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辨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证经验
2022-12-06王全鑫孟令占
王全鑫,刘 勇,孟令占*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重庆市中医院 肿瘤科,重庆 400021)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又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 nasal drip syndrome,PNDS),是一种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伴随症状可有典型的鼻咽部症状(变应性鼻、咽炎,鼻窦炎)和鼻后滴漏等。目前UAC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考虑与变应性鼻炎、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相关[2],西医多对因对症治疗,治疗手段包括抗生素、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等药物或手术治疗[3]。相比于单纯的西医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UACS,疗效更加明显[4]。
罗玲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五批及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30多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癌、肺纤维化、肺结节等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罗玲老师辨治UACS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多以咳嗽为主症,或伴有鼻塞流涕、喷嚏鼻痒、咽干头痛、咽后异物感和反复清咽等症状。根据此病症状及特点,可将其归于祖国医学“久咳”“鼻鼽”“喉痹”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该病的病机与多个脏腑有关,多从肺、脾、肾论治。李光[5]认为该病病机为“肺气亏虚,宣降失司”,病情虚实夹杂,治宜温补肺气、宣肺止咳;刘小虹教授[6]认为该病主要病因病机为“风痰留恋,肺鼻咽不利”,主张以“祛风化痰,肺鼻咽同治”为法。
罗玲老师认为UACS病程缠绵,病位主要在鼻咽,与肺相连,《灵枢》云:“肺气通于鼻。”《外台秘要》亦载鼻乃“下连于喉,直贯于肺”。该病初起多因外感之风邪,侵袭肺鼻,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若疾病迁延不愈,则易致痰瘀互结,故病因病机以“风、痰、瘀”为主。UACS初起所受外邪,以风邪为主,《黄帝内经》有言:“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风邪多夹寒、湿、热之邪,上袭鼻窍,若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正邪相争则见鼻塞流涕、喷嚏鼻痒。风邪亦乘虚入里,或聚于鼻窍,鼻咽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可发为鼻鼽,《诸病源候论》云:“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或侵袭肺脏,至肺津不布,凝聚成痰,痰气胶阻,互结于肺胃之门户,则出现咽部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反复清咽;或见痰随肺气逆于上而见咯痰。若此病经久不愈,则风与痰相互搏结,壅于肺内,肺失宣降而见久咳。而痰为有形之邪,可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使气血郁滞不畅,血滞则为瘀,瘀血日久则伤阴,阴津亏虚则见口鼻咽干等症,且血瘀反过来影响津液的运行而成痰饮。痰瘀互结,结成窠臼,久伏于肺致使病情越加缠绵难愈。
UACS外感为风邪,久病内伤则见痰瘀互结,其中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病因,病因病机以“风、痰、瘀”为主。此外,肺卫不固,营卫失和则易受外邪;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可聚水而生痰;脾胃虚弱,饮食不洁,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阳不足,蒸化不能,亦可停而化生痰饮。故此病日久则多从肺、脾、肾论治。
2 治则治法
