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2022-12-06李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观念

李璐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紧密,跨文化交际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冲突频现。不管是语言层面的还是非语言层面的,都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方面[1]。

1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分类

霍尔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所处这种文化的语言也有巨大差异,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语言”[2]。很多学者对中西方时间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1 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取向观

Kluckhohn.strodbeck 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 种取向。

持过去时间取向观的民族,他们更加注重过去,重视历史、传统,常常提倡“博古论今”“以史为鉴”“古今对比”“引经据典”,常常把过去当作现在甚至未来决定和行为的参照标准,从过去汲取经验,指导当下的行为,避免当下、未来重蹈覆辙。中国文化持过去时间取向观。

持现在时间取向观的国家,他们更加重视当前,认为过去已逝,未来虚无缥缈,不可控制,所以珍惜现在,活在当下,生活一般悠闲自在。拉丁美洲、阿拉伯国家持现在时间取向观。

持未来时间取向观的人们,他们看重未来,认为过去的一去不复返,不必留恋、纠结,现在也正在慢慢成为过去,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拥有无限可能,认为任何机会人人平等,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好的生活,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美国等大多西方国家持未来时间取向观。

1.2 环形、直线型时间观

在不同民族中,时间观还可以分为循环型时间观和直线型时间观。持循环时间观的人主要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在农耕劳作当中观察到事物年复一年,植物岁岁枯荣,四季周而复返,昼夜交替,日月轮回,把时间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认识时间也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周而复始的,把时间的运动看作是类似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环形结构。持这种时间观的以中国为代表。持直线型时间观的人认为时间一旦流逝一去不复返,事物发展变化随时间转变成不同形态,永不复返,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认为时间的发展方向是朝着一个方向直线运动的,西方国家一般持此种观点。

1.3 单元、多元时间观

单元、 多元时间观主要是根据时间的使用划分出来的类别,霍尔(Hall,1976)把各民族时间观归纳为单元时间观(单线)和多元时间观(多线)[3]。把时间看成是单元的人认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完成再做下一件事情,不可以分割,使用时间时有严密的计划,更看重事件任务本身,而不是人际关系,强调准时,迟到是极其不礼貌的,西方人一般持单元时间观,一般不会出现你正在和一个人沟通,然后他遇到其他事情让你先等一等的现象,即便是对方比你的身份高。但是在中国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你去拜访一位老教授,交谈时他有一个自己的事情需要处理会让你稍等片刻,你不会觉得不礼貌,甚至觉得对方资历老,等一等是应该的,即便是同辈人,也不会因此出现矛盾,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念,认为同一时间可以做多件事情,时间是可以分散来使用的,所以对事件没有严密的计划,计划常常被临时的事情出现而更改,所以常有“计划赶不上变化、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心二用、边……边……”等,中国人经常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去商场购买衣服,去餐馆吃饭,一个服务员同时服务两个人也是常有的事情。

1.4 重开头、重结果时间观

这种时间观主要是针对不同民族的人对时间的描述上的不同来定义的,主要针对时间序列而言。中国人做事情注重过程,注重从头到尾,讲述事情是期望把过程讲得完善,步步推进,最后呈现出结果,所以信息传递时重要信息一般在最后面,比如,在描述时间或者地址的时候往往从大到小,最后的信息是对方最想要了解的。西方人注重开头,把最重要的信息最先表达出来,放在句子前面,加以强调,所以在表述时间、地址时都是从小到大,从细节到笼统,前面往往是重要的信息,这一点从汉英的语法上也得以体现[4]。

2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的表现

时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发现的,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人类发现时间,依时间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久而久之形成的时间观念又影响着实践,不同的时间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实践行为。

2.1 对时间的使用习惯上

2.1.1 描述(计时)

