果个人保持独立,其便可以以一种冷静的态度看待事物。如果个人处于群体之中,个人与群体便是一体。特别当此群体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倾向时,个人就不会再以自己独立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判断来看待事物,同时个人也可能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处于的群体,也许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也许与群体进行抗衡。”从此处我们便可以看出群体的存在对于个人产生影响的至关重要,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出于对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

(四)亚文化是群体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问题时而产生的解决方式。亚文化在一些学者的定义中本就是人们解决矛盾而产生的一种方法,而大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交界处,处于学生与社会人员的过渡期,他们有自主的意识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他们面临着矛盾与冲突,于是,他们寻求精神的出口,进行自我的探索,在接受亚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亚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面对个人与群体的矛盾,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他们具有主体性却没有话语权,他们在初步接触社会后已经发现了差异与不平等的存在。无论家庭是出于哪个阶层,这些年轻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困惑,当他们在面对这些社会结构造成的矛盾的时候,他们会躲进自己的精神世界,躲进这些亚文化的群体之中寻求短暂的慰藉,寻求某种解决方法。

三、新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亚文化逐渐在大学生中崛起的情况下,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必然也会随之增加。

(一)亚文化确实削弱了主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刚成年,他们大多第一次离开父母自己生活,无论是人生观、世界观或是价值观都没有成型,他们缺乏社会阅历与经验,在对待流行特别是被周围同学所推崇的亚文化之时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被众人所裹挟,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情况下容易误入歧途。

(二)亚文化使得亚文化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要求出现边缘化、模糊化的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道德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亚文化削弱了这种道德观,某些亚文化群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将自身的道德底线降到极低的程度,如追星一族存在偶像出现道德问题甚至与国家相关的问题时仍然站在偶像的一方,几乎放弃了自身的爱国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会引发群体以及周围的人群对自身道德观的审视,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亚文化必然会干扰影响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体系。

(三)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它使得大学生出现表达的浅显化、目标的物欲化以及人生价值的虚无化的情况。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们沉迷于快感而对延时性的精神愉悦敬而远之,他们更现实,对于物质更为依赖,而失去了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以大众娱乐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了渗透,其中还有资本所运作控制的部分,引导大学生享受即时快乐,失去思考实质的能力,形成缺乏深度的浅薄的特征。

虽然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亚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同时帮助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等一系列积极的方面。

四、新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面对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我们要正确认识亚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正面负面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利用亚文化帮助大学生成长。

(一)加强文化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中国在新时代中呈现开放包容的姿态,这促进了国内文化的多元化,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入侵”的可能性。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近些年中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建设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汉服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引起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存在,使得大学生的自发性加强,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被分散,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教育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亚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性格的发扬,我们要利用好亚文化中的实践特征,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正确的价值观道路上来。

(三)加强理论与教育水平的再创新。比较起思政教育的内容来说,亚文化更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更为实际,这是亚文化广受大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较强,看似远离了生活,但实际上都是在社会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应该强调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将思政教育中的理论内容落实到生活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政水平,更好地接受与利用思政理论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意识到思政的内容并不是假大空而是真正有利于社会的。我们要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理解大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感同身受。

(四)加强重视传播方式的灵活多样。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传播生成的,我们要学会利用亚文化中的新的内容。根据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可以利用亚文化的内容,以此作为引子,在思政教育中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同时要利用好传播与媒体的作用,新时代条件下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更加突出,能够对人产生教育影响的机构大大地延展了,人们受到教育影响的面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狭隘的天地,这其中大众媒体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的影响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好网络思政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引导人们成长,在新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甚巨的情况下,把握亚文化的定义,弄清大学生对亚文化接受与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才能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减弱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对积极影响的成分加以合理的利用,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合理优化。

猜你喜欢

学派亚文化群体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