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补为本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

2022-12-06关卓杰陈超凡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化生肾精津液

唐 洁,胡 华,关卓杰,陈超凡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类起病隐匿,无特异性早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脑的穿支动脉、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1]。在影像学上,CVSD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以及V-R间隙扩大[2]。就其临床症状而言,CVSD可表现为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锥体外系症状、步态异常、尿便障碍等多种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中,脑小血管病导致的认知障碍多以进行性执行功能下降、注意力减退以及反应处理速度减慢为主要表现,由于起病隐匿,且疾病进展缓慢,常难以引起患者重视,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进而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认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或与皮质-皮质下神经网络遭到破坏相关[3]。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并无明确的针对性治疗,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早期干预、控制危险因素,以及药物对症治疗,如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及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4]。从中医学角度讲,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属中医学“痴呆”“喜忘”“神呆”“愚痴”范畴,通过中医药早期干预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脑小血管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1 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1.1 病名

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无明确的“脑小血管病”及“认知障碍”的病名,据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特点,可以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健忘” “神呆”“愚痴”“痴呆”等范畴。《黄帝内经》首提“善忘”“喜忘”的病名,并解释了相关病因病机。皇甫谧将此病命名为“呆痴”“痴证”。《景岳全书》则明确提出了痴呆的病名,认为“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丹溪心法》记载了健忘的症状为“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等古籍亦有关于记忆障碍的描述,将其称之为“健忘”“喜忘”“善忘”等。

1.2 病因病机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不外乎年老体弱、情志所伤以及久病耗损等,现代研究表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年龄相关,且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5],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脂代谢异常等是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6]。中医学认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是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其病位在脑,与五脏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以肾为主。《素问》认为脑、髓皆为奇恒之腑,脑作为元神之腑,具有协调五脏活动,统领五官诸窍的作用,与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情感、欲望、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以及视听言动等感觉运动密切相关。同时,脑为髓之海,髓由肾精所化生,其后天充养亦依赖于肾精,故古籍有云:“脑髓生于肾精……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肾精则是在先天之精的基础上,相合于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而成,若肾气不足,先天之精匮乏,或脾胃亏虚,后天之精化生乏源,致使肾精不足以生养脑髓,髓海空虚,则可见“喜忘其前言”“迷惑善忘也”。髓的化生亦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补益脑髓”“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津液渗注于骨,能充养骨髓,渗注于脑,则充养脑髓。《医学衷中参西录》则叙述了血对于髓的滋养作用——“脑髓神经所以能司运动者,实赖脑中血管为之濡润”。如若脾胃亏虚,水谷失于运化,气血津液化生乏源,又或心气亏虚,化生血液不足,又或肾气亏虚,脏腑气化功能衰退,则气血津液衰少,难以濡养脑髓,神机失用,故见神呆、喜忘。此外,痰瘀亦是此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正所谓“有问事不知首尾,做事忽略而不记者,此因痰迷心窍也” “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五脏功能亏虚,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内聚而成痰;气血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而成瘀,痰浊、瘀血阻于脑络,致使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病。

综上所述,脑小血管病的病位在脑,与五脏皆相关,尤以肾为主。年老体弱、情志不遂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肾精不足或气血津液亏虚,则脑髓化生乏源或失于濡养;或痰瘀痹阻于脑络,脑脉不通,而发为此病。其本在于脏腑虚衰,标在于痰浊、血瘀。故而再治疗上,应从虚论治,以补为主,补脏腑之虚衰、肾精之亏虚、气血津液之不足,同时兼顾祛痰化瘀等法,辨证施治,以达改善症状、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

