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需而存:浅析文化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影响

2022-12-06罗渝慧

西部皮革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乡服饰妇女

罗渝慧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0)

1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基本体系与主要特点

在以苏州甪直为中心,方圆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吴东水网地区,劳动妇女至今仍保留着一种极具完整性的水乡民俗服饰,是江南水乡民俗服饰典型的代表,被喻为江南少数民族民俗服饰。在这种水乡妇女服饰盛行的苏州东部地区,尤以甪直、胜浦水乡妇女服饰靓丽独特,被视为其中的典型。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与演变的时间跨越了1000 余年,从《甫里志》到《古今图书集成》,再到《冠服太康县志》的记载均有对其服饰款式、图案纹样等相关特征的文字描述[1]。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中有记载与展出:一套完整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包含了从头到脚的多个组成部分,即是䰉䰉头、拼角包头巾、花布胸兜、大襟拼接衫、穿腰、百裥襡裙、襡腰头、拼裆短脚花裤、小腿卷膀与百衲绣鞋。

䰉䰉头是一种独特的盘头方式,用各种颜色和花样的绒线、银梳银链、玉簪、花轩、簪花等予以装饰。拼角包头巾用单色布或碎花布拼角缝成,佩戴时蒙伏头顶,两角从发髻下绕过后在发髻上部扎牢,叠压在脑后如同燕尾一般俏丽。花布胸兜也被称作“肚兜”,菱形,有弧形颈窝,多系一条红带或银链条挂于颈上,左右两角各系带子,在后背打结。穿腰是与襡腰头相连的腰带,刺绣精美,由多层布料纳成,两端各与绒线束带相连,两头有五彩流苏。百裥襡裙由两大块裙片构成,长度齐膝用带系腰上。襡腰头是罩在裙外的小围裙,也称“束腰”,一尺见方,两边用浅、花色布拼成梯形。拼裆短脚花裤腰围与臀围肥大,裤档处用深色布作拼接。小腿卷膀是将一块单色或花棉布裁成梯形,用异色布滚边,穿戴时上下端用布带将其裹在腿肚上。百衲绣鞋层层衲底,不分左右,鞋面上刺绣精美的吉祥图案,后跟缝绣花鞋拔。

从整体特点来看,在色彩运用上,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洁净素雅,大方古朴,色泽明快,主要为蓝色系与绿色系,搭配黑白两色以及少量鲜艳色彩作点缀,清新雅致。在形制款式上,有胸兜、百褶裙、右衽大襟、束腰、窄袖等多种具有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制,其中存在大量的拼接款式,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重要特色。在材料使用上,传统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多为自家织布机所织的土棉布、夏布、花布、深浅士林布等而作,面料门幅较窄,质感柔软、轻透、舒适。

2 文化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影响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江南稻作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从实用出发,兼具美观功能的劳动人民服饰。在其形成与演变的几千年中,因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日臻完善,凝聚了水乡妇女的非凡智慧,充分体现了甪直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与当地动态环境的相互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三个设计文化要素的综合环境。苏州甪直等水乡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影响着当地劳动人民,促成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独特性与地域性,充分体现了中国“适需而存”的科学设计思想。

本文将影响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三个要素单独分开说明是为了更有条理的更有逻辑的论述,并希望展现三要素对其形成的比较突出、典型的影响。但各个环境要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也会互相影响,并在这种“1+1>2”的互相作用中影响着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因此,为了避免繁复琐碎地阐述这种原本复杂交错、环环相扣的影响,下文将就三个要素分开说明一部分典型影响。

2.1 自然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影响

各地区服饰特点的发展形成无不与所在地区的文化风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吴地古称泽国,古镇河多、桥多、巷多[3],小桥流水,绿柳碧荷,粉墙黛瓦为特点,风光旖旎。这样幽雅宁静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色彩运用上的影响极为突出。

“青莲衫子藕荷裳”是对苏州甪直水乡妇女形象的生动写照,甪直妇女偏爱蓝色系与绿色系,除了受蓝靛印染技术的工艺影响,应该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这是许多传统民俗服饰共有的特点。蓝色的天空倒映在水中,碧绿的水波一直荡漾,岸边的树木常年茂绿,这样美丽如画的地理环境还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繁衍后代的条件。水——自然成为水乡劳动人民审美移情作用的对象。因此,蓝色系、绿色系这种“水”色系成为其服饰的主要用色。此外,水乡古镇的建筑色调也影响着服饰色彩。甪直古镇环境色调的基本元素为:青——青砖、白——白墙、黑——黑瓦、赭——木板门窗及河埠驳岸、绿——草木,形成古镇淡雅、古朴的风貌[4]。可以说,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从其水乡建筑上找到配色灵感,在水色系中大面积运用黑白两色,使服饰色彩更加清新脱俗,沉稳雅致,独具魅力。吴东水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色彩运用影响极为突出,除此之外,还有对形制造型的影响等等,在后文作为其他因素更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2 经济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影响

