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索
2022-12-06姜文静康少平李立宏温晓艳
姜文静,康少平,李 萍,李立宏,温晓艳,刘 洁
(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五年改四年的背景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乃至医学教育带来了新思考与挑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是空喊口号、简单应对,而是要根据新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真思考教学改革的可行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优化课程结构、融入思政教育和进行职业分析,真正做好课程建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金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一流专业建设和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1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1.1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特点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作为学生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间的桥梁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思维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自动化仪器广泛应用的同时传统手工法的应用有所减少,而部分项目的手工法检测仍是检测的“金标准”,因此,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既要注重检验医学发展的整体性,又要把握课程间的关联性。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以临床检测项目为基础,突出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融入了社会发展、医学进步的新理念和临床检验新方法新理念,渗透了教育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致力于人文素养、临床思维和岗位能力的“德”“智”“能”培养齐头并进。
1.2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授课对象特点
根据培养方案,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认知抽象较难而认知形象较易等特点,已学过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掌握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发展现状、课程体系构成及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在校学习有了明确的规划。
2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
2.1 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就医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所学、所见、所闻与日后从事的工作贴近,对众多问题和事情都会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审视,但受人生阅历和个性特点的影响或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难免缺乏判断力,这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坚定理想信念及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检验工作者,必须要整体把握教学尺度,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恰当的结合点,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收集教学医院检验科真实案例、各种专业学习公众号中的案例、党史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的榜样事迹,使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学习,明确自身责任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将自己的成长和肩负的使命联系在一起,思考在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中如何做、怎样做及做得更好的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意识到升华思想和学习专业知识对日后实现人生价值与完成人生使命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从而起到多重促进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提高认识和觉悟的基础上,带着使命去学习,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达到了人才培养目的。
2.2 引导教育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具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为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奠定基础,这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扩展性思考,逐步打开思路,减少教师对知识的介绍性讲解,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思维惰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如在血栓与止血常用筛检试验中,引导学生将检验项目与生理学中止血、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正常生理机制逐步推断各系统筛检试验的临床意义,再通过试验原理去推理满足试验所需的条件、试剂、标本,学生在思考中会发现体内生理过程和体外试验的差异,从而真正理解试验项目内涵和临床意义。
2.3 搭建早期临床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我国医院面临就诊人数和标本量激增的现状,医学检验科室自动化仪器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学校受教学经费、生物安全因素、仪器利用度、教学条件和环境及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基本以传统手工法为主,存在实践教学和临床脱节的情况[1],然而传统方法不能不重视,且好多手工法是仪器法的复核方法。可尝试搭建临床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教学医院优势,发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作用,为不具备条件或难以完成的实验项目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3D虚拟临床检验科基本技能训练系统、临床检验形态在线考试系统、全自动血液常规检测和血凝检测虚拟实验系统的虚拟仿真系统操作调查发现,学生对临床的认知程度包括对检验项目的认知、对操作的关注度、对检验科的了解,对生物安全的了解和对日后工作胜任情况的预估有所提高(见图1),并发现在所有调查项目中,学生对生物安全的了解没有其他项目高,这就提示教师在日后的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教学有效结合
利用信息化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重视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促使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融合,实现资源共享[2]。产学结合被教育界认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3],利用产学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态学中心智医网中的“求助”“学习”“设备”“图库”等模块,实时分享临床病例,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能从不同途径获得有形成分的特点信息,提高学生对各类标本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识别能力;课程组成员录制微课、慕课,利用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等上传优秀教学资源,并向学生推荐数字化教材、优秀慕课资源和学习平台,营造出学生根据自己安排时刻能学、想学即学的学习氛围,并可通过设置任务点和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自行查找学习资源、学习新方法和新知识,通过教师提供和自行查找的学习方法紧跟时代步伐。
2.5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是分散、相对独立的,不同章节知识有不同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控制课堂教学节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引入法,通过对案例好奇—对案例探究—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用知识解释案例的学习过程,提高其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如在培养学生碎片化知识整合、理解和运用能力时,可设置综合性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总体思路的分析可提高其知识整合能力,在分步骤解决问题及寻找必需条件时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配合与协作意识时,可采用临床情景模拟法,模拟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患者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是如何沟通和解释的,尤其在二者不符的情况如何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时,可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学生扮演教师讲课,教师扮演学生听课,教师可随时向学生提问,看学生是否能解答。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在浓厚的求知欲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