2 辨证施治

2.1 肾虚精亏、髓海不足者当补肾填精益髓

肾、脑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其阴阳互济、经络相通、精髓相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言:“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脑居于人体至高之位,手三阳经以及足三阳经皆行于头面部,乃诸阳之会,其象为天,故为阳。“肾者至阴也”,肾居于人体脏腑最低位,其象合地,故为阴。然脑中髓者,属阴,脑之阳气为阳,肾重命门之火,属阳,肾所藏之精为阴。在生理上,阴升阳降,肾之精上养脑髓,脑之阳气下助肾气,升降相因,阴阳相依[7]。在经络联系上,肾通过足太阳、足少阴以及督脉与脑相连。督脉者,“和少阴”“贯脊属肾”,其“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与膀胱足太阳之脉共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形成“脑-督脉-肾”的相关通路[8],加强肾脑之间的联系,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在精髓化生上,肾精乃脑髓化生之源,是脑髓形成的物质基础,肾藏精,在肾气、肾阴以及肾阳的作用下,化生脑髓,并在脏腑气化的作用下,不断上行充养脑髓。《灵枢》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类经》载:“精藏于神,肾通于脑……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肾精充足,脑髓化生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反之“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脑髓空虚,髓减脑消,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甚或“突然昏厥,知觉运动俱废”。故对于肾虚精亏、髓海不足之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患者,症见健忘、神呆、动作迟缓、腰酸骨软、齿脱发焦等肾虚精亏之表现,应当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则,方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酌情加减补肾填精之品,如杜仲、肉苁蓉、淫羊藿等。

2.2 脾肾两虚者当益气健脾、补肾生精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脾肾相关的理论,并得到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脾肾相关”隶属于“五脏相关学说”,现今脾肾相关的理论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如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小儿脑瘫等[9-11]。脾肾-脑相通的理论亦是在脾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之间存在互资互助的密切关系,脾之运化,依赖于肾阴肾阳以及肾气的资助调节,肾之藏精及所化生的元气,亦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脑髓的生成不仅在于肾精的化生,更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气血精微的不断充养,正如《医林改错》所言:“饮食生气血……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若脾失健运,气血精微化生乏源,上不足以养脑、下不足以补充肾精,终至肾精亏虚、脑窍失养而神机渐废,正所谓“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现代医学研究的脑肠轴进一步为脾肾-脑相通理论提供了依据[12]。然“补肾不若补脾”“脾安则肾愈安”,故对于脾肾两虚之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患者,症见腰膝酸软、肌肉萎缩、纳差乏力、气短懒言等脾肾亏虚之表现,应当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补肾生精,方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加用补肾之品如山药、山茱萸、牛膝等,如偏于阳虚者,出现四肢欠温、五更泄泻等症状,可合温脾汤,并加用巴戟天、小茴香等补肾气、助肾阳,在治疗中,应当谨防滋腻碍胃。

2.3 肝肾亏虚者当养肝益肾

《辨证奇闻》有言:“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及,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以此提出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肝,风木之脏,集气血阴阳于一身,体阴而用阳,其肝之阴血常易虚,肝之阳气常有余。然《素问》言:“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精聚为髓”,肝藏血,“精髓化生为血”,肾精、肝血互生互化,即所谓肝肾精血同源。“肾经不足,肝元自虚,水木不能相生,则穷俱不利”,肾精亏虚,母病及子,则肝血化生不足,肝血亏虚,反之又势必影响肾精化生,久之则脑髓失于充养,脑髓渐消而影响脑之功能。此外肝主疏泄,一则助脾运化,使气血生化有源;二则可通过调畅全身气机从而促进精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使精血上输于脑,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肝血不足以濡养自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则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所养,或气血津液输布障碍,不能上行濡养脑髓。肝之阴血不足,亦可使肝阳之气上亢,阴不潜阳,而上扰头目清窍。《辨证录·健忘门》提出:“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仍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不忘也。”故而对于兼见双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失眠多梦等肝之阴血不足的患者,应在补肾益精的基础上辅之以养血滋阴柔肝,方可用左归丸合四物汤加减。肝气郁结较重者,应酌加柴胡、薄荷、合欢皮等疏肝解郁之品;肝肾阴虚较重者,酌加女贞子、生地、白芍等滋养肝肾之品,如若肝阳偏亢,亦可酌加平肝潜阳之药。

