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棣教授治疗皮肤病常用药对
2022-12-06李娅,郭静
李 娅,郭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艾儒棣教授系全国著名皮外科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皮肤病诊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在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药对,以恢复气血升降出入平衡,调节脏腑功能正常。现将艾教授治疗皮肤病常用药对简述如下。
1 痰瘀共治——郁金、夏枯草
郁金,味辛苦,性凉,归心、肺、肝经,具有活血止痛,疏肝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之功效。《本草备要·卷一·草部·郁金》云:“宣,行气解郁;泻,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该药行气滞,而不损正气,破瘀血而能生新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药有抗炎镇痛、抗病毒、保护神经、抗氧化、保肝的作用[1]。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本草正义·卷之三·草部湿草类·夏枯草》云:“善于宣散肝胆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该药能清肝明目、散结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证实具有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消肿的作用[2]。
艾老认为皮肤病日久则多与“痰”“瘀”有关,因“久病必瘀”“百病皆由痰作祟”。另外,其临床发现很多皮肤病患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偏大,常伴肝气不舒的表现,这既是皮肤病发作之因,亦可是皮肤病加重之因。肝气不舒会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聚而成痰,痰湿阻滞而生瘀血,湿瘀互结外发硬结,即叶天士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将郁金和夏枯草合用寓意有三:一则疏通郁结之肝气;二则软坚散结;三则散其瘀血。常用于斑块肥厚型皮损或者结节性痒疹、结节性痤疮、瘢痕的治疗。夏枯草用量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月经量和皮损情况合理调整。《圣惠方》中记载:“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使用夏枯草治疗血崩不止。故当患者月经量较多时可大量用夏枯草,如20 g;若患者月经量正常,则用15 g即可,以免量过大减少月经量。
2 气血同调——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药品化义·卷六·肺药·桑白皮》记载:“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又因皮主走表,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其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且其气薄,其泻无伤娇脏。现代药理研究则提示该药能抗炎镇痛、抗病毒、抗过敏、调节免疫等[3]。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能降肺中伏火,除肝肾虚热。其甘寒入阴分,凉血而达止血之效,故可疗诸血证。但地骨皮是以“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达到邪火自退之目的,不似一般清热药之苦寒[4]。孔伯华曾提出:“举凡外感无热或形冷身烧辄常用之,同其他辛凉之品配伍,退热之功颇为确切,不为骨蒸潮热所拘也”,其治疗外感发热效果亦显著[5]。地骨皮中含有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及降压生物碱类物质[6],结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有很好疗效[6]。此外,研究表明,该药在有汗或无汗发热中均可配伍[7]。
李时珍言:“治胃以胃,以心归心,以血当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故在中医“以皮治皮”思想指导下,艾老常将两药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荨麻疹、银屑病。桑白皮善入气分,以清肺中邪热,地骨皮善入血分,以清肺中伏火,两药合用,则达气血双清、虚实兼顾之目的。但以下几种情况应注意忌用地骨皮:①有表寒之邪者忌用;②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量;③假热者勿用;④中寒及便溏者勿服;⑤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8]。
3 开府逐邪——薄荷、青蒿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两经,其功效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神农本草经疏·卷之九·草部中品之下·薄荷》曰:“辛香走散以通利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薄荷解》云:“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能清热解暑,退虚热。其气味芳香,虽属苦寒而不伤脾胃,化湿而不伤阴。《玉揪药解·卷一·草部·青蒿》云:“清肝退热,泻湿除蒸。治骨蒸热劳,平疥癞瘙痒,恶疮久痢。”且现代药理学证实青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9]。
艾老临证中发现很多皮肤病患者有汗出不畅或汗出不均匀的现象,而皮肤是人体第一道重要防御系统。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治者治皮毛”,认为皮病的发作与玄府郁闭密切相关,玄府作为外邪侵袭人体的入口,玄府郁闭则使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衡,进而阻碍气血津液运行,导致疾病发生。即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玄府通则气机流畅,正气御邪,邪无可乘之机。将薄荷、青蒿合用以达到宣发肺气、开玄通府之作用,因势利导,散热透邪,给邪以出路。常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硬皮病等。
