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医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06张玉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医学

张玉莲,邓 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00)

全科医学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交叉又有显著差异[1]。随着国民对健康的重视,我国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但全科医学教育在医学院校不被重视,全科医生收入普遍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成为当务之急[2]。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全科医学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在传授全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吸引更多学生从事全科医学工作[3],从而改变全科医学人才流失的现状。课程思政不是在高校增设或改革一门课程、开展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全科医学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从“专业课程的承担者”升级为“课程育人的实施者”[4]。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高、服务基层群众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筑牢健康中国防线培养一批胜任力强的医护人员。为医学生打好基础,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生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医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扎根祖国大地[5]。

2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从院校层面出发,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制定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纪律、教案评价制度等,并做好落实工作[6]。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定职称、估算薪资的重要依据,全面开展课程思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框架制度的建设和革新之外,人是课程思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组织协调者和课程思政的推动者,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中流砥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培养[7]。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学习活动,增强思政课一线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

3 优化课堂设计

3.1 爱国主义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事例和钟南山、屠呦呦、李兰娟等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立志献身国家的精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不求回报,全身心付出,努力做好一名全科医生,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3.2 职业素养教育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1)全科医学教育者要更新医学课程观,让医学课程富含医学人文精神,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等融入医学课程,搭建连接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梁。利用典型案例和热点事件(如收受红包等),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加深全科医学生对职业的认识。(2)培养医学生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把未来从事的医务工作当作兴趣培养;培养敬业精神,做诚实、正直、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的医务工作者;以与患者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以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培养医学生认真、仔细的工作习惯,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通过上述方式努力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塑造品格优良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病、多药和慢性疾病管理等问题,若仅基于循证的指导方针则很难开展医疗工作。因此,全科医生需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宗旨,将医学专业技术与价值观相结合,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医疗体验[8]。

3.3 生命关怀教育

建立临床医生和人文教师结合的新型教师团队,邀请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开展生命伦理学讲座,增强学生责任感,树立敬畏生命意识。医学院校有必要将生命关怀教育纳入医学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重视生命关怀教育,增强医学生生命关怀意识,提高医学生生命伦理素养[9],培养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

3.4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与医学信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科医学生应多阅读国内外文献、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在具备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4 实践思政内涵

4.1 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属于隐性思政教育。思政元素并非显性地存在于教材内容之中,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设计等环节进行凝练,并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呈现,从而取得育人的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前了解课程专业知识、德育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仔细探寻可能开展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和结合点,凝练出思政育人要素;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教学,取得润物无声、思政育人的效果。如教学实践中,通过讨论过度诊疗的案例,分析因为过度诊疗给患者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导致出现百姓口中“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通过讨论“产妇没有床位导致延误治疗而死亡”的案例,分析医务工作者树立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职业观的重要性;对“老人突发急病,路人不敢施救”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使医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重视临床实践教学

毛泽东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达到真正有效的全科教育,应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在全科医学实践过程中突出临床思维、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的融入[10],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上设置情景模拟环节,教师提前设置模拟患者,学生分组模拟全科医生,当患者就诊时,全科医生应该如何问诊、查体、分析病情、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及如何融入人文关怀、体现职业道德等,并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制订最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此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也体会了医患关系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全科医学人才。安排学生进行全科医学临床见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长专业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医者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以及患者病情转归后的成就感,从而加深学生对全科医学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热情。

4.3 加强全科医学文化建设

将全科医学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激发医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

(1)讲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全科医学教育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开展,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考核系统。我国的全科医学于1860年开始萌芽,1993年开始起步,从获得国际认可,到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学科建设,再到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各学科专家的努力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全科医学得到快速发展,实力不断攀升,全科医学发展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实现了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但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全科医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有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学科专家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可[11],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为全科医学事业做贡献。

(2)讲故事。积极的角色塑造是医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12]。例如,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健康“守门人”,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快速进入“战斗”状态,充分发挥了作为“守门人”的优势,进行了高风险人群的隔离、发热患者的筛查、预检分诊等重要防控工作,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起到了关键作用[13]。全科医生始终坚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线,为国家、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如,全科医生张博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冲锋在抗疫前线,充分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情怀[14]。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医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体会全科医生职业的崇高,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提高作为全科医生的价值感,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

4.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除了在技术方面高度发展外,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和医学技能缺一不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医德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对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5]。(1)建立既懂专业技术又重视人文关怀的现代全科医学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始终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意识融入日常课程教学活动[16]。(2)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对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以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3)营造全科医生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宣传力度,改变医学生“全科医生地位低、待遇差”的认识,让其感受到全科医生职业的神圣,产生职业信仰[17],从而减少全科医学人才流失。

4.5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拓宽思政之道

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临床技能大赛、医学理论知识竞赛、“互联网+”创新大赛等,设立各类奖项。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创新思维、医学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在考查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医学知识拓展、科研文献导读、学术讲座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融入创新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18]。对学生国际视野、英文能力、临床科研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尝试撰写科研论文[7]。

5 结语

全科医学作为给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合并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学科[19],社会角色不可替代。我国步入老龄化,大多数老年患者同时存在多系统慢性疾病,面临“就医难”的问题。专科医生由于分科过细,仅在自己的专科范围猛下功夫,很难快捷有效地解决患者综合、复杂的问题。全科医学的出现,有效实现了分级诊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了部分“看病难”的问题。为了缓解当今全科医生不足的现状,我们应当从医学教育着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但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能提升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专业的情感,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减少人才流失,为我国医疗事业做贡献。

猜你喜欢

全科医学生医学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