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浅刺针法的研究进展▲

2022-12-06黄秀江蓝毓营

微创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腧穴针法壮族

张 云 黄秀江 蓝毓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市 530001)

【提要】 在丰富多彩的祖国医药学家族中,少数民族医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壮医学是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显著的民族医学。壮医针刺是壮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浅刺疗法则是其一大特色,它来源于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用具简单、操作方便和疗效显著等优点。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壮医浅刺针法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将对壮医针刺的起源、理论,以及壮医浅刺针法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以期为壮医浅刺针法的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壮医壮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壮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关注壮医浅刺针法的人群日渐增长。壮医浅刺针法作为壮医针刺领域里的特色疗法,其影响和疗效不容小觑。壮医浅刺针法具有疗效显著、简单高效、副作用小等特点,但目前对壮医浅刺针法的了解和挖掘甚少,以致很少有人去使用、选择这种针法,使其发展日渐局限。现对壮医浅刺针法的起源、指导理论、临床应用和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综述。

1 壮医针刺的起源、历史及理论基础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在无意中用石块敲打人体某些部位,惊奇地发现有些病痛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壮医发展早期朴素的治疗经验的积累,也是壮医针刺理论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壮医针刺的起源历史悠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花山周围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壮族先民治疗疾病时使用的印纹黑色陶片(陶针)和骨针实物[1],这表明壮族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打磨、制作和使用石器及石片等[2]。桂林出土的早期石器、武鸣马头乡出土的青铜针和贵港罗泊湾出土的一些医用针具等,都证明了壮族先民很早就开始使用针刺疗法[3]。壮医的传承长期以来主要靠口耳相传、手把手教,书面记载极少,更谈不上正规的学习教育。

壮族地区气候炎热,崇山峻岭且荆棘丛生,病种单一,内伤疾病较少,简单地进行壮医针刺治疗对于这些疾病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民俗文化、政权更替、迁徙融合等,壮医针刺的发展更为完善,逐渐形成了治疗范围广、针具多样化但使用地域局限三大特点[3]。

壮医认为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要保持健康的状态,身体各部分功能都要协调统一,并且和天地之气相协调。“气血均衡学说”是壮医针刺疗法的核心理论。“三道两路”也是壮医针刺疗法的主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三道”(谷道、气道、水道)运行于“两路”(龙路、火路),对全身的组织器官进行滋养,最后经由“三道”将代谢物排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完成气血的循环,使人体的各个器官正常运转。气血平衡是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壮医针刺疗法对于治疗气血不畅、机体失衡等引发的疾病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使用壮医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调节气血、治疗疾病的效果[4]。

2 壮医浅刺针法及其临床运用

壮族人民在判断疾病成因和确定治疗方案时普遍受所在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侧重外治和解毒的治疗模式,其中浅刺针法就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包括陶针疗法、针挑疗法等。

2.1 壮医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壮医中较为传统的疗法,陶针和镵针与原始时期的砭石极为相似,壮族先民利用制作砭石的经验对陶片进行加工,使其更加锐利,对于穴位的刺激更加准确有效[5]。将洗干净的陶片或石片在患者体表对应的“穴位”入针,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6]。陶针在古代主要是用于瘴毒、疹毒等病症的治疗,在现代儿科、急性病等方面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壮族人民经常使用的陶针疗法就是在对应的穴位扎针之后令其出血,以此来实现醒神、止厥的目的,是小儿惊风的有效治疗方法[7]。

2.2 壮医针挑疗法 壮医针挑疗法是壮医学领域中较为常见的外治方式,其亦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8]中。壮族地区民众常年被“痧”“瘴”所困扰,针挑疗法对其有很好的疗效,得到了壮族先民的认可,因此很早就有了该疗法的应用。这一疗法主要是借助特制针或大号缝衣针,结合患者的实际病症在对应的穴位上用针,通过挑破对应穴位皮肤异点从而对病症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比较简便[9]。这一方法主要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对应的技法,在机理和选穴原则上有更为明显的地域特点,其具有简单、实惠、高效、副作用少的特征,在贫困山区得到普遍使用。《痧症针方图解》是现存较为完整的、最早系统记录有关壮医针挑(刺)的民间手抄本。

