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12-06张贵峰
张贵峰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是悠久的、多彩的,也是博大的,是中华文化的主根。其内涵有:黄河文化以黄河兴起,涵盖了黄河流域形成的区域文明,形成了以黄河水文地理为特征的原始农业文化;早期物质文明的起源地,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农事气节、各类图腾、礼制文化、龟灵信仰等,也包含五谷农业体系和六畜体系;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在这个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民俗风情;历史上仓颉造字、嫘组缫丝的传说也来源于黄河流域。它将我国带入了文明时代,几千年来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新时代下,赋予了黄河更多的文化外衣与精神内核,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黄河文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和多元。时代的变更下,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国梦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的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妇孺皆知,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民族精神
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出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性格,继承了起源于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见证了华夏儿女奋斗不息的历程。新时期的黄河文化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才能创造和谐中国。黄河文化中孕育出的勤劳、踏实、开拓、团结的精神,仍然适用社会主义新时期,它向全世界人民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助力中华民族的腾飞。
(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在古老的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鲤鱼跳龙门等故事中,就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几千年的文化文明,黄河哺育了无数的生命,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并没有将人们打败,反而锻炼了人们愈挫愈勇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经过历史演变,文明的交替,演绎成如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往向前的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勤劳朴实、开拓进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传承者。人们深耕于这片土地,将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体现着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踏实努力的精神。另外,作为长期占据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的黄河流域,涌现出先民们开拓进取的斗争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郑国为秦国修建郑国渠;贾让的治河三策、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圣俞》以及治水能臣林则徐等在黄河治理及水利建设中都有所建树,努力、开拓、进取、求智等精神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如今,山西道德模范张旭峰是黄河岸边生命的守护者;全国劳动模范任凤祥,作为“黄河最美船工”免费接送过往病人,搭救落水者;治沙英雄焦裕禄,前往兰考县治沙,治理沙尘灾害,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们的事迹进一步彰显了勤劳朴实、开拓进取的黄河精神。
(三)团结奉献、万众一心
黄河与洛水相交之处,被称为河洛地区,这里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定基础的领域,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凝聚了炎黄子孙的共同血脉,塑造了爱国爱家的价值追求,形成了民族团结奉献的情感纽带。
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三千年黄河流域都占据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形成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存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让人热泪盈眶,唱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决心,甘于为祖国统一而献身的奉献精神,发出救亡的怒吼,燃起抗战的雄心。
三、黄河文化的再生和重建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在新时代赋予的精神下,黄河这一母亲河面临着再生与重建,当然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一,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有其渊源性,务必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其二,黄河文化的重建要沿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反哺以及新时代下科技的进步的方向为自我定位。这样才能兼具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的内核以及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之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吸收,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发展基因,让今后的发展更为蓬勃有力[1]。
但黄河文化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是黄河文化遗产受到自然与人为的损害,由于历经的时代长远、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加上公众保护文化、保护环境意识不够强烈,黄河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二是政策的规划与引导不到位,过去,国家以发展经济为己任,大踏步地追赶超越发达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三是管理机制与特色规划不系统,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巴颜喀拉山,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9个省(自治区),各个省、区发展程度不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对黄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因地施策;四是文化遗产继承不充分,人们对黄河的保护方式较为单一,文化信息挖掘不成分,品牌效应不明显。
四、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时代精神
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一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重要的文化符号,一直滋养着华夏子孙,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当代精神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意义。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黄河文化、和谐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密不可分,黄河文化的文化价值正是当代社会价值的基石,是文化的根,是文明的魂,是当代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就足以表示国家政府对黄河文化的重视,给当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要系统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深入继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一)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文明因河而生,因水而兴,大力推动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2]。