2.4 痰瘀互结者应当化痰祛瘀兼补肾健脾

痰瘀是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亦是该病的致病因素。痰邪的产生与五脏虚损密切相关,尤以脾肾为重。脾虚,运化失职,则“清浊不分,停留津液而痰生”;肝失疏泄,“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肺失宣降,或肾虚蒸腾气化功能异常,亦可使得津液代谢异常而痰浊内生。《辨证录·呆病门》记载:“痰积于脑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血证论》有言:“痰沉于心包……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且病情深重与痰浊深浅呈正相关,痰浊愈盛者,呆气愈深。此外老者多瘀,年高者,脏腑功能衰退,气不摄血则血液外溢而成瘀;气不行血则血液停聚而成瘀;血虚津亏不能濡养脉管、脉管枯涸而积血成瘀。瘀血阻滞脑脉,气血不能上注于脑,则“无以养其脑髓神经”;脑髓神经失其所司,则神明失用。然痰浊、瘀血为患日久,又可影响脏腑功能,因实致虚,由此形成脏腑虚衰-痰瘀互结-脏腑虚衰的恶性循环。故对于痰瘀互结而症见呆若木鸡、不思饮食、口中痰涎、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者,应当补肾健脾与化痰祛瘀合用;偏血瘀者,可方选通窍活血汤;久病气血不足者,可方选补阳还五汤;偏痰浊者,可方选温胆汤加减。

3 病案举隅

患者高某,女,85岁,因“记忆力下降2年,加重2月,精神行为异常2天”于2019年11月就诊。患者近2年出现记忆力逐渐下降,2月前症状加重,遗忘近事,难以记起当前日期,言语重复,反应迟钝,后来又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精神亢奋、好动、言语错乱,偶有幻觉,无头晕头痛,无行走不稳,无恶寒发热等不适,纳可,夜寐欠安,大便正常,夜尿多,舌暗,舌下脉络迂曲,苔白,舌根苔稍腻,脉弦细。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否认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史。查体:四测正常,神清,精神尚可,查体欠合作,对答部分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走“一”字步、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欠配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16分):中度。完善颅脑MRI+DWI示:脑实质内未见明显急性脑梗塞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左侧顶枕叶、半卵圆形中心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西医诊断: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断:痴呆。根据患者舌脉证,辨证为肾精亏虚、痰瘀互结,以补肾填髓、祛痰化瘀为治法,组方:熟地黄、醋龟甲、益智仁、补骨脂、续断各15 g,山茱萸12 g,骨碎补、桃仁各10 g,蜜远志9 g,石菖蒲、红花各6 g。处方7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服7剂后患者精神行为异常较前好转,无明显幻觉,无胡言乱语,记忆力未见下降,诉全身乏力,偶有肢体麻木疼痛,原方加黄芪20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处方7剂。7剂后患者精神行为无异常,记忆力明显改善,嘱原方继服1月。

按:患者年岁较高,肾虚精亏,髓海不足,故神机失灵,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肾虚固摄无权,则夜尿频多;故当以补为主,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龟甲滋阴潜阳、补肾养血,补骨脂、续断温肾助阳,四者合用阴阳并补,以资壮髓海。配伍骨碎补补肾强骨;山茱萸、益智仁,增补肾营髓之功,且可固精缩尿。然老年多瘀,且患病日久,痰瘀互结脑窍,清窍被阻,则见精神行为异常,故当兼顾化痰祛瘀之法,配伍石菖蒲、远志除秽祛痰、通利九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其本虚,祛其标实,达补肾填髓、祛痰化瘀之功。后患者全身乏力,肢体麻木疼痛,考虑患者为气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加用黄芪补气升阳,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气旺血行,则麻木、疼痛自除。此病并非一日之功可去,继服1月后,疗效满意。

4 结语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与多种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且起病隐匿,极易错过最佳治疗窗口,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危及患者身心健康,故而早期防治尤为重要。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此病总属本虚标实,治疗当以补为主,兼顾祛痰化瘀之法,使脑髓充、脑窍通。然临床之中,患者虚、痰、瘀程度不同,应结合具体实际,辨证施治,调整处方用药,方可发挥最佳疗效。

猜你喜欢

化生肾精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