人类在对时间进行描述的时候,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习惯,由于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西方人对时间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很早就由钟表计时,时间的描述可以精确到一分一秒上,所以会有in a second/to a minute 这种时间表示[5]。但是中国人历来以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周期作为分辨时间的节点,所以对于时间的概念往往是模糊的,以日出日落作为早出晚归、早耕晚归的时间依据,以公鸡打鸣判断夜半几更,以温度变化来分别四季,以影子长短,日头东西方位判断早上、上午、中午、晚上等,然而这些依据都不是万分精确的,中间没有明确界限,所以久而久之,中国人描述时间时一般为“一炷香时间、一碗茶工夫、一会儿、半天……”之类的表述。

2.1.2 守时

对时间要求的严格程度决定了守时与否,中西方由于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在守时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中国人嘴里常说的“一会儿”可能是“半天”,出去约会往往可能在规定时间往后推迟半个小时甚至更多,也可能由于临时事件临时改变计划都是可以商量、不会产生误解的,不必对迟到抱有太大歉意。但是西方人非常重视时间,认为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浪费别人生命,所以对时间的态度比较严肃,一般会相约准确时间,并且不会迟到,迟到是极大的不礼貌,这是对于比较发达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但是中国学生上课时往往准时到达,甚至提前,认为迟到是不守课堂纪律的表现,但是外国学生经常存在上课迟到现象,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

2.1.3 用时

在时间的使用上,中西方差异较为明显,从中国人加班、 教师喜欢拖堂等可以看出中西方差异。此外,中国人演讲时往往会说“我随便说几句”,其实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在西方往往不会有这种情况。另外,中国人常常喜欢在说话时前后寒暄“我说的只是我的薄见,希望大家多多提出意见……”这虽然是中国人谦虚的体现,但也体现出对时间使用的不同,即愿意花费时间客套、寒暄。西方人一般会认为这样“没有意义”的话不必说。此外,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请,他们有严谨的划分,认为时间是单元制的,所以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严格分开,他们绝不会在下班时间讨论工作,但中国人却常常把工作带到生活中,夜里加班甚至去朋友家做客也讨论工作。

2.1.4 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上也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西方人视时间为珍宝,珍惜时间,为了避免浪费时间,一般会对时间做出严密规划,并且一般会按照规划严密执行,如果邀请朋友吃饭、做客,往往会提前一周发出邀请,给对方和自己足够时间安排事情等,但是中国人遵循“计划慢变化快”,做好当下的,其他的随后再说,所以拜访朋友,有时不会提前预约,可能路过就去拜访了,约朋友吃饭可以提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说都是可以的。

2.2 对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选题选材上

影视、 文学作品的选题选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中国人重视历史,崇拜祖宗,看重过去,所以影视作品往往以古装剧、古代帝王剧为主[6]。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史记、今到古的穿越剧等,总是让人们通过了解历史、学习先人们的智慧,以史为鉴,以史论今。而西方人重视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影视作品多为科幻片,作品中充满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神奇迷幻色彩,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2.3 对历史的态度上

中国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多古人思想延续至今,从小耳濡目染。像“老庄孔孟”一直都是中国人尊崇的对象,他们的很多思想指导着当代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所以中国人重视过去,崇拜祖宗。中国人常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可见他们对历史的重视。而西方大多国家由于建国不久远,历史短暂,对历史没有那么强烈的尊崇,认为回顾过去是在退步,而更加注重未来。

2.4 称谓语上

时间观念不同在称谓语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受看重过去、尊重传统的观念影响,认为在某一方面资历越老、越有经验,就越有发言权,越被尊重,所以常常用“老”“大”来表达对一些年龄大、资格老的人的尊重。但是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没有这种认知,他们崇尚创新,他们认为“老”是贬义词,是守旧,是不中用的,所以这样称呼别人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经验是否丰富和年龄没关系。

3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3.1 哲学基础不同

不同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开端,道教倡导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转换,无休止存在。同时,我国原始用“天干地支”计时,它们之间相互轮回用来记载时间,也就形成了人们思想中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的环形时间观,所以中国人认为时间无穷尽,对待时间不像西方人那样严谨周密。而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象征着一个时间的起点,而基督教末世论认为世界将最后终结,那个时候上帝将审判一切人,或升天堂享福,或下地狱受罚。所以这基本奠定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人不能够有来生的观念。因此,西方人看向未来,珍惜时间,认为时间是沿着一个方向行进的。