以甪直为代表的吴东地区,从5500 年前崧泽文化时期就开始了水稻的种植。水乡妇女服饰与稻作农业经济密切相关,是劳动妇女为了适应吴地自然条件和稻田作业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平民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细节的精巧度和美观度逐渐提升,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水乡妇女服饰。由于水系环绕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相对封闭、稳定。长期以来,当地居民需要参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劳动,在水乡稻作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了极具功能性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可以说,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就是当地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良设计出来的“工作服”。

经济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拼接工艺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所使用的多为当地妇女自家织布机所织的布料,因此门幅较窄,只有五十厘米左右。在进行服装的裁剪和排料时,较窄的布料难以单片成形,“拼接”的造型方式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劳动妇女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她们对物质材料更加节约珍惜,通过拼接可以最大程度得减少材料耗损,并利于服饰缝改延长穿着寿命。经过拼接制成的水乡服饰的穿着寿命几乎是普通服饰的2~3 倍。在不断的发展中,她们发现了拼接所产生的独特美感,开始由客观需要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在满足功能效用的同时满足审美功能。因此,拼接这一工艺成为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显著特点。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甪直所在的长江三角洲焕发生机,原始的水乡稻作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文明逐步被工业文明所取代。水乡妇女服饰的使用价值和实用需要已经丧失,其存在基础面临动摇。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自给自足的个体稻作农业经济慢慢消失,随着近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流行了近千年的原生态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3 社会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成的影响

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宏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等要素;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具体的劳动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收入消费水平、住宅、社会公共设施的利用等。在前文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形成影响的论述中,有一些影响是与社会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重叠交叉的,便不赘述。下面主要从微观所包括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因素来补充说明社会生态环境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形制造型上形成的重要影响。

甪直等地水乡妇女,既是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穿戴者,也是设计者。作为最终设计产品的使用者,她们在辛勤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良,设计出了既符合她们劳动功能效用,又极具审美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水乡妇女所从事的挑担、插秧、掼稻和割麦等劳动活动中[5],肩部、袖口等都是易磨损的区域,因此,她们在这些区域拼接上更厚耐磨的布料。耐磨的布料使服饰更耐穿,而拼接的方法使这些部位方便缝改。并且,她们慢慢将这种拼接由实际需要发展到主观意识的呈现,更加讲究拼接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此外,由于她们的劳作地点一般都与水有关,为减少受到水生动植物的侵害,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袖口裤脚都制作得极窄小。拼裆短脚花裤短而窄的裤腿除了可以有效防止稻田中的虫草侵害皮肤。若想要避免沾到水渍,只需要轻轻往上一拉,裤腿便贴在腿上掉不下来,方便劳动。百裥襡裙原本可以通过“褶”来调节腰围尺寸裙宽大小,腰侧精巧的褶裥设计使裙身成为通风的立体型,不仅使得腰部有力而不受风寒侵袭,细腰宽身的镯裙更能勾勒出妇女婀娜多姿的身材,在平畴田野间方便时,更是可以起到遮羞作用。而穿腰则可在腰部形成一种托付之力,减少了妇女长时间弯腰耕作的疲劳感,提高劳动效率。襡腰头的正中缝有一只约五寸见方的大口贴袋,这个口袋可放置杂物,种子等以方便劳作。三角包头更是具有遮阳、挡风、防尘、避虫,防止头发散乱的多种实用功能。小腿卷膀一定程度上充当袜子的功能,遮蔽小腿防止水动植物侵害,可抵御风寒,防止尘土杂草侵入,保护皮肤。更重要的是,若她们下水田劳动,可以将小腿卷膀随即取下,以免打湿衣物,非常方便。百衲绣花鞋的鞋后跟上方钉有3 厘米见方的绣花布块,方便她们手执此物拨鞋。小腿卷膀与百衲绣花鞋的设计极可能源于她们长期在水域劳作活动,需要方便频繁穿脱鞋的原因。

3 适需而存——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设计思想内核

甪直作为考古发现中人类最早的稻作地区之一,以稻作农业为背景的服饰文化形成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稻作农业经济的产物,是水乡劳动妇女心灵手巧、勤劳节俭与和独特审美情趣的结晶。水乡服饰的设计是江南水乡自然美景的缩影。兼顾了稻作环境、经济效用、劳动动作、女性生理特点等因素。它的美用一体化的智慧创造是世界文明史的绚烂成果。更可贵的是,它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劳动者的审美体现。

通过对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各设计文化因素影响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美不是一种空洞的、孤立的和有意的添加,而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底蕴的、适需而存的、集功能效用与艺术审美于一体的美。什么是“适需而存”?就如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所展现出的设计文化思想内核:它突出表达了设计在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人生观、知行统一的实践观、多元兼容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等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6]。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水乡妇女民俗服饰,却是水乡劳动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而形成的,具有科学的实用的意义。始于我国先秦的古代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记录有关传统工艺造物活动的准则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的物才是良器,这个过程蕴含”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7]。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设计运用顺应天时地理,遵循客观的因地制宜,审视物质的自然之势,利用材质的质朴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适需而存”的科学设计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思想底蕴。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2006 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江南吴地历代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表现了本地的区域民俗文化风采。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实用的需要出发,从“适需而存”出发,并超越了单纯的实用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的和谐发展,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人文思想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水乡服饰妇女
动物“闯”入服饰界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水乡哪里美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当代妇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