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健康中国和抗疫背景下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推广

2022-12-06窦学俊高巧林贾世强赵若曦姜桂宁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传统

窦学俊,高巧林,贾世强,赵若曦,姜桂宁*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目前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疫情仍然严重。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1]。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健康中国”的目标和实现方法[2]。2017年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领域[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防疫抗疫、救治轻型、危急重型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推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 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全民健康奠定理念基础

1.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集体主义传统,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战疫举措能够得到很好遵守和执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充分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提供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5]。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是一致的,正是因为这种内在价值观念,使得我们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抗疫中医护人员全心全力救治患者,不遗漏不放弃每一位感染者。全部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轻症转重率和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筛选出了“三药三方”等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的体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体现。

1.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生活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精神的沉淀,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源泉。而国学经典凝聚着历代先贤哲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近代之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渗透至我国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新文化运动之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盲目否定、打压,使得民众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对自己的优秀文化陌生、忽略。在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影响下,不当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要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就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正本清源。

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当前网络环境下充斥着价值观偏离、信念空虚、生活萎靡等诸多不良信息。人们在阅读内容选择上重时尚轻经典,重消遣轻求知,重泛读轻精读,更有甚者对西方文化糟粕盲目追捧。很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存在重专业学习、轻人文教育现象,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存在不少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思感恩国家社会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全面育人之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坚强阵地,推进中华文化复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开启智慧,形成充实而有光辉的人格。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推广提升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形成积极的文化价值观[6-8]。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2 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2.1 继承中医学防疫抗疫的宝贵经验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上,将大规模暴发的疾病称为“瘟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以来的2 000多年,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中医学在瘟疫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温病条辨》等经典名著总结了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而世界历史上西方有的国家则是因瘟疫的暴发流行而灭亡。历次重大疫情的救治,证明了中医药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中的宝贵资源。

疫情初期曾有多种西药被寄于厚望,如羟氯喹、瑞德西韦被称为“上帝的礼物”“人民的希望”,目前仍未见能扭转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疫情局面。中医药大量介入湖北疫情之后,形成了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发病全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的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占比达92%,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发病率、转重率、病死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9]。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筛选出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中医药在防疫抗疫、救治轻型、危急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仍然可能出现新的传染性疾病,应用中医学防疫抗疫的理论方法分析新问题同样可以找到防治的办法。

2.2 推广中医学养生保健、治病的理念与方法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有效防治瘟疫,主要是因为它以人为本,强调天人相应的思想,治疗中注重身体阴阳和气血的调和,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了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因此,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需要在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保障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而中医学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观念恰好与此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提示,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应保持统一性。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时间、空间变化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微生物影响也很大,如某些病毒适合在寒冷潮湿环境下生存,有湿冷特点的季节、地区或行业就会成为高风险因素。中医学在疾病防治中重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养生中提倡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法于阴阳,和于四时。同时,中医学在治疗和养生中都贯彻三因制宜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需要对气候节律、地域环境和个人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作出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宜的防病、治病原则。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网络环境中还有大量不良信息,情志致病危险因素远远大于过去。中医学提出“恬淡虚无”“和喜怒而安居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谨和五味”“形劳而不倦”的养生原则,在当前依然有重要意义。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相辅相成

3.1 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土壤

中医学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根基,中医药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积淀,很难直接领会中医经典原文的精髓。王新陆等[10]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刊载的有突出贡献的全国名老中医调研显示,大多数名老中医认为古文水平的高低对中医成才有影响。一项对清末至民国期间名老中医的研究显示,其中绝大多数人受过私塾或学堂教育,读四书五经或各类古典范文,有扎实的儒学功底[11]。而田蓉等[12]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207人调查显示,能经常阅读经典的大学生仅有53名(25.6%),129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内容或几乎看不懂中医经典文献。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统计了中医四大经典的流通数据,发现其借阅量只占总借阅量的5%左右,借阅周期也呈现下降趋势[13]。

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医术医德均需要传统文化的基础。国学经典阅读能够提高学生传统文化思维能力和中医古籍阅读水平,进而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经典著作具有跨越时空的思想高度,熟读经典能让人接近这种高度境界。在现代教育结构下成长的学生们形成的思维方式与中医不符,容易对中医知识持怀疑态度,对其中包含的文化及思想比较迷茫。因此需要恢复传统文化教育,尽量还原中医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开展多样化的国学教育,从中小学打下传统文化的牢固基础,培养大量合格的中医人才。

3.2 中医学的发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习主席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在基本观念、实质内容、思路方法、表述方式等方面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14]。

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服务范围的扩大和疗效的提升必然带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更大认同。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建有15所中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78个国家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太极拳等课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工作,为满足海外民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5]。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考验了各国的制度、文化和医疗水平,也带来很多反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也与五千年民族文化思想理念相一致。中医药学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推广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符合我国医学科学发展要求,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目标相一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相得益彰,能共同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中医药传统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