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训型众创空间建设的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06苟畅
苟畅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在“工业4.0”、制造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下,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重任。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普遍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创新能力培养为辅,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严重脱离,无法有效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从专业层面充分挖掘并整合学校与产业界的创新创业资源优势,将创新创业实践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创融合课程、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实践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1)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认识不足。一是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忽视“创新”二字,没有搞清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二是管理层及教师仍停留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两张皮”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甚至对立;三是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开展活动及参加比赛挂钩,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融合过程中,缺乏高效的平台载体,难以实现双创与教学共融共促。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局限于学科思维而不是项目思维。目前,大部分院校仍以开设单一的创新创业必修课为主,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模块或进行项目制教学,导致课程与专业融合不够、与实践脱节。
3)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普遍存在重形式、轻结果的问题,师生脱离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闭门造车”搞双创,导致实践成果难以孵化转化,浪费智力资源。
4)创新创业教育“双师”缺乏,高职院校现行师资队伍无法有效支撑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受传统学科专业设置、学校职称评定,及学校政策影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仍局限于钻研原有的学科专业,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更鲜有真正参与创业的实践者,这导致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师缺乏,无法支撑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2 建设实训型众创空间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效能。高职院校分院系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的模式造成了不同院系之间设备使用壁垒,这种情况一是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甚至重复建设,占用经费浪费资源;二是使得实践教学局限于本专业,学生的求知视野难以拓展到其他专业中,不利于培养跨专业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而高职众创空间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有利于学校助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一是高职众创空间的建设对接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及行业企业开放自身科研资源、实习实训资源等优势资源,有利于推动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二是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实现学校跨专业资源整合,从而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教师对接产业的适应性,更能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3)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融共促,营造专创融合氛围。将众创空间搬到实训车间,一方面有利于双创团队制作产品模型,进行中小试,另一方面能够让在实训车间上课的师生亲身体验创业团队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引导师生将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融入专业技能教学学习中,营造浓厚的专创融合氛围。
3 具体路径
1)建设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型众创空间。在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建设众创空间已不足为奇,但存在空间定位不明、功能发挥不足、缺乏专业特色、沦为单纯活动场地等问题。事实上,对高职院校来说,完全可以将众创空间与现有实训基地融合建设。这样一是可高效利用物理空间,降低建设成本;二是可体现学校专业特色,以专创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三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能效,如今,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已进入聚焦某几类产业、提升特色的转型升级阶段,学校建设的众创空间围绕专业特色及区域经济产业领域孵化项目,将大大提升其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能效。
2)建立校内学研产创融通机制。跨专业的实训型众创空间提供了学、研、产、创融通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起顺畅运转的机制。一是应明确众创空间教育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定位,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采用项目申请、部门审核入驻的方式,面向全校征集入驻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团队可向实训资源管理部门申请使用实训设备,制作产品并进行中小试。二是入驻团队需与学校达成教育培训协议,如推荐创新创业导师承担创新创业类教学任务、为创业师生提供指导、提供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三是鼓励辅导员、一线教师等,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挖掘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并将其推荐到众创空间进行孵化,打通从理论课堂到实践平台的创业孵化渠道。
3)打造政行企校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链条上,高校主要承担创新创业意识启发、专业和创业知识传授的功能;政府主要通过优化政策,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生态;行业协会则承担资源嫁接的功能。因此,如果要更好帮助学生的原始创意成长为成熟的创业项目,需要学校拓展整合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市场资源、行业平台资源、学校研究资源,构建校院企地创新创业共同体,激活众创空间“众创、众筹、众包”功能。
4)开展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改革。打破学科思维,进行项目制教学,把项目带进课堂,将作业变成作品、作品变成产品,带领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由“双师型”教师、创业校友、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管理层”,学生组成“项目实践团队”,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围绕具体项目开展教学,打破知识边界,解决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课本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开放性、协作性不够等难题,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滞后性。
5)完善新“双师型”导师培养机制,支撑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与专业教师融合机制,实现1+1>2效果,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开展“双师”进空间,要求具有“SYB”等创业指导认证资格的导师参与工程实践项目教学,与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现专创融合,同时,发挥企业优势,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建立专业导师成长机制,将专业教师培养为专创一体复合型导师,通过校内“SYB”认证培训、专创融合师资培训、参与校内创新实战、指导创新创业类比赛,有效提高教师专创复合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探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
4 结论
区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及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而应契合高职学生特点,利用高职院校教学规律和特长,选择适合学生又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模式。利用高职院校普遍具有的专业实训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功能搬进实训基地,建设跨专业实训型众创空间,契合高职教育特点,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融共促,提升教育效能,营造浓厚专创融合氛围,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在建设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型众创空间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建立校内学研产创融通机制,打造政行企校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开展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改革,以及完善新“双师型”导师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