2.3 其他壮医浅刺针法 著名的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临床实践中普遍使用的针法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颅针疗法及旋乾转坤针法等。黄汉儒教授认为,壮医的浅刺针法有火针疗法、梅花针疗法、耳针疗法等。壮医针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多未被开发和利用的部分,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3 壮医针刺(浅刺)针法与中医针刺的差异

壮医浅刺针法是壮族人民在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发展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壮医的特色疗法,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医学文化财富。壮医浅刺针法和中医针灸疗法都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相近相通之处,又有很大差别。

3.1 理论依据的差异 壮医浅刺针法与中医针刺法在理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壮医浅刺针法的理论基础是“三道两路”系统。壮医利用针灸治病只重“道”“路”而不重视经络,即通过“三道两路”起效果。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人体组织呈网状分布,在对这些网点(穴位)实施刺激后对相应的经络组织和脏腑器官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对应的治疗效果[10]。而中医针刺的理论核心是经络学说和气血运行理论。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关键,是打通人体各个器官的通道。人体经络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循环,主张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看作是一个整体。

3.2 针刺手法的差异 壮医针刺在针刺手法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别。壮医针刺最初几乎是不留针的,中医则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留针[11]。在针刺手法方面壮医主要有斜刺、直刺、雀啄刺、挑刺等,出针速度比较快。这一方式可能和壮族地区使用的针具有关。此外,壮医针刺施针后要求患者不能过度劳累或经受风吹雨淋,通常在施针后往进针处涂抹药酒或其他药物。中医的针刺手段多样,有斜刺、直刺、横刺等,有基础性手法和辅助性手法。由此可知壮医浅刺针法和中医针刺法在实施手段上还是有诸多差异的[12]。

3.3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针感差异 壮医针刺更关注治疗效果,在进针动作完成后不提倡“酸、麻、胀”等感受,甚至不对运针动作进行关注,让患者不产生痛感,而是让患者享受整个治疗过程,在享受中治疗疾病。而中医针刺在行针后会出现针感,出现“经气感觉”。针感是因人而异的,通常情况下会伴有酸、麻、胀等感觉,或者会沿一定部位朝着特定的方向向外扩散。如果没有产生针感就表明没有产生效果,此时就要从取穴、手法或针刺角度进行分析[13]。

3.4 治病机制的差异 针灸学中的腧穴是人体经络气血传输交会之处,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病邪侵入脏腑经络的门户[14]。刺激特定腧穴,通过经气的传导作用和脏腑的反应来调整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可恢复体内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15]。壮医针刺的穴位是人体“三道两路”中运行气血的出入之处,是脏腑气血骨肉之外延,是天地人三部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壮医针刺以对体外穴位点的刺激,通过“三道”“两路”的传导和“巧坞”之神的应变,以调节三气同步正常运行,激活和增强了机体的自愈力,使机体的内在自愈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疾病的转归[3]。使用壮医针刺穴位治病则是以壮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观、三气同步运行的自然观为理论指导,通过针刺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效应。而中医针灸学腧穴治病的机制依靠的是中医学理论,与经络、针刺方法息息相关,并注重阴阳平衡等观点,通过针灸腧穴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5 取穴原则、分类的差异 针灸学腧穴取穴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基本原则为“循经所过,主治所及”,常用的十二经表里配穴、俞募配穴、阴阳配穴以及某些特定的配穴法,都以经络的循行理论为依据[15]。而壮医针刺的取穴,是在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理论和“天圆地方”的取穴总原则的指导下,总结出“以环为穴”“络央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以验为穴”八大具体取穴原则[3]。壮医取穴更注重实用性、易用性、可操作性。壮医针刺将穴位划分为以下3种:(1)主要位于人体的关节处,以天干命名的环穴;(2)分布在四肢和躯干部位,以关节至关节之间、关节横纹和关节横纹之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和在某肌肉组织或器官的中心点处取穴的络央穴;(3)历代壮族医家的经验积累和代代相传留下的经验穴。而针灸学腧穴分为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十四经穴,均有一定名称和明确位置;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为经外奇穴;而无固定位置、固定名称,以压痛点、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为阿是穴。