4 清热透疹——火炭母、葛根
火炭母,别名赤地利,是广东地区常用的道地药材之一。该药味酸甘,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主治泄泻、湿疹等。《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火炭母草》云:“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福建中草药》中记载了采用鲜火炭母草内服和外洗治疗湿疹。现代药理研究已发现火炭母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腹泻、抗病毒、抗氧化、抑制中枢神经等作用[10]。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本草正卷上·蔓草部·葛根》曰:“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本草便读》曰:“葛根甘凉入胃,其根寓升发之意,故能解散阳明肌表之邪。”该药药性平和,善走肌腠解表,祛邪外出。
艾老将两味药合用,不仅可开其腠理,清热透疹止痒,还能止泻,常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另外,艾老还在两味药基础上加用石菖蒲治疗头晕头痛,当无火炭母时则采用天麻替代。当患者出现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色黄而臭,可将二药合用,达清大肠湿热以止泻之目的。
5 杀虫解毒——南鹤虱、百部
南鹤虱,味苦、辛,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杀虫消积之作用。研究表明,其有杀虫、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11]。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能润肺下气止咳,杀虫。临床常用百部止咳,不论新久寒热,都可用之。《本草从新·卷二中·草部·百部》言:“疗骨蒸传尸,疳积疥癣。”《本草新编·卷之三·百部》曰:“此物杀虫而不耗气血,尤有益于人。”
艾老根据《证治准绳·虫》云:“虫由湿热蕴蒸而生,观之月中有雨,则禾节生虫,其理明矣”,进一步提出“染触含灵之毒,聚而成疮,溃而为疡”[12]。故在治疗顽固性瘙痒、久治不愈湿疹、溃疡、酒糟鼻时,常加用此二味药。若患者瘙痒较重,另外可根据主要病机,加用苦参清热燥湿止痒,或地肤子祛风止痒,或珍珠母、龙骨重镇安神以达止痒之目的。
6 病案举隅
宋某,女,30岁,2021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双下肢红斑、鳞屑10余年,复发加重2周。症见:双下肢散在分布红斑,色稍暗,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咽部不适。潮热汗出,眠差,入睡难,纳可,便秘,舌暗苔薄黄腻边有齿印,脉弦。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中医辨证:肝郁血热风燥证。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方药组成:薄荷10 g、青蒿15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积雪草10 g、夏枯草20 g、郁金20 g、补骨脂5 g、浮小麦30 g、乌梢蛇20 g、水牛角15 g、生地黄20 g、龙骨20 g、牡丹皮15 g、射干10 g、地肤子30 g、珍珠母20 g、生甘草6 g。15剂,1日1剂,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饮食清淡,禁食辛辣、油炸之品,不宜熬夜,橄榄油外涂后晒太阳。
2021年5月17日复诊。服药后双下肢红斑较前缓解,色稍暗,皮损较前变薄,无新发,头部脂溢性皮炎,瘙痒明显,鳞屑多。潮热,汗出较前减少,睡眠改善,纳可,大便不畅,舌暗苔薄黄腻边有齿印舌尖微红,脉弦。守上方,去地骨皮、射干,加鸡血藤、桑叶。20剂,1日1剂,饭后半小时温服。
2021年7月16日三诊。服药后双下肢皮损基本消退,无新发,头部脂溢性皮炎,瘙痒明显,潮热,汗出较前增多,睡眠好转,纳可,便秘,舌暗苔薄黄腻边有齿印舌尖微红,脉弦细。守上方,去薄荷、地肤子、浮小麦、乌梢蛇,加女贞子、骨碎补。14剂,1日1剂,饭后半小时温服。2周后随访,患者无新发皮损,头部脂溢性皮炎瘙痒减轻,潮热改善。
按:艾老临床常将银屑病分为四类:血热证、血虚证、血瘀证、湿热证。《黄帝内经》曰:“唯以气血流通为贯”,临床治疗皮肤病十分重视情志对银屑病的影响。本案病机以肝郁血热风燥为主,治当疏肝清热凉血,药用五皮饮合凉血消风散加减。方中水牛角清热凉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联用可加强水牛角清热凉血之功,以解血分热毒,又可滋阴恢复已伤之阴血。牡丹皮不仅清热凉血,还可活血化瘀,使凉血而不凉遏,且能除烦;桑白皮入肺经清肺热,止痒。地骨皮清虚热、凉血,清肺中伏火。两皮合用,则虚实兼顾,气血两清。积雪草主治恶疮、身热,活血化瘀;夏枯草、郁金合用以达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消瘀之功。其中的薄荷、青蒿不仅能开府逐邪、给邪以出路,还可疏肝解郁。射干能清热解毒、利咽;根据“无风不作痒”,加用乌梢蛇、地肤子以祛风止痒,在“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思想指导下,加龙骨、珍珠母重镇安神以止痒;浮小麦止虚汗,养心安神。又因久病及肾,肾作为阴阳之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加补骨脂温肾助阳,即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柳宝诒曰:“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勿任留恋”,后期当热象不重时,则加重养阴以扶正气,同时减用清热凉血、疏肝行气之药。
7 结语
皮肤病病机复杂,病情易反复,常常给患者的身体、心理以及经济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艾儒棣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皮肤病诊治的经验,谨守病机,首重脾胃,结合“久病多瘀”“怪病多从痰作祟”“百病皆生于气”等指导思想,灵活运用药对,疗效获得肯定,以期为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