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COPD 重症患者康复中的疗效分析
2022-12-06张毅
张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呈进行性发展且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差等特点,若疾病未及时控制不仅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呼吸质量,亦可继发呼吸困难、通气障碍等疾病危及患者生命[1]。既往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用药安全性、有效性不高,鉴于此需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案,临床认为治疗COPD 需以改善肺功能、避免病情急性加重、延缓疾病进展为主,因此将肺功能训练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多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但其训练效果有限且患者依从性较差,而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可根据患者康复进展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本文遴选2019 年10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COPD 重症患者88 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COPD 重症患者8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一定耐受能力者;②年龄>18 岁者;③经相关检查确诊者;④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⑥无认知功能障碍者;⑦可配合完善各量表调查者[2]。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者;②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③合并肺结核及肺水肿者;④听力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⑤预计生存期<1 年者;⑥免疫功能缺陷者;⑦沟通及认知障碍者;⑧身心不适退出本次研究者[3]。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 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4∶20,平均年龄(42.25±3.14)岁,平均病程(8.64±2.25)年。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19,平均年龄(42.24±3.22)岁,平均病程(8.71±2.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入院后给予舒利迭、氨茶碱、氨溴索、抗生素等,并给予序贯机械通气及吸氧;在患者呼吸质量改善后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明确肺功能康复治疗的价值及重要性,同时为其营造舒适、安静、整洁的康复环境,叮嘱其在咳嗽时可通过抚摸胸部、拍背、到空气流通的地方等方式缓解其临床症状,并指导其在生活中定时散步以改善其呼吸质量,且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说出内心想法并及时进行宣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由主治医师、护士等组成干预小组,医院组织其定期学习COPD 相关知识、COPD 加重期治疗及护理内容、康复训练知识等,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应对不同类型患者。肺康复锻炼阶段如下:①第一阶段(氧合指数≤100 mm Hg,肌力≤2 级):对COPD 重症患者进行肺扩张,通过持续低潮气量(4~5 ml/kg)、呼吸机辅助通气[PCV 模式,调整压力在15~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等方式改善其呼吸质量,而后由医师及护理人员进行肌肉按摩,4 次/d);肢体功能锻炼,4 次/d;电刺激治疗,1 次/d。②第二阶段(氧合指数≤200 mm Hg,肌力>2 级):指导COPD 重症患者进行缩唇呼吸锻炼,10 min/次,3 次/d。训练时叮嘱其用鼻吸气,缩唇呼气,呼气时保持口唇呈吹口哨状,一般吸气维持2 s,呼气时间循环延长至10 s;并指导其通过握力器等方法进行肌力训练。③第三阶段(氧合指数>200 mm Hg,肌力>3 级):此阶段COPD 重症患者可脱机进行治疗,脱机初期每日先脱机1 h,而后根据其呼吸恢复情况增加脱机时间,直至完全脱机。同时指导其进行吹口哨、吹气球等训练,亦可利用特制呼吸训练器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6 min 步行距离、呼吸困难指数、自主感觉劳累程度。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FVC、FEV1/FVC。呼吸困难程度采用改良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指数(mMCR)评定,总分0~4 分,评分越高呼吸困难程度越严重。自主感觉劳累程度采用改良Borg 评分法评价,总分6~20 分,评分越高自主感觉劳累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氧合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FEV1、FVC、FEV1/FVC 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 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氧合指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呼吸困难指数、自主感觉劳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自主感觉劳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目前虽未明确COPD 具体致病机制,但认为与吸烟、空气污染、肺部感染、免疫功能下降等密切相关,作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COPD 以呼吸困难、通气障碍等为临床特征,因该病以不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若疾病未及时控制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不仅会延长病情,亦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进入急性期,常规药物仅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对控制病情进展无理想价值,因此需寻求有效的康复方案帮助COPD 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4-8]。
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前首先需建立干预小组,而医院需加强对小组内成员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康复训练指导;其次在第一阶段通过按摩肌肉、肢体活动、电刺激等方法可改善其肢体功能,继而提高其运动耐力;在第二阶段患者肺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此时可增强训练强度,亦可调整训练模式,指导其通过缩唇呼吸的主动训练方法循序渐进提高呼吸质量,在第三阶段可指导其进行脱机,在成功脱机后医务人员需加强呼吸指导及心理疏导,不仅要使其明确持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还需引导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生活中加强饮食管理,避免其他因素刺激肺组织,影响肺功能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 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自主感觉劳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改善肺功能中可行性较高,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各项工作的展开均以患者肺功能改善为基础,通过持续锻炼可使患者从使用呼吸机到脱机,同时指导其掌握缩唇呼吸、深呼吸法、吹口哨、吹气球等呼吸锻炼方法,通过每天适量的训练不仅可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亦可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耐力。
综上所述,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改善COPD重症患者肺功能极具优势,亦可提高其呼吸质量及运动耐力,值得借鉴,但肺康复锻炼需长期维持,在生活中患者一定要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以确保病情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