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2022-12-06赵瑞霞张树栋李志青
赵瑞霞,张树栋,李志青
(曲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邯郸 057250)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病,作为畜牧养殖业常见的流行性疫病之一,不仅在牛、羊群体中流行,也是一种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随着我国牛、羊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但由于养殖水平与科学养殖意识的欠缺,科学化畜牧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推广与普及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关疫病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近年来牛、羊布病的发病与传染概率均出现了明显增高。一旦出现牛、羊布病传播,不仅可对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若对其病原处理不当,导致患病牛、羊的肉、奶制品流入市场,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对牛、羊布病的防控工作是保障我国畜牧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肉、奶品质的重要途径。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布病的病原为布鲁氏杆菌。牛、羊等牲畜一旦感染,其内脏、血液、生殖系统均可携带大量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生存能力与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土壤中能够存活37 d左右,而在一些阴暗、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或流产的胚胎中能够存活长达半年[1]。
1.2 流行特点
布病无明确的季节性特征,牲畜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感染该病[2]。牛、羊是布病的主要易感动物,雌性牲畜的发病率远高于雄性牲畜,且成年牲畜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初次妊娠的牲畜相对较易感染布鲁氏杆菌,携带病原菌的雌性牲畜可通过血液传染胎儿,导致流产等现象;流产的胎儿、胎衣均携带大量布鲁氏杆菌,造成其他牲畜甚至养殖人员感染。此外,布病还可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受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人主要在接触患病的牛、羊时,通过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等途径感染疾病,食用病畜的肉、奶制品也会感染[3]。因此,对牛、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可保障养殖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更是保障市场牛羊肉、奶品质的重要途径。但随着社会大众对牛、羊的肉、奶制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牛、羊养殖数量逐年提高,频繁的市场交易为布病防控工作造成巨大挑战,人畜疫情亦有反弹趋势,呈逐年增加的状态[1]。
1.3 传播途径
布病传播途径较为广泛,通过牛、羊等牲畜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受损皮肤、黏膜等均能够实现传播[4]。初期感染阶段的牛、羊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畜的皮毛等部位以及排泄物中均携带大量布鲁氏杆菌。病菌随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其所在圈舍环境,感染其他牛、羊及饲养人员,导致布鲁氏杆菌在初期阶段防控工作较为困难[5]。感染病菌的雌性牲畜进入妊娠期后,受布鲁氏杆菌的影响可能引起流产或死胎,流产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及其他分泌物中携带大量病菌,污染附近环境。人类通过与携带布鲁氏杆菌的牛、羊接触或食用被病菌污染的肉奶制品、吸入含有病菌的粉尘、病菌进入眼结膜以及被叮咬过病畜后的蜱虫、蚊子叮咬等,均可能感染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导致人出现发热、胸背疼痛等症状,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虽然布鲁氏杆菌可通过家畜传染人类,但人传染人的现象并不多见[6]。
2 临床症状
布鲁氏杆菌在羊群的潜伏期大多为5~23 d,但也存在特例可在羊群中潜伏数月甚至1年[7]。发病初期,患羊体温呈升高趋势,结膜、关节以及生殖系统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雌性羊的感染概率相对高于雄性。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羊流产或死胎的概率提高,但引发流产的因素并非只有感染布鲁氏杆菌,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引发羊流产。因此,流产或死胎无法作为诊断是否感染布鲁氏杆菌的典型症状。目前,对羊布病的诊断方式主要为观察分析临床症状以及采样检测等[8-9]。
感染布鲁氏杆菌的雌性牛与雌性羊症状较为相似,但牛流产症状相对较为明显,部分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牛流产时出现羊水浑浊,且羊水夹杂脓样絮片状杂质[10]。布病在牛群中的潜伏期普遍比羊群长,约为21~180 d,其他临床症状则大同小异[11-15]。
3 检测方法
3.1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法主要是通过对病菌的分离鉴定、细菌染色等方法判定是否存在感染。该方法是目前应用率较高的检测方法之一,也是所有布病检测方法中准确率最高的检测手段[16]。但该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分离率相对较低,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规范与防护工作要求相对严格,操作不当将有可能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17]。
3.2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法大多应用于布鲁氏杆菌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的地区。血清学检测的检测方法相对较多,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荧光偏振试验(FPA)和胶体金(GICA)等[18-22]。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布病血清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RBT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并借助SAT进一步确诊[23]。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布病主要是通过该技术对检测样品进行DNA提取,开展检测前可先灭活处理样品再进行检测工作[24]。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布病在检测过程中的扩散风险。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对实验室的环境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在二级以上的生物实验室中完成。据目前布病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布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4]。
4 防控措施
加强对牛、羊布病的防控工作,可防止布病在群体中的传播与扩散,也是目前降低布病易感率的重要途径[25]。
4.1 加强饲喂管理
加强对牛、羊的饲喂管理可降低流行性疾病感染的概率。对以放牧为主的牛、羊群,首先应确定合适的放牧时间,避免与其他牛、羊群混合放牧,最大限度地降低布病交叉感染的风险[26]。对以圈养为主的牛、羊群,养殖人员应根据牛、羊生长的养分需求合理配比饲料养分,选择新鲜嫩草并将其与其他养分饲料进行配比饲喂,防止牛、羊食用变质的饲草和饲料;因布鲁氏杆菌的生存期较长,冬季不能将含有冰块的水供给牛、羊饮用;充分保障圈舍干燥通风,降低舍内氨气浓度,做好防寒工作,避免由于气温过低引发牛、羊其他病症,降低其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牛、羊养殖人员应提高对科学养殖技术的重视程度,合理规划养殖场区域,隔离牛、羊的活动区、分娩区等;对于妊娠期的雌性牲畜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传播,降低种群的感染概率,避免妊娠牲畜受到其他牲畜的影响。养殖人员应定期开展对养殖场的全面消杀工作,防止各种致病菌的出现与蔓延,及时处理牛、羊的排泄物,全面降低牛、羊布病的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应定期对圈舍内外及器具进行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布病以及其他流行疫病的发病风险[27]。
4.2 加强接种防疫管理
基于布病所导致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布病的防控工作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放心肉制品、奶制品的重要保障[28]。牛、羊养殖人员应提高对布病的防控意识,采用现代检测手段定期对牛群、羊群进行全面的体检筛查;一旦牛群、羊群中出现感染布病的个体,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牛、羊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杀。随着对布病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布病的免疫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养殖人员完成牛、羊群整体筛查,对未感染的牲畜应及时接种免疫疫苗,增强免疫能力。
4.3 严格无公害处理
目前,我国尚无能够有效治疗牛、羊布病的医疗手段[29]。对于筛查出患布病的个体,应结合我国相关疾控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因布病感染导致流产的牲畜,应及时清理、消杀因流产排出的羊水等。同时,相关人员在处理过程中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破损皮肤裸露,防止布病传染人[30]。
5 结论
疾病防控部门、畜牧养殖人员应提高对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防止布病发生并阻断其扩散,重视布病的防控净化工作。养殖人员应坚持科学饲养的理念,加强饲喂管理,定期开展全面的畜群健康监测,及时接种免疫疫苗,做好布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