3.6 穴位定位方法的差异 针灸学腧穴的定位方法主要有: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定位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骨度折量定位法;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而壮医针刺取穴通常先寻找出人体某部位的明显体表标志,如在人体的四肢、躯干或在人体体表的一些特有标志、组织、骨关节与骨关节之间或关节横纹之间,用连线的方法选取中点位置,以“络央为穴”的方法来确定穴位点的准确位置。又如在某体表标志的周边,通过目测后再结合摸、捏、按的方法,在人体的肌肉边、肌腱边、骨边以及两肌肉间、两肌腱间、两骨间,运用“以边为穴”和“以间为穴”的方法来准确地定位这些穴位。

3.7 命名规律的差异 古人对穴名的取义内容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 赋予腧穴一定的名称[16]。针灸腧穴的命名方式多样: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大椎穴等;根据腧穴对某种病症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睛明穴等;根据自然界的天象或地貌名称命名,如合谷穴等;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命名,如犊鼻穴等;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百会穴等[14]。针灸学腧穴在中原地区流传范围较广,长期受到汉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影响,历代医家不仅以所在部位和治疗作用为基础,更是结合自然界现象、人文传统、医学理论和腧穴分布等形式,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命名。壮医针刺的取穴则以“三道两路”为联络,以天圆地方的处方原则为法则,存在点、线、面、环以及多维等定位,其命名规律或从上到下、由近而远,或由前到后、从左到右等,“以环为穴”的命名规律为:以人体的头、面、耳、手、臂为天部,胸、腹、背、腰为人部,臀、腿、足为地部,在人体体表的一些特有标志、组织或器官的部位,围绕该特有标志、组织或器官的部位环绕一周,以时钟的圆周为环,以时钟数字的位置作为穴位点来命名[3]。因为壮医针刺穴位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基本特点[17],故壮医针刺穴位基本上沿用了壮族人的语言习惯,一些穴位则是以壮语来命名。

针灸学腧穴的命名方法较壮医针刺穴位寓意更深,蕴含了更多的人文哲学,而壮医针刺穴位拥有较为规范的标记方法,更注重实用性、简易性。

4 壮医浅刺针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4.1 壮医浅刺针法的现状 壮医针刺法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历史上有关壮医及其浅刺针法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传承,书面记录的比较少,没有专门的教育来传授相关医学知识,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壮医及浅刺针法的传承,这一现状直到近年来才被相关部门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壮医史及浅刺针法专业的学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壮医浅刺针法人才,让壮医学及浅刺针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为了促进壮医药行业的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对壮医的浅刺针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挑疗法、针刺手法、针具如脐环针等,这些壮医技术具备鲜明的“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比较适合在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地区应用[18]。壮医特色的浅刺针法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技术及理论的传承一般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开展,这在很大限度上增加了壮医浅刺针法的挖掘难度。结合当下壮医浅刺针法的现状[19]可知,在临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在治疗疗效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主观测评方面,没有规范的对照标准,开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治疗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滞后,短期研究较多,缺乏长期性、回顾性、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等,故壮医针刺在理论探索、临床应用和机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更加充分的依据和实质性的突破,在开展国内外交流方面比较受限,极不利于壮医针刺疗法的推广和发展。

4.2 壮医浅刺针法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学的重视,国家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措施为攻克壮医浅刺针法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民委牵头组成壮医浅刺针法的相关研发团队,对壮医学的研究进行了投入。如广西壮医诊疗中心被列为“十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在壮族人群居住较为聚集的六个地级市设置了对应登记的壮医医院,以方便壮医特色医疗技术的推广,确保壮医浅刺针法的成长土壤更肥沃,让壮医针刺技术得到更稳健的发展。基于此,可以预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壮医针刺医疗技术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壮医浅刺针法是极具民族医疗特色的针刺疗法,在临床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基础,其在起源、理论指导、治疗方法、医治原则、取穴手法及针感等方面和中医针刺存在较大差异,其独特的疗效和治疗方式可以在很大限度上辅助中医治疗,也可以助力于大众的养生保健,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腧穴针法壮族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旅途止泻按脾腧
壮族山歌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