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空间叙事研究
2022-12-06苟宗财
苟宗财
一、引言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与传播,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遗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以此为契机,非遗保护与宣传成为了我国官方和学界高度重视的任务与工作,同时,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成为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人们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一般热衷于以时间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整个影片的叙事过程都是以时间贯串的,而忽视了事物本身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态,所创作的影片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为了满足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与发展并留存至今的一种“文化记忆”。研究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叙事首先得掌握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
(一)非遗的存在空间
非遗的存在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人的生产实践奠定了非遗的存在空间形态。正如陆扬、王毅在《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中所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空间具有它的物质属性,但是它绝不是与人类、人类实践和社会关系毫不相干的物质存在。反之,正因为人涉足其间,空间对我们才见出意义[2]。”首先,人在实践中的“身体行动、生产资料、活动场所、周围环境等实践要素,都是在特定空间范围中的感性存在[3]”,这也是非遗存在的场域空间。其次,人类在特定场域的生产实践活动必定会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该场域空间里所引发历史事件、出现历史现象的社会空间。因此,非遗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关系构建起的空间形态而存在的。
(二)纪录片创作的生产空间
“当代人文地理学一般把空间分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四个不同层次。‘第一空间’表示着可感知的有形世界;‘第二空间’指的是变动不居的意象世界;‘第三空间’是物质与经验的交错地带;‘第四空间’则是地方的空间[4]”。纪录片创作同样可以用这四个空间层次来解释和建构纪录片的空间形态。
纪录片的“第一空间”可解释为“镜头空间”“画面空间”“场域空间”,是用镜头真实记录的客观的、可感知的空间。例如山西的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山西临汾、运城地区。用镜头记录蒲剧的艺术特性一般会选择乡村演出、戏剧院的演出等,那么镜头画面记录的乡村和戏剧院存在的地域空间、村落空间、表演舞台空间就是“第一空间”。纪录片的“第二空间”可解释为影视语言所建构的“想象空间”“认知空间”。例如影视语言描述山西蒲剧的发展空间、艺术空间、艺术家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抽象的,不容易被客观的测量手段所把握的构想空间。纪录片的“第三空间”可解释为纪录片的受众主体对“影片空间”的解构和重构,是观众在第一空间的感知和第二空间的构想的基础上,建构起的影片的整体空间组合结构。“第三空间”呈现出开放的视角,“接受主体的文化修养、读解能力、审美观念等不同,影片在观众心中的意义空间也各不相同[5]”。纪录片的“第四空间”可解释为观众观看影片而产生情感、思想的变化,联想起了自己看到过、经历过的地方空间,同时包括在该空间里各种感觉所形成的混合物,这就是纪录片地方的空间。
三、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特性是“传承性”,这一特性体现了非遗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基于这一特性,非遗纪录片的创作在内容呈现上一般设计为三个板块:历史演变、生成现状、传承与发展,三个板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要求限制,以非遗的“传承性”和“社会性”为基础,体现了非遗纪录片创作的目的:记录、宣传与保护。在非遗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每个板块独立存在,板块内部的空间叙事结构可以独立设计与思考。
(一)历史演变—历史时空叙事
历史的沉淀孕育了非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历史演变过程的影像呈现是非遗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说起历史,人们“总是把思考的重心放到了时间上,但事实上,历史应该包括空间、时间、事件、人物等基本要素,空间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6]”。
在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中,为了重视其形成和发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时间是历史演变过程必不可少的叙事要素,但这并不代表要按照演变的因果顺序直到最终发展结束完整地呈现历史演变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一般以时间维度为线索,时间节点为中心来展开空间叙事,比如形成时间、推广时间、盛行时间、第一次衰落时间、再次盛行时间等,充分体现“纪录片历史影像叙事运动四个基本形式:省略、概要、场景、停顿[7]”。
以特定时间节点展开空间叙事是非遗纪录片重要的影像叙事策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单纯给出一个时间节点,然后描述节点前后空间性质、形态发生的变化。确切来说,此处的‘空间’指的是空间感,即空间感知[8]”。这里的感知并不是偏向于个人的感知,而是群体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感知。非遗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叙事也必须纳入群体的社会感知层面来展开,个人、群体、社会关系、产生非遗的实践活动、物件、场域空间是叙事的基本要素。从影像语言的角度来讲,古物、废墟以及图像之类的空间性存在物是建构空间叙事的重要画面,再加上情景再现、有声语言、数字技术的运用等,共同赋予非物质文化纪录片历史空间叙事的内涵。
(二)生存现状—社会空间叙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最大属性是,它是与人及人的活动相联系和共生的[9]”。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讲,社会是人与人的活动构成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和共生的,具有“社会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重点是要研究在特定地理空间里的人、群体、非遗活动或产品(包括物质和精神)、社会环境等,这些是非遗存在的社会空间的基本要素。在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中,如何用影像建构其生存的社会空间的形态?下面重点讲述。