一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黄河文化的传承根脉,编制完成专项规划。黄河横跨9个省(自治区),流经多个城市地区,各个城市都依托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厚重的文化,当地要充分挖掘以“根祖文化”“大河文化”“夏文化”等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充分挖掘其历史脉络和隐藏在背后的传统价值和时代价值。黄河流域和各地政府要出台关于黄河文化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规划,让每个城市有法可依,按规定执行。
二是挖据整理黄河文化资源,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要积极搜集黄河文化各类遗产,开展黄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强大的黄河文化数据库,打造共享的智能平台,构建新时代黄河文化研究体系,加强秦山文化、儒家文化、大河文化、海洋文化等有重要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新高地。同时,加大对黄河沿岸红色文化的挖掘,继承发扬抗战精神,塑造品牌文化,弘扬时代价值。
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深入研究黄河神话故事、民间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戏曲文化、餐饮品牌等非遗物质文化,建立社会博物馆、展览馆、研究所、观摩室等实体场所,建立文化保护实验区,特别是非遗小镇,更能全方面保护文化与文物。同时,非遗文化保护安全系数要升级,加大打击盗窃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力度,加大对历史文化、非遗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定期维护,保障传统建筑格局,鼓励非物质文化的继承、转化与发展。
(二)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传承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演绎着黄河文化的精神精髓,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时代价值,滚滚黄河,声声热浪,凝聚着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不息、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在大力保护黄河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将红旗渠精神、治沙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嵌入到骨子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光荣传统,要不断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创建中华民族重要的地标城市。
洛阳、开封、郑州等多个城市,已经迈出先行一步,在积累宝贵经验,完成了地标城市的整体规划,盘活黄河文化资源,扩大友谊联盟圈,互相借鉴兄弟城市经验,同心协力更好地弘扬黄河文化。
(三)讲好“黄河故事”,传递中华文明
揭示黄河文化时代内涵,从讲好“黄河故事”开始,黄河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两岸人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内核[3],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的发展也赋予了黄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黄河故事”传递新的价值理念:第一,“黄河故事”应具有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两岸人民统一寄予美好的愿景;第二,“黄河故事”应集中体现文化软实力,让每一位华夏子孙都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第三,“黄河故事”应紧紧围绕人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时刻把握人民的主体地位;第四,“黄河故事”更要关注生态与环境,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第五,“黄河故事”要充分彰显厚重历史价值和宝贵时代意义。只有系统梳理黄河两岸的文化资源,如物质文化遗产、风俗礼仪、诗词歌赋、文学戏剧、文化经典民间工艺等,才能更好地建设黄河文化地标。
讲好“黄河故事”要进一步深挖神话传说、经典文化、武术展示,这些都能体现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让这些代表性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诉说文化理念。扩大国际历史文化交流,搭建交流平台,定期推行祭祖活动,丰富主题活动。当代的太行精神、西迁精神、焦裕禄精神、治沙精神以及红旗渠精神,都是黄河文化核心的体现,要做好传承与弘扬。只有讲好“黄河故事”,中国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
(四)发挥博物馆文化阵地作用
博物馆以社会教育为己任,以信息、实物、历史资料、文献、动画等为传递的桥梁,文献资料翔实可靠,知识讲解生动形象,数字化标本库存充足,具有高效的科研价值,不仅能启发民智,还能科普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新时代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及时响应国家对保护生态的政策,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讲话精神,加大政策的落地效果,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传统价值和时代精神,大力推动博物馆的大众化和科学化传播。一是要引导博物馆做发展规划,不断自我革新。在结构布局、文化内涵、品牌建设、馆内藏品、展馆陈列、文创产品以及数字化方面下大功夫,从公共文化、社会服务、教育功能、媒体传播等几个方向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进行自我突破,跨越式跳跃,数字化发展,根据国家统一整体规划,每个博物馆自行定位,按需发展。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广泛传播黄河文化,对馆内陈设、系统升级、安保等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举办线上活动,利用VR、云课堂、电子游览、公众号等形式,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度,比如壶口瀑布景观,既可以利用公众号传递消息,又可以通过高科技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将壶口瀑布一年四季美景尽收眼底。三是利用融媒体传播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充分利用馆内藏品、先进技术、宣传口碑等自身优势,选择科研所、高等院校、百强企业等联合成立黄河文化宣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双互动,既节省了资金,又扩大了宣传效应,赢得了口碑,提升了影响力,让黄河文化深入千家万户。
(五)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1.优化文化旅游布局。黄河全长5000多千米,跨越9个省(自治区),沿途旅游景点非常丰富,进行文化旅游整体布局,以片区流域为中心,促进城市与河流的区域合作,旅游无限网络全覆盖,加入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整合世界遗产资源,打造品质旅游路线,加强配套设施,设立服务标准体系,服务监管规范统一,畅通旅游交通,加入文创产品,依托大运河、水浒游乐区、郑国渠、壶口瀑布、南水北调、大禹文化园等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提升观赏品质,打造乡村漫游方式,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畅通旅游举报与反馈机制。
2.培育黄河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实施数字化文化战略,赋能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通过出版社、新闻业、电视台、热门综艺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宣传,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宣传力与影响力,打造一批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黄河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开设主题生态旅游。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越发热烈,喜欢轻松无忧的漫游方式。黄河景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设置多元化的旅游主题,可以是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放松休闲区,亦或是网红打卡地、热门景点区、风景名胜区;深入探索“黄河文化”品牌,挖掘沿黄古镇风貌,打造特色小镇,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创立黄河两岸餐饮文化品牌。
4.搭建数字交流平台。为了更好地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需设立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节、颇具规模的文化论坛以及创设国际交流品牌,让优秀的黄河文化能够传播出去,发扬光大,丰富文化载体,创设黄河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儒家文化新高地。依托当地政府,加大财政划拨,设立黄河文化体验区、示范区及观赏区,深挖红色资源,传承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