3.2 地理、社会、历史环境不同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邻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置极其优越,大多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地域广阔,地貌形式丰富,气候多变,为我国的农耕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中国历代以农耕为主。农耕要考虑到气候、温度,顺应自然变化,长此以往,寻找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年年复年年,岁尽岁荣。此外,中国历史文明悠久,给予当代人许多经验,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为人处世,历史文化当中也倡导尊重祖先,祭祖颂宗,所以中国人崇拜历史,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不以农耕为主,发展工业革命,环境竞争压力大,为了在残酷的社会生存下来,必须珍惜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竞争力。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建国时间短,多有新移民迁入,所以文化常常受到异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也掺杂他国文化,所以多方面原因造就了西方独特的时间观念。

4 时间观念差异导致的交际冲突的解决措施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蕴含不同的时间观念,不同的事物相互碰撞与摩擦产生火花是必然现象。面对这种交际冲突,只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应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冲突,促进交际成效,具体的方法措施概括如下。

4.1 多了解中西方时间观念异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了解是一切认识、一切实践的前提,我们大多人从小生活在单一文化环境当中,只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甚至对于本国某些隐性文化(时间观念),只是遵循社会规约如此说如此做,然而用言语却不曾清晰表达,更别说他国文化中的隐性文化了,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前应该多了解他国文化,然后对比分析两国文化异同,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对方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时,我们要暂时倾向于对方文化,促进交际成效。

4.2 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容纳不同的时间观

学会尊重是认识、了解、熟悉等一系列后续发展的前提。面对不同文化要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发展的独特的产物,既然产生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看待异国文化时不能带有偏见,要尊重不同文化,持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文化中的差异,容纳不同的时间观念。

4.3 做到移情,多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

了解和尊重是首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移情,便是更高层次的觉悟。在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社会、宗教、思维方式以后,我们能把自己置身其中,切身体会对方有此行为举止、时间观念的背后原因,做到理解宽容,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包容。

4.4 主动解释,积极化解时间观不同导致的交际冲突

当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冲突时,逃避不是办法,单方面一味地理解包容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治标不治本。我们可以试图去向对方讲述自己的文化,解释自己的时间观念与其不符的原因,主动表达歉意,并且表示自己的无意,以后会尽量避免,也借此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文化,化解对方心中的不愉快。

4.5 学习借鉴他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丰富本国文化

承认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的优秀之处,是我们大度智慧的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到异国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不同,应该看到他国文化的可取之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文化更丰富先进。就如,西方人珍惜时间,赴约守时,其实是尊重他人、节省时间的做法,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我们应该吸收接纳。

5 对跨文化交际及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5.1 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然面临跨文化交际,为了使学习者和教师之间达成默契,更融洽和谐地促进交流,提高学习成效,于教师而言,应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多了解不同国别学生所遵循的文化及产生这种文化背后的原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到尊重、包容、移情、学习,遇到冲突时及时沟通解决。以时间观念为例,如果我们了解西方国家对待时间的严肃性,就会避免在和学生预约过后,可能会迟到几分钟的现象,也会避免在邀请学生做客或者被邀请做客时,通知太晚或者到达太早,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2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句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为国际事务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语言的本质也是为了交际,并且语言也离不开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教学,培养外国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其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以时间观念为例,教学中应有意涉及该方面的知识,让外国学习者也了解中国的时间观念及其背后的文化,这样他们在和中国人接触时就会减少对时间的苛刻,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同时,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6 结语

每一种文明将自己看成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造成文明冲突的逻辑根源。不同文化孕育不同的时间观念,每一种时间观念都有长有短,有利有弊,我们要保持尊重、包容、学习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促进提高。要发展就要吸收不同的事物,积极更新自己的文化。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坚持系统观念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