2.6 科学研究反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科学研究对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产生较深远影响,尤其在精准检验和治疗的背景下,培养高精尖检验人才迫在眉睫[4],在自动化仪器普遍应用的时代,更加需要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的人去探求更加快速的检验方法,从而为诊断疾病助力,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学生以往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论文设计和完成过程中,近年来教师尝试将科研思维方法融入教学,循序渐进,逐步向教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研究生带本科生过渡和递进,形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动手实操、结果反馈、分析反思的闭环,即有计划、有过程、有反馈、有总结的闭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可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使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有了依托和载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思维的培养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为社会输送满足岗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2.7 实施过程性评价
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程建设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方法、审视过程、评价效果、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课程学习到结束、进入实习、进入工作的整个阶段形成了闭环,有总结,有反思。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主题讨论、小测验、同学互评等环节考察教学效果,发现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整体化总体改进和个体化定制改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育人效果;通过对实习医院检验科相关科室的调研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回访,了解学生工作胜任情况,再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突出阶段性考核和过程性评价,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临床需求的人才,保证课程建设质量。
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不仅考核学生,还要利用学生考核学生,让学生做考官,发挥督与查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主人翁的作用,让其在发现他人问题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掘自身学习潜力,促使自己不断设立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样既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又能帮助学生审视自己和他人,使其能管理学习过程,调控学习方向。
3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3.1 引入PBL教学,与其他课程联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结合近两年教学反思、试卷分析和过程性评价反映出的问题,发现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可能为与大班教学有一定的关系,在教学中虽然有师生互动,教师教学能力也较好,但客观因素导致教师教学时不能顾及全部学生,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惰性和依赖心理,所以在改革中要尝试采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避免“思维生锈”。PBL教学在多个专业的教学中被证实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不例外,被证实对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控能力及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5-6],但对教学团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多学科融合,且受教师资源匮乏的影响,单凭一门课程授课就达成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定难度。因此可联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输血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学免疫学检验)的教师及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共同完成PBL教学。
教学团队挖掘与临床关联度较高的案例,集体商议撰写为PBL案例,根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学习水平将案例分为不同层次和等级,可分别在大三年级上下学期使用。案例以病例为中心,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检测项目运用、检测过程与结果分析、临床诊断和治疗判断、人文关怀等方面辐射,并体现各辐射点间的作用及关联性,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学生自主分析、团结协作、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分析共同完成学习。
通过课程联合、院系合作的模式完成PBL教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查找原因、独立思考剖析问题、团结协作探究真相的能力,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找到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端正了学生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程联合势必需要提高教师个人能力,从单一课程知识讲授到整合课程知识、案例整体的把握和分析、理论知识的运用、PBL教学的思路引导和方向把控,无不需要教师全方位提高自身水平,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既促进了课程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学科和专业发展。
3.2 突破分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尝试多专业学生联合分析医学案例
学生毕业后根据所学专业进入不同科室,所有科室配合共同完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使命,可尝试将这种配合提前纳入学校教育中,利用现有的医学相关专业和各专业教学团队,以案例为基础,让各专业学生共同分析案例并寻找不同专业间的交叉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问题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换位思考意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渡式案例分析方法,包括参与人数、参与专业的由少到多,知识难易度的由易到难。如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接触较早,该课程强调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质量控制不仅依靠检验人员,其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紧密联系,该部分内容可联合护理专业学生共同完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可分析异常结果是否源于操作前的因素,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讲解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时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护理专业学生可进一步分析该部分内容的检验方法及结果,两个专业的学生会注意到检验项目的更多细节,并进行更深层次思考,进而扩展到其他课程涉及的检验项目,如逐步扩展到与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的交叉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检验方法的选择、检验结果变化、不同药物治疗、中西医不同方式治疗间的关系,而且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关联点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拓展了知识面,在联合分析的过程中增强了携手奋进意识,而且有助于其在遇到问题时由滞后性判断向前瞻性分析转变,为学生转变角色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向携手并进、协同合作的“共建”方向发展。
3.3 提升教师素质,丰富育人手段,提高育人能力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是人才培养基础,也是重要保障,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在思想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不断提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充电储能。(1)思想层面,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修养和道德情操,用新时代思想武装头脑,只有自己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按照相应标准去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德高望重的引领作用。(2)知识层面,教师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学习方向的全面化和学习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优势,不断学习新方法和新手段,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横向化拓展知识,并优化知识结构,这样更易吸引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3)能力层面,教师可通过外出交流、培训学习、专题研讨、参加竞赛、教学沙龙等途径不断拓宽思路,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学习“壁垒”,提高育人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采用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重质量评价,努力培养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以造福人类,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