在治疗上,罗玲老师主张采取以“人-症-病-证”相统一的诊治原则,临证时先辨病,再辨证,以“人”为本,依据人的症状,包括望、闻、问、切及现代辅助检查所获取的临床资料,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论治时首先要辨“症”用药,即对症用药,如对于咳嗽明显者,在辨证基础上加入杏仁、桔梗、百部;咽部异物感明显者,加用射干;久咳者加用皂角刺通络、地龙疏风。另外,在对症用药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结合所属证型病机的寒、热、虚、实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来选择对症的药物。如外感风寒者加用苏子、苏叶发散风寒;风热者加用桑叶、菊花、连翘。一般而言,同一疾病一般都有相同的症状和共性病机,针对此病常见的鼻咽部症状,罗玲老师临证时常在苍耳子散基础上随证加减。苍耳子散出自宋代《济生方》,由“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四药组成,功以祛风通窍,历代医家多用其主治鼻渊初起。方中苍耳子,味辛散风,善通鼻窍,以除鼻塞为君;薄荷辛凉疏散,轻扬升浮,芳香通窍为臣;佐以辛夷、白芷升阳通窍。此方药少力专,诸药相合,共奏祛风通窍之功。李健[7]在临床时发现苍耳子散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此外,刘子毅等[8]研究发现,苍耳子散对变态反应性鼻炎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针对UACS病因病机“内外皆具”的特点,罗玲老师认为当治以“祛风通窍,化痰散瘀”。若患者初感风邪,发为此病,症见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辨证以外感为主者,应以祛风通窍为要,常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用辛夷花、细辛、白芷祛风,通利鼻窍,川芎祛风止痛;白前、前胡、渐贝、炙枇杷叶止咳化痰。若患者病程日久,症见久咳,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盗汗,舌暗脉细等,辨证以内伤为主,则以化痰散结、养阴化瘀为要,常在苍耳子散合杏苏散的基础上加用鳖甲、百合滋阴,皂角刺化痰散结。《景岳全书》云:“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咳自愈也。”罗玲老师在辨证开方时还不忘顾护脾胃,因化痰药物性常苦寒,如射干、皂角刺,止咳药多为酸涩,如乌梅等,患者易见腹泻、反酸等不适,故在临床处方中常用党参等益气健脾的药物,既不忘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则。
3 病案举隅
病案1:胡某某,女,55岁,2019年9月20日初诊。患者受凉后剧烈咳嗽,咯黄痰3天,量多,咳后舒适,鼻塞,鼻涕倒流,右背痛,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西医诊断:鼻后滴流综合征;中医诊断:咳嗽,辨证为痰结气滞;治法:祛风散寒,通窍化痰,给予苍耳子散加减:辛荑花12 g,苍耳子10 g,白芷10 g,桑白皮12 g,杏仁10 g,细辛5 g,川芎12 g,姜半夏12 g,射干12 g,马勃12 g,皂角刺10 g,乌梅12 g,罗汉果12 g,党参30 g。4剂,1剂/d。
2019年9月26日二诊:服上方后,咳嗽、咳痰减轻,患者找其他医生转上方5剂续服。
2019年10月10日三诊:患者咳嗽减轻,咽喉干,鼻涕倒流减少,有痰则咳,走路累,胸痛,胃脘部冷感,舌红、有红点,苔薄白,脉细。处方:苍耳子10 g,辛荑花10 g,白芷15 g,川芎10 g,法半夏12 g,杏仁12 g,皂角刺15 g,射干12 g,马勃12 g,浙贝母15 g,全瓜蒌15 g,诃子12 g,罗汉果1个(先煎),党参30 g,地龙12 g。加水1 500 mL,分6次服,2日1剂,共5剂。随访诉服用后咳嗽减轻,喘累消失,咽干及胸痛消失,胃脘部不适好转。
按:此患者以“外感为主”,乃外感风寒,邪犯肺卫,风痰胶结见咳嗽、咳痰、鼻塞等症,采用苍耳子散祛风通窍,细辛性温以散寒,川芎行气合半夏、杏仁、罗汉果、桑白皮等化痰止咳平喘,射干、马勃利咽,皂角刺化瘀通络,佐以乌梅敛肺止咳,党参健脾防苦寒伤胃等。三诊患者仍有痰,咽喉干,故去细辛之辛温,加强化痰散结之力,加用浙贝、全瓜蒌、地龙等,使风痰自平则咳嗽好转。
病案2:患者廖某,女,38岁,2019年6月18日初诊。患者感咽部有痰附着,伴咽部不适3月。3月前患者无受凉出现鼻塞、打喷嚏、咳嗽,咽痒,咽干涩,咽部有痰附着,常清嗓子、回吸痰,自服清咽滴丸无明显缓解。舌红,苔白微腻,脉细。既往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西医诊断:鼻咽综合征;中医诊断:鼻鼽,辨证为痰结气滞、阴虚血瘀;治法:化痰散结、养阴化瘀,方用苍耳子散加减:白芷15 g,川芎15 g,苍耳子10 g,辛夷花15 g,制鳖甲30 g(先煎),玄参15 g,麦冬15 g,乌梅10 g,桔梗15 g,木蝴蝶10 g,射干12 g夏枯草30 g,连翘12 g,腊梅花12 g,红花10 g,皂角刺10 g,葛根15 g,罗汉果1个,党参30 g。加水1 500 mL,煎取450 mL,分3次服,1剂/d,共4剂。
2019年6月25日二诊:患者咽痒基本消失,咽部有痰附着,咽干涩症状较前减轻,偶清嗓子、回吸痰,咳嗽,痰少,舌红苔白腻,脉细。上方去麦冬,加法半夏10 g、莪术10 g。
按:此患者以“内伤为主”,病程较长,痰结迁延不愈阻滞气机而成瘀,血瘀日久则见咽干、舌红、脉细等阴虚之象,方中鳖甲、皂角刺化痰散结;苍耳子、辛夷祛风通窍;夏枯草、连翘清热化痰;玄参、麦冬、乌梅养阴润燥;射干、桔梗宣肺利咽止咳;木蝴蝶、腊梅花疏肝解郁散结;川芎、红花化瘀散结;白芷、葛根外散风寒之表邪;党参,补气扶正以祛邪;罗汉果止咳化痰以对症。全方共奏化痰散结、养阴化瘀兼疏肝解郁之功,药对病机而获良效。二诊时考虑患者阴伤减轻,痰瘀仍在,予原方去麦冬,加法半夏增强化痰之力,久病入络,加莪术活血逐瘀通络。
4 结语
中医的“久咳”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罗玲老师针对UACS这类病因病机“内外皆具”的咳嗽,首辨外感、内伤,遵循“人-症-病-证”相统一的诊治原则,选用药少力专的“苍耳子散”为基础,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