1.非遗生存的地域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其实就是一个空间的概念。非遗在该空间中产生、存在并保持活力,同时在空间中发挥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用影像表达非遗的地域空间,除了呈现地域的分布、地域的大小等空间的基本要素外,重要的是呈现非遗的地域文化属性对空间形态的建构。这种地域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内传统文化的发展,这是非遗孕育和发展的纽带;二是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遗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区域内特有的自然环境,这是非遗生存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2.个人或群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考察生产实践时总是联系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概念的内涵就是‘人与人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物质的历史的关系[10]’”。所以,在非遗生存的地域空间里,个人或群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非遗纪录片必须要呈现的。在设计影像叙事结构时,个人(比如非遗传承人、技艺大师、活动组织者等)的生产活动,影响“非遗文化”在群体的生产活动中延伸,群体和群体、群体和个人之间再通过经济、文化、思想等的交流,影响着区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建构起了一个立体的社会网络空间。
3.非遗的文化、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手段和艺术形式,非遗价值是影像叙事必须要呈现的。“从文化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本,包含了两种类型的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11]”。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文化价值成为了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经济价值也正逐渐被社会挖掘开发,形成了开发与保护协调并进的良性循环。就文化价值而言,首先,非遗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经过不同民族艺术精神的沉淀,具有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取向。其次,非遗具有单纯与质朴的艺术特性,单纯、质朴、自然是它有别于其他的文化价值。再次,非遗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到今天,“必然涉及精湛的技艺、独到的艺术构成与精巧的艺术构思等艺术表现形式[12]”。就经济价值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遗的经济开发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不但促进了遗产的保护,而且促进了遗产的传承与传播[13]”。但是,不同的非遗的经济价值开发空间不同,有的通过开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非遗开发项目市场影响力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价值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价值的体现,是非遗社会空间建构的必然要素。
(三)传承发展—空间生产与实践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社会空间中,空间生产与实践理论为非遗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主要措施有:1.拓展生存空间,这里的空间主要是地域空间,随着社会的关注度降低,参与群体的减少,非遗存在的地域空间也越来越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其生存的地域空间才能使非遗得以保存和发展;2.提高社会关注度,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实践者,必须通过各类宣传以及政府的政策保护扩大感知群体,建构更大更广的社会空间,让更多的人群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中;3.探索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产业化发展,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保护和传承[14]”。非遗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呈现三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途径,建构起了纪录片的影像叙事空间。
除此之外,非遗纪录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播或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建构的“第三空间”和创造的“文化空间”再通过传播扩大了社会感知空间,成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又一种新途径。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发生的。非遗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不是影像叙事可有可无的要素,而是建构整个叙事必不可少的基础。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叙事设计,首先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形态为基础,真实的纪录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价值空间以及人类社会寄托于非遗的精神空间、思想空间等。另外,非遗纪录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造者的思想与情感,在真实纪录非遗存在的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创作者对影片空间的解构和重构,是纪录片空间叙事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非遗纪录片“文化空间再造”功能。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是非遗文化特征的纪实表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